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VOGUE FILM,时尚纸媒还想怎样突破?
上海电影节刚刚结束,期间还有一场咖位颇重的Party,同时汇集了章子怡、周迅、陈坤、陈伟霆、李易峰、刘雯。华服和明星之外,这场派对的真正目的——Vogue Film创刊。
从六月初起,Vogue本刊的微信推送,第二条齐刷刷留给Vogue Film预热,活动前一整周更是刷屏,足以说明Vogue中国对于此刊的重视。
Vogue Film定为一年两期,上下半年各一期,希望用电影的方式和戏剧的张力来诠释时装和风尚。
在第一期的Vogue Film除了章子怡和Tom Ford的封面之外,还有四支不同主题的时装电影。文字上,范冰冰和章子怡等明星,还有其他导演和制作人都有亲笔撰文。
除了杂志的形式之外,Vogue也注册了Voguefilm的微信公众账号,从去年年底就开始推送,刚刚开始更新最新刊的内容,数据还比较小。
Voguefilm可以看作是Vogue在视频形式上的尝试。从合作明星的阵容来看,除了章子怡、周迅和陈坤是老牌的电影演员,其他合作艺人的选择未尝不受品牌和流量的影响,可能也是希望用明星流量带动内容流量的内容。
Vogue推送了范冰冰和高云翔合作的时装大片《无需敲门》,质地是一如既往的制作精良,后面配上导演时晓凡、男女主演的心得撰文,但数据还是不高。
Vogue还是业内那个令人无法拒绝的Vogue,但在新媒体业务方面,似乎仍然传统。在四大刊(Vogue,ELLE,Cosmo,BAZAAR)的微博搜索关键词“直播”,其他几本刊物都是两三百条,Vogue只有60条。从合作的平台来看,Vogue都和门户端的直播合作,并未提及一直播、美拍等新直播平台。
从时装杂志的调性来看,人们大多会说Vogue的张宇是中国的Anna Wintour,不过从时尚和娱乐的相关联动来说,时尚集团的掌舵人苏芒更像,她和娱乐圈往来更频繁,似乎更会玩。
根据TalkingData的数据,时尚搭配类的公众号总阅读量前十,四大刊入围的只有时尚Cosmo和芭莎娱乐,芭莎娱乐的数据,要好过时尚芭莎本身(但是……)
作为读者,我觉得时尚Cosmo公众号的文章,在时装建议方面更接地气,二来也常常在标题和头图上带上各种流量话题和明星,10万+的文章并不是新鲜事。我自己的微博push也时时弹出时尚Cosmo和明星合作的直播提醒。
媒体之外的活动,时尚集团尝试非常多。芭莎推出“芭莎红”的IP,和化妆师唐毅合作推出口红。最近娇兰和OPPO这两家包揽鲜肉的品牌合作推出OPPO R11热力红限量礼盒,《时尚芭莎》也参与合作,设计礼盒和字体。
只是这些合作,现在说是否成功,还有点早。
美国的Conte Nast集团(Vogue母集团)近日宣布,旗下男刊《GQ》将推出按月订购的美容礼盒。之前,旗下其他杂志《Teen Vogue》、《Brides》均已开通了此类服务。不过2015年,《GQ》的礼盒服务要价高达100美元,最终宣告失败。
通过礼盒来刺激杂志的订阅,在十年前看来显得堪称魔幻。我一直记得2008年的Elle20周年特刊,足足500多页,还有一堆赠品和美容包。我妈当时买那本书很重要的一个理由是:20块钱买这本书,卖的废纸价格都不止20块线。
前一阵互联网女王,风险投资公司KPCB合伙人Mary Meeker的数据,在美国人的全部媒体消费时间中,纸质版仅占4%。Conte Nast集团做新媒体的同时,对纸媒也是很坚持的。
时尚杂志做电商呢?从国际市场的尝试来看,没有非常成功的案例。
纯电商领域方面,Conte Nast集团旗下权威时尚新闻网站Style.com从媒体转战电商,过了不到一年也黯然谢幕了。6月中旬,Farfetch买下Style.com的域名和知识产权。现在,在网站的地址栏输入style.com,会自动跳转到farfetch.com。
很多人认为这是时尚杂志转型电商“此路不通”的标志。
时尚集团则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新领域。5月25日,中影游娱乐科技有限公司和时尚集团宣布合作共同开发跨界产品。
当前女性玩家已经成为游戏市场不可忽视的力量,加之其收集癖、粘度较高的特征,在手机端的轻游戏有巨大的潜在红利。如果将时尚导向的换装游戏形成购买产品,也是一种电商了,游戏收入、社交社区、电商综合平台的共同联动……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来观察这条路能不能走通。
话说回来,我依然很钦佩Vogue对于内容和调性的坚持,Vogue仍然是“时尚圣经”。其实在互联网时代,好的内容,终归是值得的。比如“GQ实验室”的特稿在碎片阅读的时间依然读者不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