努尔哈赤如果晚死两年,后金必亡,就没有大清王朝了!
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努尔哈赤为后来大清王朝的建立打下了强大的基础,他二十五岁时起兵统一女真各部,平定中国关东部,建立后金,割据辽东,建元天命。萨尔浒之役后,迁都沈阳。之后席卷辽东,攻下明朝在辽七十余城。但不得不承认的事实便是,努尔哈赤再活两年的话,后金说不定就灭亡了,更谈不上入主中原了。也就是说,努尔哈赤不是能够将后金发展再壮大的人,要不是皇太极及时上位改变格局,历史真的要不一样了!
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论点基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外患,另一个便是内忧。外患方面,东南方向的朝鲜,是大明帝国最可信赖的盟友,多年来坚定不移地站在大明朝一边,态度强硬得仿佛孪生兄弟一般。宁远之役结束后,朝鲜国王已经又一次与明朝默契配合,屯兵鸭绿江边,似乎随时准备将手抚到后金汗国的背上来。北部和西北方向,则是时好时坏、时和时掰的蒙古各部族。这些成吉思汗的子孙,虽然已经没有了乃祖的风范,却时常聚啸成群,来去如风,不论是对大明帝国,还是对后金汗国,统统构成了一股谁都不敢小瞧的力量。比如喀尔喀五部,本来和后金汗国早就结下盟约。如今,一看努尔哈赤吃了败仗,幸灾乐祸之余,很快就和察哈尔林丹汗和解,又靠到明朝那边去了。
相对于外患来说,内忧似乎更加严重,因为打败自己的永远是自己的失误。努尔哈赤用他的铁血政策,促使辽东地区人民开始了接连不断的大面积暴动。努尔哈赤死掉的天命十一年,先是金州(今天辽宁省金县)两个最胆小怕事的秀才,聚集了十个人“合谋作乱”。(金梁《满洲秘档》)然后数年间,干柴烈火一样:镇江(今天辽宁省丹东附近)、复州(今辽宁省复县)、海州(今辽宁省海城)、凤城、岫岩、长岛、双山、平顶山、汤站、险山、鞍山、首山、十三山、彰义等至少十余地发生暴动。假如努尔哈赤还活着的话,可以预见的是他会继续暴力政策,重压之下便是更加强烈的反抗!
暴政和战争一样,最先消灭的必定是一个民族中最优秀、最精华、最富于进取精神与活力,而且最健康的青壮年部分。为了避免悲惨的命运,这些青壮年人口开始大量出逃。逐年累积的结果,则是壮丁锐减,田园荒芜。而天灾也在此时适时而至。于是后金汗国“国中大饥”,粮食奇缺,物价飞涨,一斗米卖到了八两白银。
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努尔哈赤对待汉人以及文人士大夫的态度上,按照努尔哈赤“编汉为奴”政策,每十三个成年汉族男子编为一庄,给牛七头,耕地的80%供应这些人自己食用,20%上交官家。然后,按照满族官员的级别分别将这些庄子赏赐给他们,就连最低的备御,即我们已经很熟悉的牛录,其职权大约介于今天的营连长之间,也都赏赐一庄。于是,这些庄丁就成了他们的奴隶。据说,在他们的主子面前,这些庄丁很惨,大体上处于予取予求皆听凭主子的地步。
当时的汉官处境也相当凄惨。最早投奔努尔哈赤的北宋名臣范仲淹之后范文程,虽然满腹经纶,却也只是混到了汉语办事员的样子,如偏房弃妇般备受冷落,远不像后来的人们所愿意相信的那般被待若上宾、言听计从如诸葛军师一样,这种可悲的状态一直延续到皇太极继位。而大清入关直到平定天下,所有的大事件上都有范文程的影子!综上所述,内忧外患真是到了亡国的地步,要不是皇太极上位之后土地改革、开科举选拔汉族大臣等政策的实施,后金汗国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