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微生物组疗法重大IPO!Finch开盘大涨30%的背后,高管已悄然调岗

中国传统医学就有用人粪治疗人疾病的记载。公元 300 年至 400 年间,东晋时期,葛洪《肘后备急方》(也称《肘后方》)记载,用人粪清治疗食物中毒、腹泻、发热并濒临死亡的患者。述 “饮粪汁一升,即活”。
2016 年,Seres Therapeutics 宣布其关键 II 期临床实验未达预期,当日股价蒸发 70%,这被认为是肠道菌群领域的重大折戟。而在近日,美国微生物组疗法新锐 Finch Therapeutics Group(Finch)成功登陆纳斯达克,成为微生物组治疗领域最重要的上市股之一,给这一领域注入一剂 “强心针”。
根据招股书披露,Finch 本次计划发行 7,500,000 股普通股,发行价为 17 美元 / 每股。上市当日,开盘上涨 30%,达到 22 美元 / 每股,总市值约为 9.6 亿美元,共筹集融资约 1.275 亿美元。
有意思的是,Finch 是在首席运营官一职尚缺的状态下上市的。
图 | Finch 股票走势(来源:NASDAQ 官网)
本次 IPO 所筹资金将会用于开发其微生物组药物生产线,其中包括将在今年晚些时候开始进行的关键性测试计划项目。
“我们的 IPO 是令人兴奋的一步,翻开了 Finch 发展的新篇章,也有助于推动我们利用微生物组改变生活的目标。我们感谢所有团队成员、董事会成员、投资者、商业伙伴、以及参与我们临床试验并支持潜在新型疗法开发的临床医生和患者。”Finch 首席执行官 Mark Smith 说。
AI 微生物组平台有何优势
事实上,Finch 的发展还要源于创始团队在 OpenBiome 所做的事情,这是美国唯一一家非营利性 “粪便银行”。
人体肠道微生物组包含数万亿个细菌,这些细菌对我们身体的正常运转起着重要作用。它们既会影响人体消化和吸收能力、抵御感染和自体免疫疾病风险,还可以控制人体对癌症治疗药物的反应。
粪菌移植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 是一种重建肠道菌群的有效手段,现已广泛应用于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等多种菌群相关性疾病的治疗和探索性研究,也被视为一项突破性医学进展。这一方法对于治疗一种致命的细菌感染疾病艰难梭菌(C.difficile)感染非常有效,OpenBiome “粪便银行” 正是基于此而建立。
2012 年,麻省理工大学博士后、微生物组研究的先驱 Mark Smith 创立了 OpenBiome,这家机构通过收集难辨梭菌感染患者的粪便,为美国的 FMT 提供粪便样本。经过多年发展,该机构成为了治疗艰难梭菌感染的主要材料来源提供者。
2014 年,随着对于 FMT 的深入理解,Mark Smith 及其同事创办了微生物组疗法开发公司 ——Finch,并与 OpenBiome 保持紧密合作关系。
Finch 也获得了资本青睐,至今已获约 2.7 亿美元融资。
图 | Finch 融资图(来源:Crunchbase 官网)
Andrew Noh 是 OpenBiome 以及 Finch 的联合创始人之一,IPO 过程中他的职位由首席运营官改为首席行政官。联合创始人兼首席医疗官 Zain Kassam 是 OpenBiome 的创始人之一,也是微生物组领域的世界级临床研究人员。
图 | Finch 创始团队,从左到右分别是 Mark Smith、Zain Kassam、Andrew Noh(来源:Finch 官网)
微生物组(Microbiome),即生活在肠道、皮肤表面和其他人体组织中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集合。
科学家们突破最初被称为 “以菌为药(bugs as drugs)” 的 FMT,开发出小分子、生物制剂、噬菌体和工程菌等新型制剂来调节人体微生物组构成,用以预防或改变疾病进展。
微生物组操纵最初旨在治疗胃肠道紊乱,现在被视为治疗癌症、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疾病、2 型糖尿病等代谢疾病以及其他更多疾病的一种全新疗法。
Finch 希望对微生物疗法中的菌群构成进行合理的人工设计,尝试在原有疗法中取得新的突破。他们采用新型机器学习算法,基于高通量微生物分子数据,反向分析推导构建微生物疗法。
Finch 开发微生物组疗法管线的底层技术,是其专有的技术平台 ——Human-First Discovery 平台。官方宣称,该平台能够开发、提供完整微生物组候选产品,以此恢复微生物组功能,以及针对特定生物学途径的特定微生物组候选产品。
招股书披露,该平台具有四大特点。一是,利用机器学习功能将其专有的 FMT 数据与人类菌株库中的信息集成在一起,减少药物开发时间,并降低药物转化风险;二是,有开发完整和精准微生物组疗法的能力;三是,具有从世界上最大的FMT提供商处获得某些数据和数千个样本的专有访问权,现已获得捐赠者则超过10000个微生物组样本库的专有访问权;四是,建立了长效的多层专利保护机制,包括50多项在美国和其他国家已发布的专利组合,以及130多项专利申请,这些专利与整个行业具有紧密关联,并为候选产品提供了多层保护。
图 | 平台优势(来源:招股书)
III 期临床成功在望
基于专有平台,Finch 开发出了一系列口服微生物组疗法管线,涵盖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和炎性肠病、自闭症谱系障碍(ASD)和慢性乙型肝炎。
Finch 开发的微生物组疗法是一种经冻干处理的口服胶囊。具体来说,通过发酵培养特定的微生物,然后将产生的细菌干燥,磨成粉末,然后放入药丸胶囊中吞咽。
其主打产品 CP101 是一种口服微生物药物,最初用于治疗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
据悉,CP101 是唯一一项通过口服给药的微生物组治疗候选药物,现已获 FDA 快速通道认定和突破性疗法认定。据悉,CP101 疗法针对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的将会在 2021 年中展开,III 期临床成功在望。此外,Finch 还在评估 CP101 应用于乙型肝炎病毒(HBV)的疗效,现有研究结果表明,CP101 旨在通过口服给药的肠溶释放胶囊中提供完整的微生物组群落来恢复微生物组。
图 | 在研管线(来源:Finch 官网)
站在微生物制药风口,Finch 自然也吸引了多家制药大厂的合作。
2017 年,Finch 分别与 OpenBiome 和武田达成合作协议,以开发新的微生物组疗法,并于 2019 年与武田扩大合作,开发靶向克罗恩病的微生物组学药物。
风口之下的 “人体外挂”
“微生物组市场空间很大,人体微生物组类似于人体的一个外挂的器官,或者外挂的一个系统。有点类似于与人体重要内脏相关的疾病,例如肝脏疾病,每年足以支撑百亿级乃至千亿级市场,因此微生物组未来也能支撑相应的市场。” 合成生物学公司一兮生物创始人刘振云博士说。
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微生物学特聘教授、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赵立平教授表示,微生物组学将会是一个万亿级别的市场。
据统计,全球人类微生物组治疗市场预计将以 63%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市场空间不断增长。
在此风口下,百时美施贵宝、强生、武田等制药大厂均已入局,目前海外致力于微生物疗法的初创公司大约超 40 家,涉及领域多集中于新陈代谢、细菌感染、免疫性疾病与炎症方面。
万亿级别的市场之下,微生物组治疗玩家可以说是 “资本的宠儿”。仅去年,多家微生物组公司相继获得巨额融资。9 月,Finch Therapeutics 完成 9000 万美元 D 轮融资;10 月,Vedanta Biosciences 公司获得 7600 万美元投资,同月,Azitra 公司获得拜耳领投的 1700 万美元 B 轮融资;11 月,皮肤微生物组公司 DERMALA 完成 673 万美元融资。
肠道微生物的 AI 制药公司未知君生物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谭验,同样看好微生物制药风口。
“微⽣物组疗法市场发展潜⼒巨⼤。作为⼀个调节性的器官,微⽣物除了在疾病治疗上有极⼤的作⽤之外,在疾病的预测,预防和健康保健上也可以发挥重要作⽤。” 谭验说道。
他解释说,具体来说,一是,其适应症⾮常⼴泛,肠道微⽣物与代谢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肿瘤免疫治疗关联密切,这是⼀个未被充分挖掘、且拥有巨大成药潜力的⼀个药物研发⽅向;二是,肠道微生物也为我们提供了发现新药物分⼦和药物靶点的机会。比如我们现在可以利⽤肠道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例如小分⼦或多肽来进⾏药物研发。同时,还可通过合成⽣物学的方法,将相关基因编辑应用到底盘菌中;三是,现在很多的科研机构及企业,尝试在⼈体的肠道、皮肤、口腔及阴道等部位进⾏微⽣态药物的研究和开发,全⾯解析微生物菌群结构变化对⼈类健康的影响。
谭验补充道,微⽣物药物往往具有极⾼的安全性,这是微⽣物药物进⼊临床研发中极⼤的优势,也使得微⽣物药物的开发速度往往较快。同时,随着⼈类微⽣物组计划不断的发展和数据的积累,越来越多的疾病跟微⽣物的关系和机制被阐明,为微⽣物药物的研发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两大待解难题:理性设计和生产
微生物组疗法站在制药风口之下,坐拥万亿级市场,该赛道可以说是一时间风光无两。然而,至今为止,全球还没有一款微生物组疗法获批上市,直到 2015 年,Seres Therapeutics 成为全球第一家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微生物药物公司。
微生物组疗法作为一个新兴领域,在全球范围内看,其前沿研究效果仍具有不确定性,大多数关联效果还未被证实。微生物疗法的相关草案并不完善、充分。
可以说,微生物组疗法在发展迅猛的势头之下,同样也存在一些挑战。
(来源:UCLA Extension)
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微生物组研究中心主任戴磊博士对生辉说,虽然微生物组疗法的市场潜力巨大,但也面临两方面挑战。
一方面,理性设计。以 FMT 为例,供体和受体之间的配型是否能完全匹配,遇到超级捐赠者可能会产生好的效果,但也会有复发风险,如何理性设计和控制菌群移植目前还是一个挑战。
配方菌的活菌药物对于不同患者的有效性不一样,除了动物模型试验以外,还需要大量临床数据,才能进行疗效预测,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另一方面,活菌药物生产的基础设施。以 FMT 为例,供体菌群的突变,有限的数量以及高昂的成本,对于生产有一定的制约,需要新的技术工艺来降本增效。
谭验与戴磊的观点不谋而合。
他认为,微⽣物药物研发是⼀个新兴的⽣物科技方向,从临床前研究、转化医学研究再到临床研究,往往需要各种新兴学科和技术的配合,而相应的 CRO 和技术⼿段都在⼀个发展和成熟的过程当中,因此,在药物开发过程中,企业需要自建的平台往往要比传统的小分⼦和大分子药物更多;在临床实验当中,应该如何利⽤多组学数据帮助临床试验的设计,怎么去理解活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等等,都有待整个行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此外,谭验还认为,监管机构的介⼊和明晰的监管路径也十分关键,一定程度上会促进该领域的发展。
刘振云则指出,微生物组发挥作用是通过多菌种相互作用,从而实现整体、宏观层面的作用。这就充满了诸多的不确定性,不仅是所谓的 “药”(即供体的微生物组)的不确定性,而且每个接收者都因人而异,不仅是环境,还有接收者自身的基因组等,最终使得治疗面临诸多不确定性。把这个 “不确定” 变成 “确定”,则面临很多的技术难题和法规及监管层面的问题。
参考资料:
  • https://www.statnews.com/2020/06/08/bio-revolution-changing-business-society/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