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若敏:无雨的清明

· 文化范儿 出品 ·

文化范儿,文化人的家,读出精彩,写出温暖。

刘若敏:无雨的清明



无雨的清明

清明时节,阳光慷慨地晒暖了身边的建筑,也拓影着悠远如烟的往事。天空中,没有雨丝。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每到清明节,总要随着老师到烈士陵园,为革命烈士扫墓。伫立烈士墓前,李大钊、方志敏、杨靖宇、赵尚志、李兆麟、赵一曼……许许多多英烈的名字,都纷纷从历史的画卷中闪耀在我的脑海。

更忘不了,那一年清明节前,我受一家刊物之约,撰写通河县抗日英雄王金才的事迹材料。王金才是通河县原伪满警察队长,他身在敌营,爱国之心不泯。他同情和支持那些同日寇浴血奋战的抗联战士,暗地里给抗联队伍送枪支弹药。一九四五年四月六日这天,正是清明节,王金才率领爱国警察发动了武装起义,他们砸开监狱,救出被关押群众一千余人。

后来,因为判徒出卖,他不幸被捕。日本特务机关使尽了各种酷刑,逼问哪些人是共产党员。王金才回答得十分干脆:“狱就是我砸的,人是我杀的,要杀要剐随便!谁是抗联,谁是共产党,这是我们中国人的事,怎么能告诉你们这些日本强盗!”在这样的日子里,我无力为民族英雄树碑,祭奠方式只能为他写传,难免激情奔涌。天未降雨,而我的双眼早已是泪雨纷纷了。

时代在变化,清明时节祭奠逝去的亲人的方式也在演变。有些文明程度高的人去墓地献一束鲜花,信基督教的人在墓前唱诗,而更多的人是烧纸钱。我属于烧纸钱的这一类人。

我在一个卖烧纸的摊前,看见一位衣着颜色土气的农妇,将一张百元大票一掷,买了一百卷烧纸、几十叠大洋票子。商贩笑逐颜开,一个劲儿地说:多烧点好,多烧多尽孝道。那农妇叹了一口气说:买这些还分不过来呢!她说自己已嫁为人妇,娘家有家谱,凡是上了家谱的,都得烧一卷,就得四十多卷;她婆家最近也新建个家谱,至少也得五十卷。

不过我从来不会买这么多,按照家族来分就买两大捆,如果照逝去亲人的人数来分,还真是一个浩繁的工程。我理解续上了家谱,可以集中祭奠一次祖先,出于真心,以示传承就行了。不在于少的如何多,将来要是都能改成献花

媒体总在呼吁摒弃这种祭祖烧纸的陋习,我也是资深媒体人,却不能自拔,每年到了特殊日子就要烧纸。我隐约感到在中国死者的节日比生者的多。清明节是法定的节日,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名间叫鬼节,十月初一是下元节,民间叫寒衣节。这是祭奠的三个高峰。还有三月三也称为鬼节,只是后来就这里不太响应。再加上平时的初一、十五以及逝者的周年、诞辰。有名目的节日,每年有四十二个之多。笔者以为,这种风气有碍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在应该改一改了。这样的风气不可助力

又是一个无雨的清明节,天空依然明丽。此时,我渴望着能降下一场清明雨,一场可以催人奋进、净化心灵的清明雨。

作者简介:

刘若敏(刘跃敏),笔名耀民、老兵等,男,祖籍山东蓬莱,1959年出生于湖南,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曲艺家协会会员。青年时期写了不少诗歌,在《铧子山》、《松花江文艺》、《黑龙江艺术》、《大潮诗报》、《参花》、《星星诗刊》等报刊上发表过几十首诗歌,还有二十多首入选《璀璨的星群》、《我们走过三十年》、《黑土英烈颂》等诗集。

欢迎在留言区内评论

文化范儿,文化人的家,读出精彩,写出温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