姊妹花眼中的上海——富春三小方琪梦方琪颖
少年文学院走读上海系列之1
繁华中的宁静
——记上海之旅
富春三小五(1)班 方琪颖
多数人眼中上海是一座繁华的城市,我也有同感。
上海的白昼是喧闹的。车水人流,耳里的,只有汽车的喇叭声,人群的脚步声,包括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眼里的,车,天桥,人,似乎都是暗淡的,只有那几棵树,散发着生机。
上海的夜晚是闪耀的。当夜幕降临,外滩边色彩各异的灯光是柔和的。许多人都拿着手机,拍着对面的灯光,璀璨,耀眼。东方明珠塔的色彩流动着,时而变化,一层一层往上铺。那一顶皇冠闪闪发亮。还有一幢大楼上,字在随意地走来走去。我喜欢霓虹灯的绚丽,更喜色彩下的西式古建筑。他们静静站在黄浦江边一百多年,眺望远方,似乎在倾述着自己的所见所闻。远看,威风凛凛,近看,被淡黄色的笼罩着,下强上弱,散发着流光溢彩。我不禁佩服西方人,他们智慧,在这样的建筑中处处彰显。每幢建筑上的窗户极的多,而且都十分整齐,中间每列三个窗,旁边每列两个窗,这样的建筑里是通亮的。
但我觉得繁华的背后却又拥有一种宁静,柔和的美。这种美不用心体会,是难以发现的。作家协会,一个个大作家在这儿谈论。里面一定很文赳赳的吧。果不其然,有幸进去,扑面而来的是生的气息。墙外是高楼大厦,墙内却是一幢幢西式古典建筑。爬山虎爬满了整个墙壁,远看,倒挺像一面绿墙。作协会里,除了我们,几乎也没什么人。偌大的院子,倒有些空旷 。甫老师讲解的声音在院子中回响,格外响亮。这繁华的上海有这样宁静之地,倒也挺好。
上海,你,时而喧闹,时而宁静,我甚是欢喜……
走读上海笔记
2017年夏|上海
悲与喜
——上海之旅之参观鲁迅纪念馆有感
富春三小五(4)班 方琪梦
农历六月初五丁酉年夏,我有幸来到了上海,与夏令营的伙伴们一起参观鲁迅纪念馆。
门前有座青铜的雕像,那人未完全舒展的眉毛好像在思索着什么,双眼凝视着远方,拿着香烟,穿着长袍,坐在石凳上。他就是世人皆知的鲁迅。先前,我也曾了解过鲁迅,读过他的几篇著作,在绍兴的故居,也领略过一番。如今,来到了纪念馆,在一个多小时里,我们望着墙上的文字与图片,展柜里的文物,更深入的了解了这位人物不平凡的一生。
那是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当时的上海又是英国与法国的租界,一位文学家的薪水是不稳定的。即使有郁达夫这样知心好友,鲁迅的一生的艰苦也只能藏在心中自己咀嚼,病痛与国难,像沉重的担子压在他的肩膀上。同伴们一个一个被逮捕,离他远去。他也只能悲哀,叹息。一次次的危险,一次次的避难,疲惫与心力交瘁轮番攻击。
年仅55岁的鲁迅,在一月时得了胃疾,忍着剧痛的他仍然坚持写作,最后的一本创新之作《故事新编》出版,6月,身体略有好转,鲁迅及身边的人都认为“鲁迅先生好了”。但,造化弄人,世态炎凉,他在18日黎明前疾病发作,气喘不止。逝世!
纪念馆中,鲁迅去世时的面容完好的保留下来,他安宁的死去了,白色石膏复制的脸上,有鲁迅的几根胡须和眉毛。慈祥的脸,安静的面对着死神。
鲁迅死去了,中国伟大的文学家,中国的“民族魂”离去了。在遗留下来的影视资料里,鲁迅的葬礼上,人潮汹涌,有悲愤的脸,仇恨的脸,以及被泪水肆意流淌的脸,和握紧的拳头。人们环绕在他的灵柩前。毛主席,宋庆龄,郭沫若,郁达夫,都为这个谱写了中国新篇章的传奇人物的死,而伤心,而感叹。
鲁迅死了,是悲的,但他留下的文字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这是喜的。鲁迅虽然离去,精神永不朽。即使他在黄泉路上,也不会默默叹息了,因为他是抱着中国成为强国的志向离去的。岁月匆匆地向20世纪告别了,上海这一隅之地也变为繁华的大都市。但人们不会忘记那座坐落在虹口区的纪念馆,诉说着一位中国“民族魂”的一生光辉。
我想,鲁迅在天之灵,看到了如今高科技的中国,是否会欣慰呢?
时间总是匆匆
三天二夜的行程转眼而过
我们行走,记录,思考
都是为了更好的成长
在这酷热的夏天
我们在一起
团队、协作、相互照顾
请记得你的队友一路的帮助
我们要学会感恩
感谢这三天里全程陪伴的老师
她们的叮嘱,关怀,爱护
我们要去思考未来
我们要去寻找并确立梦想
我们期待
哪一天你走进复旦、北大、清华
.....
可爱的孩子们,别忘记提交作业,(记录2页,畅想郁达夫纪念馆拍照,文章一篇)发送至332002779@qq.com邮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