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反思中前行

李升勇

教学改革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自清朝末年引进新学堂开始,国人学习、探索、改革的脚步就没有停止。学校的概念起始于西方,20世纪50年代我们借鉴苏联教育经验丰富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改革开放以后,教育也走出相对封闭的环境,把目光投向世界。进入21世纪已经20年,新课改成就斐然,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此时有必要总结反思一下走过的历程,以期今后的改革更加坚实有力。

新课改为教学实践指明了发展方向。新课改以前,我们的教学理论不成体系,处于碎片化状态,“因材施教”“精讲多练”等各种教学主张都是针对某一方面的论述,没有一个既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又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完整理论体系。新课改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不仅把古今中外的教学思想精髓囊括其中,也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势。

新课改取得的最大成果是课堂教学方式有了很大突破,在教学顺序、教学关系、教学体系等方面迈出了一大步。江苏省洋思中学在教学顺序方面大胆创新,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师先讲学生练习的教学顺序,实行“学后教,堂堂清”,让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山东省茌平县杜郎口中学采取“教师讲解10分钟,学生学习30分钟”的措施,彻底解决了传统课堂教师主宰一切的局面,确立了新型的教学关系。山东省乐陵市实验小学在此基础上完善了教学目标,由“会学”提升至“想学”;教学依据由“课本”回归到“课标”;教学材料由“文本资源”拓展为“生活资源”;课堂结构由“学科课时课堂”改变为“学期生活课堂”;课堂性质由“教学”创新为“展学”,等等。新课改对课堂教学进行了重建,重塑了课堂教学系统,让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有了落实的渠道与抓手。

课堂教学与信息化手段有了深度链接。课堂教学对网络技术的应用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全新建构,不是在传统教学方式基础上进行碎片化嫁接。未来的课堂概念不再是学生坐在教室等着不同学科教师轮流上课,而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无边界课堂:教与学活动发生的地方就是课堂,教与学的过程既可以在教室里发生,也可以在网络上发生,教师的主要作用不再是推送知识、传授方法,而是指导学生科学高效利用各种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如果说课堂教学向外走:课堂边界向社会生活延伸,那么未来学校可能要向内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网络背景下逐渐走向融合,向三教一体化发展,最终形成以学校为主导的“学习中心”或“学习社区”的方式呈现。

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在探索中前行,特色课程得到重视。学校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改革相比起步较晚,问题相对较多。比如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是分级建设还是分级管理?三级课程边界如何把握?地方课程针对的是行政区域问题还是少数民族问题、地区性差异问题?学校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补充还是对国家课程的内化与整合?由于理论概念的模糊不清,最终导致基层一些学校课程建设迷茫。我们要清楚,学校课程的根本性任务是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实现全面育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有的学校提出的“校本课程”理论却把三种课程体系并列起来,致使基层学校在课程建设中没有把国家课程作为根本性目标,而是把学校课程建设的重心放在了学校特色课程建设上,导致学校课程体系三级并行,不能形成一个有机的课程整体。

新课改经历20年,有收获也有问题,我们需要在反思中不断前行。

(作者系山东省乐陵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

(中国教师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