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恰瓜总结。

早上猫都没叫呢,鱼姐先来了消息:

///

彭昱畅恋爱了。

罗志祥出轨了。

///

就像是一场梦,醒了还是很感动。

恰瓜的第一时间能想到我,真真是互联网种瓜田下的好姐妹。

说到底,恰瓜这件事不过是大众媒体时代下一群小姐妹举着那么些个仨瓜俩枣搁胡同口拿俩竹藤小板凳和大藤扇子一边看着人来人往的小三轮,一边絮叨着隔壁王大爷和李阿姨的黄昏恋。

换到了社交媒体上,一有什么风吹草动,我们就在微博微信豆瓣知乎等各个平台上呼朋引伴,各种恰瓜的消息是传得漫天飞舞、舞动青春、春暖花开。信息的流动性在当下以移动终端为主要传播节点构成的网络社会中显得颇为突出。信息的传播和发展不在受到礼俗地域空间或时间演变的影响,不再有固定的传播边界,也不再能够为谁所阻止。如果说得高雅些或者像个文人一点,那便是马歇尔·伯曼口中的: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

流动的现代性

🚩 速度和更迭

在齐格蒙特·鲍曼的眼中,当前的社会状态不再具有传统工业时代下的沉重的「固定性」特征,而是呈现出轻灵的「流动性」。

在这个流动的现代社会中,所有的事物均以不确定的形式出现。鲍曼认为,在以往「稳固的现代性」中,享有合法的公民权利与固定的城市、地区相联系,没有“固定地址”的人往往会受到压迫和歧视。(郇建立:2006)因此在选择生存方式时,遵循着游牧方式的民族或群体将会受到驱逐和排挤。但是在灵活的流动的现代社会中,一切的比较和考量均不以是否稳定为中心,而是以活动是否够快、流动性是否够强为代表。

速度代表了一切。

就像是IPhone的更新换代从一年一次转向如今的一年两次,甚至包括进IPad和其他产品,以及去年刚上线的Apple TV+,苹果每年通过发布新品和布局某个行业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次数逐渐增加。与其说苹果关注产品是否经典到恒久不变或历久弥新,不如说其更加关注产品的更新迭代和创新突破。

拿比尔·盖茨的那句话来说,流动的现代性就是「微软离破产只有18个月」。

同样的,「明星离崩塌也只有18个月」。

快速的更新迭代缩短了所有物体的保质期。以前木心先生说:“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人”,现在看来应该是,“微博,微信,小红书,一生能爱千万人”。流动的现代性带来的就是即刻淘汰的危机,在这场游戏中,所有的游戏规则都是反复无常且没有定论的,唯一的法则就是爱默生的那句话:“在冰上滑行时,我们的安全取决于我们的速度”。

以前的香港四大天王能从我的小学火到大学,而现在的许多流量明星,甚至没办法扛过一次IPhone的更新换代。

明星的一个个崩塌,顶流小生的跌落,前有翟天临不知知网为何物,后有借陈情令爆红的xz遭遇#227事件#,后有……。罗志祥的这次「翻车」其实也不算是突然,除开他个人的私生活问题不谈,就以当下碎片化和流动话的社会本质而言,当所有的一切都是快速传播和即时迭代时,没有一个人能够幸免于难。

🚩 现代化任务的私人化

鲍曼提出的这个词组简单来说便是:个体生活变成了用个体的方案去解决系统的矛盾。

昨天念念不忘地讨论着张大奕,今天讨论的就是罗志祥和周扬青的七七八八…不论现在的社交媒体话语场中讨论的是严肃的公共事件还是偏向娱乐的私人八卦,参与讨论的大多数人都是以个人经验和生活常识对所有的对话客体进行打量。这种私人化的讨论方式无法接受与之相悖的话语意见,因为所有的想法和观点在表达它的人眼中就是理所当然的。

这必然会造成「他者的离场」,导致私人话语的喋喋不休,无法形成真正行之有效的公共讨论。

🚩 他者的离场

这部分是现代任务的私人化的一个延伸。

韩炳哲在「他者的消失」这本书中谈到,“同质化的暴力因其肯定性而不可见。同质性的扩散日益严重。”“交流不再是沟通,而仅仅是言语的堆积而已。”“同质化带来的不是压迫和否定,而是迁就和赞同。”

很多人都说现在的社交媒体越来越不讨人喜欢了,大部分的原因可能还得归咎于这“他者的消失”,所有人都只沉浸符合自己观点和价值判断的信息世界中,拒绝与之对立的、否定的内容。

社交媒体正在呈现出最低级的社交形式:人们累积着朋友和粉丝,却连一个他者都未曾遭遇。经验视野愈发狭窄,最终只能陷入割裂的自我想象的幻境中去…

只承认自己所喜爱的内容,最终只能是让公共讨论变成模糊不清的一团浆糊。


#

符号的意义结构

今日恰瓜之后除了感叹罗志祥恐是明日黄花之外,还有一个挺有意思的点也可拿来说说。

群体传播。

如果说之前这个词恐怕是传播学、社会学的这类人文社科学子较为熟悉,那从今往后,这个词将彻底「出圈」。

🚩 传播符号具有指代性

符号是信息意义的外在形式或物化载体,是事物表述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其功能是携带和传达意义。

在进行传播的过程中,使用者通常是借用符号表达某种观点,指代某一客观事实,符号不可能凭空存在,其必然包括相应的指代对象,以此形成符号中的意义结构。

🚩 能指和所指的之间的关系是松散的

费迪南·索绪尔提出,符号中包括两种固定的结构,一是能指,一般由声音、图像等形式组成,能够引发人们对特定对象事物的概念联想;二是所指,是能指所指代或表述的对象实施的概念、意义。

但是能指和所指的关系并非固定不变的,一个能指可以与多个所指相联系,与之相同,一个所指也能与多个能指相挂钩。

简单来说,比如「对象」这个「能指」,可以指代「恋爱或已结成夫妻关系的男女双方的相互称谓」,例如「这是我对象」,也可以用来表示「在象棋中的对象」的概念。

而当你想要称呼与你有着恋爱关系的另一半时,你可以说「对象」、「男/女朋友」、「伴侣」或者是「爱人」。

这就是能指与所指关系的松散性。

今天恰瓜恰到的群体传播也是如此,它既可以指代传播学研究中的传播类型,也可以指代一些不可言说的行为。

🚩 符号与意义不存在完全的共通性

美国语言学家贝克在谈到符号与意义之间的关系时曾说,“意义显然只能存在于说话人和听话人的思想中。意义不是词或话语具有的性质,而是听话人或说话人赋予词或话语的性质。”

也就是说,如果今天我没有恰到罗志祥和周扬青这个瓜,那么当鱼姐给我来一句:“今天我学会了群体传播”时,我一定会觉得莫名其妙。因为在我的理解中,群体传播这个概念就是特指传播学中的传播类型,那么作为一个成熟的研究生,鱼就不该如此言说。

因此,在意义与符号的关系中,需要明白以下几点:

1、意义不是固有的性质,而是符号的使用者赋予的;

2、只有当传播者将符号与其所指代的事物、概念相联系时,符号才会具有意义;

3、在受众接收到意义后能够对其进行解码,才能真正完成符号意义的传递;

4、在传播的过程中,意义可能在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发生偏离,造成传播隔阂和误读。

所以以后恰瓜的时候就告诉自己,今天我恰的不是瓜,我恰的是为了和朋友保持意义上的共通性所积累的社交资本…


#

群体传播

回到正题。

总结一下真正的群体传播应该包含的几个部分。

🚩 群体

广义上的群体,是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和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狭义的群体,是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

群体的特点包括:

1、明确的成员关系

2、持续的相互交往

3、一致的群体意识和群体规范

4、一定的分工协作

5、一致的行动能力

以后如果需要判断某个团队是否构成群体,即需要拿着这些特点进行对比即可。

🚩 群体意识

群体一是就是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包括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群体内各成员密切接触和协作产生的情感以及群体共享的身份价值;群体成员因从群体活动得到某种程度的需求满足而对群体所产生的群体归属感。

群体目标+群体规范+群体情感+群体归属感=群体意识

🚩 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是指成员个人在活动中必须遵守的原则,从广义上来说也包括群体价值,即群体成员关于是非好坏的判断标准。

🚩 群体压力

群体压力是群体中多数意见对于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在权力中心突出、群体成员关系紧密的群体中,群体压力产生的可能性就越大。


#

沉默的螺旋

讲到群体就顺便来说一下由群体压力产生的沉默的螺旋。其实沉默的螺旋产生在诺伊曼的归纳下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 被孤立的恐惧(fear for isolation)

人的社会性本质促使人们害怕被孤立,愿意被其他人注意和喜爱。欧文·戈夫曼认为,一旦人们不是独自一人时,哪怕只有另外一个人在身边,就已经和有许多人在他身边一样了,人们就发生了变化,并且关注其他人如何评价他。

萨宾娜·霍里基在研究群体时发现,群体动力学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群体常识对违反规则的成员进行劝说、表达善意,以让他们“浪子回头”,如果这一阶段不成功,就会在第二阶段对有偏离行为的成员施以赶出群体的威胁;到了第三阶段,群体将会驱赶偏离的成员。

人们的从众行为大多是由于不愿沦落到被驱逐的困境中去。

🚩 多数无知(Pluralistic Ignorance)

多数无知是由丹尼尔·卡茨和弗洛伊德·奥尔波特于1931年提出的一个社会心理术语。这个概念描述了群体多数成员私下里并不接受某一种行为模式,但他们错误地认为其他人都会接受它,因此会在公开环境下违心地表示对这种模式的支持。也就是说在公开领域里得到大多数支持的某种行为模式,事实上可能是这些人都不喜欢的。

🚩 准统计感官(Auasi-statistical Sense)

准统计感官是指人们可以凭借这项天生的意识,通过观察人们的言谈和举止,借此估计周围人对于某个对象事物的观点和立场。如果感到自身观点与周围环境相一致,个人便会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去,相反,个人则会选择沉默或是迎合多数意见。

🚩 意见气候的营造

大众传媒通过共鸣性——人们通过媒介感知意见气候、累积性——时间段的累积、遍在性——人们对媒介的依赖性——等方式,营造某种优势意见,并且通过以上三种意见形成机制影响受众的态度和观点表达。


🌟参考文献:

[1]田启波 陶日贵.鲍曼“流动的现代性”思想的三个层次[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1(1):30-34.

[2]伊丽莎白·诺伊曼.沉默的螺旋[M].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2017:214.

[3]郇建立.现代性的两种形态———解读齐格蒙特·鲍曼的《流动的现代性》[J].社会学研究,2006,1(1):30-34.

   晚  安   

秃头研究所的全程班预警
一起做自律且可爱
惦记六便士也爱看月亮的人

🌛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