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区房涨得多”是不是一个错觉?

【1】

有一个问题几乎每个人都深有感触:看别人赚钱都很容易,自己赚钱却非常难,往往是一投就错。

这其实是大众心理学的一个普遍现象,或者说是基本规律,叫做“幸存者偏差”,就是在二八定律的支配下,绝大多数的人是只能看到表面现象的,只能看到浮出水面的少数成功案例,即只能看到少数幸存者。

但是由于大家都只能看见这些幸存者,看不见冰山下面沉没又沉默的大多数,所以大部分人“互相印证”,看见的都是成功,很容易得出“成功简直易如反掌”的主观印象。等于成功概率被大幅度放大,失败的概率却被大幅度缩小甚至直接被无视,被看不见。

真实的情形是:成功对任何人、任何领域都是很难、甚至十不足一、百不足一的:创业是真正的九死一生,投资则处处是陷阱和信息不对称。

【2】

比如,很多人说,过去多年,投资学区房都赚了,说的是“都赚了”,但其实他没看到背后没赚的那些。

我前几天谈到了一个北京元大都遗址公园旁边,紧紧挨着的两个项目,都是无电梯老房子,裕中东里【1991年】和裕民路3号院【1984年】,都是60多平米户型,两居或三居。

2012年2月,这两个项目单价都是在3万块钱左右,裕中东里有一套30368元单价成交的同期,裕民路有一套28401单价成交。考虑到二手房即使在同一小区、同一时期也经常出现不同成交价,3万和2.8万价格几乎可以等同。

但是九年后,2021年3月,还是同类户型同类面积,还是成交价格,裕中东里单价变成了13.76万,裕民路3号院单价则是7.51万!前者单价将近后者的两倍!

原因?就是因为裕中东里被划成了学区房。

那么,很多人就据此认为,学区房涨得多。

表面上这个判断没错:因为裕中东里是学区房,才从3万涨成了13.76万,裕民路3号院不是学区房,同一时期就只从2.8万涨到7.51万。难道不是学区房涨得多吗?

且慢!事实上,这个“涨得多”,是买之前、买的时候裕中东里不是学区房,持有过程中突然被划成了学区房的时候,它有了一个飙涨的过程。

如果将来有一天,裕中东里因为是学区房,集中了太多的矛盾在上面,于是被有关部门“掺沙子”——同一个小区对应好几个参差不同的学校,上学靠抓阄(过去几年,为了缓解学区房矛盾、“均衡教育资源”,这种做法在各大城市频繁发生),那么裕中东里的房价就会一头栽落下来,回到和裕民路3号院相近的应有市场价格。

那么,我们现在去投资已经确定为学区房的房子,事实上是在高位接盘,说不定哪一天,它就被拉扯到跟周边同等类型同等品质的房价一样的水平上去了。

所以,真相是:在过去那些时间里投资房产的,不是学区房涨得多,而是投资的非学区房突然被划成学区房了,相当于这时候天上掉陷饼,获得了一笔巨额的意外之财!

如果你今天再去投已经既成事实的学区房,如果哪一天又被划成非学区或掺了沙子,房子可能跌得很惨。

所以,大部分人看问题,只能看到海平面以上冰山的一小角,那个“冰山一角”,只占冰山的1/10左右。大部分真相,大部分人看不见,或者视而不见。有的是故意视而不见,便于忽悠;有的是思考问题不全面,忽视了问题的多面性。

【3】

问题的关键在于:像裕中东里和裕民路3号院这样,紧紧挨着的两个年代相同、品质相同、原本单价也不相上下的小区,哪个会被划成学区房,哪个不会被划成学区房,是有规律可循的吗?没有!是我们普通老百姓可以预见、可以控制的吗?不可以!

同样,现在是名校学区房的裕中东里,将来会不会有一天被“掺沙子”,学位价值大跌,是有规律可循的吗?没有!是我们普通老百姓可以预见、可以控制的吗?不可以!

那么,约66平米的房子,13.76万和7.51万之间的差价,单价相差6.25万,当下总价相差412.5万,这就是政府配额【学区】的溢价,不是房地产真实的市场价格。

这部分价格,普通老百姓完全无法预测无法掌控,也无任何规律可遵循,跟赌博差不多。甚至决策者在做出最后决定前,也未必知道最终怎么划片、怎么掺沙子。

真正的聪明人,聪明之处在于,从不在自己无法掌控的领域浪费时间和精力。

【4】

非学区房什么时候天上掉陷饼突然变成学区房,迎来暴涨?天晓得。

学区房什么什么时候变成非学区房,或者被“掺沙子”,也是天晓得。但这样的事情屡屡发生。

举例一:

童:某某兄,你是不是跟我说过有一年,你哪个学区房被重新划片,价格直接跌了1万啊?我今天在一个小群里面,讲幸存者偏差。

答:童老师,很早以前的事情了,80万房子,最后卖了63万,跌了十多万,我已经卖了。昌平高教园区,北师大附小昌平校区。

上面这个跌幅在20%左右。

北京东三环有一个项目,叫富力爱丁堡公馆,据说早年富力管理层也有不少人在此买房。因为直接对应某个不错的学校,价格在周边也是鹤立鸡群,2017年5月我们考察的时候,印象中成交价格在12万左右,但后来学区也被掺沙子,价格也直接掉了2万上下。

各城市政府整治学区房的办法还有很多,有时那个花样你想都想不到。上海最近有一出: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前滩学校(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刚刚发布2021年招生新政,与往年不同的是,想进第一档排序,要给儿童在房产证上加名。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第一,加名不能有贷款,必须全款;第二,加名以后,孩子满18岁才能处置房屋,因为18岁以前不具有独立民事能力,法律规定无权处置大额资产,监护人也无权越俎代庖。

落到这个程度,要么学区可能落空,要么全款锁定十数年不能买卖。这学区房,还是好投资么?

【5】

我对所谓学区房的态度一如既往:

学区房既违背教育规律,也扭曲房产价值,敬而远之为上上策。

如果孩子需要上学名额,适当兼顾学区配额溢价不多的差不多的学校就行。人生是个马拉松,因材施教才是最好的教育方法。

【6】

那么,学区房每每在各大都市“领涨”,这又是怎么回事?

这是因为,孩子上学是刚性需求,在学区房的体制机制下,“学区房”成为房产领域唯一真正的“刚需“,每到孩子上学季或需要开始准备孩子上学的季节,学区房的需求就刚性剧增,这是比婚房还刚性的需求。

所以,学区房买卖的季节性扎堆现象频繁发生。

同时,孩子上学和学区房又是最受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难点热点问题,关注度和话题都被放大,让一些人误以为,既然每次都是学区房领涨,学区房一定涨得多。

但是,“领涨”只是先涨,并不意味着永远比普通房子涨得多。在波浪式上涨过程中,即使同一地段,往往也是不同小区先后涨,但永远不会有领涨的一直涨,后面的永远不涨。

在一个更长的投资周期里,同地段房屋,哪怕是不同品质,只要定位没有明显失误,前期没有过度透支,涨幅也将是差不太多的。

真正有经验的房产投资者,恰恰不是去追风口,而是避开风口,找当时当地的价值洼地下手。

【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