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见证——齐国刀币一组

珍稀古钱币是货币历史的实物,更是历史的见证。因此在收藏前有必要弄清它在历史上的地位。

齐法化旧释'齐圜化',简称三字刀。齐法化旧释'齐圜化',简称三字刀。齐法化因铸行最久、流通极广,齐境山东各地均有大量出土,故传世甚丰。旧时三字刀常被用来翻刻伪作它种刀币。齐法化'是战国后期齐国统一货币,可'合六面成规',即六枚'齐法化'刀币首尾依次衔接,能构成规则的大圆环,铸造工艺非常考究。战国中期齐威王、齐宣王(公元前378-324年)为同意币制而铸行的大型倒币。面文'齐'指齐都城临淄,'法化'意为标准货币。刀身通长18厘米左右,重约46-48克,因铸造粗疏而略有大小。背呈外凸弧形,刃部内凹,边廓隆起,身、柄接头处一线贯穿,无'断缘'现象。背面上部有三道水平横纹,下铭一字(光背、二字者少),常见的有:刀、化、金、工、吉、安、行、日、牛、十化、田化、一金等数十种,以及符号记如↑、○、等。

Soul:打造志同道合的交友圈

广告
展开剩余72%

齐刀中的“齐之法化”俗称“四字刀”,长约17厘米,宽2.8厘米,面文瘦劲有力,朴拙秀雅。背文接近刀首部有“≡”,下标“|”、“†”,再往下还有日、上、夻、甘、化及数字等。正面的文字解释也有争论,有的学者认为“齐”字为国号,“夻”字被解释为“法”,新的解释为“圜”。也有好多人认为应该解释为“太公”二字。称作“圜”的人说齐国的始祖姜太公做过圜法,所以应该读“圜”,称作“太公”的人说应该是纪念姜太公的,却不知道这种钱是田氏所造。当时,田常、田盘等霸据齐城,诛戮姜氏宗室,杀害有势力的官员,凶狠无比。同时发行新钱,控制市场、聚敛财富,所以称这种钱为“法化”,正如魏国称其钱为上金是一样的,所以它有可能解释为“圜”,却不能解释为“太公”。关于背文中的“三”,有人认为三是与下面的十字配合起来,读作“三十”,是纪值。其实,这是当时钱币的符号,“空首布”、“尖足布”都有这个符号。而这个“十”字确实是纪值的。齐国原先行用“布币”与“圜钱”,田氏作刀币,以一抵十,平衡食粮,控制物价,是一种通货膨胀的办法,与刘禅铸“直百五铢”是同一手法。“法”字则是属于吉语一类,其意思为平,为值,可与釿通意。另外的字,或纪值,或纪地。齐刀身部粗壮,柄部细弱,俗称断缘。

春秋战国期间(约前7一4世纪)齐国安阳所铸刀币,故地在今山东曹县境。形制与'齐之法化'、'节墨之法化'雷同,属早期齐大刀。刀刃边廓平坦,背廓隆起,断缘,背面上部有三道横线及星号。刀身通长约18厘米,重46克左右,大小稍有差异。除光背者,背文常见的有:一、二、八、九、化、上、日、工,以及昌日等十余种。安阳刀较三字刀少,然比六字刀为多。出土坑色多呈水银古或黑漆古,品相诱人。

在齐国刀币系列中,面文铸有'安阳之法化'的刀币,也称作'五字刀',以及昌、日等十余种。其刀较三字刀少,然比六字刀为多。出土坑色多呈水银古或黑漆古,品相诱人,为泉家所宝爱。 其刀铭文'安阳'为城邑地名,'法化'即'法定的标准通行宝货'。对其'安阳'地属,众说不一;以'安阳'命名的城邑,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东周列国中屡有出现,仅从先秦货币铭文中考察就有:魏安阳 今河南省扶县东南 、赵安阳 今河北省阳原县东南 、燕安阳 今辽宁省建平县境 、秦安阳 今河南省安阳市西南等地,上述诸地多系农铲形的布币流通区,与齐刀币者无关。齐邦安阳,居其何地呢

刀币上六字铭文为'齐建邦长法化'。对这六个字,历史上有过多种解读,'清代学者初尚龄、李佐贤解释为'齐建邦长法化',蔡云、刘心源则解释为'齐造邦长法化'。其实,'建'、'造'都是建立开创之意,这六个字意思是'建造齐邦的君长'。 战国齐国'齐建邦长法化'背'草'六字刀,此币为中国古钱中之大名誉品,品相难得 '齐建邦长法化'俗称'六字刀',在泉坛上享有盛誉,位列古泉五十名珍,极为珍罕。

齐国以刀币为主币,形成了独立的刀币体系,'法化'面文和'齐法化'的大量铸行,说明齐国有着统一的铸币权和较早形成统一货币的思想和举措;而开国纪念币--'齐建邦长法化'的出现,表明齐国货币制度的成熟,尤其叠铸技术运用于'齐法化',代表了中国铸币工艺的重大进步。齐国刀币在中国货币史乃至金属铸造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