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 元 宵 节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元宵节
宁夏 樊文举
又到元宵,又想起娘捏的荞面灯盏。
正月十五元宵节,按我们村的传统习俗,家家户户要“点灯盏”。记忆中,灯盏大多是用荞面加少量白面做成的像油灯一样的一种食品。儿时,娘捏灯盏时荞面中掺和的大多是黑面,不是白面。因为那时白面实在太少了,娘认为用白面捏灯盏是一种浪费。如果没有荞面,可以用糜面、豆面或者玉米面,还可以是它们中的几种掺和在一起。娘说,做灯盏之所以选用粗粮杂面,是因为粗粮杂面质地好,点灯盏时盛在灯盏窝窝里的油不会渗出来。用少量白面或者黑面是为了增大面的粘度。点灯盏从正月十四日开始,十六日结束。
又到了元宵节,我又想起娘捏的荞面灯盏,就问妻会不会捏荞面灯盏。妻想了大半天说,大概流程了解一点,但如何和面,面的软硬程度如何把握等一系列细节都不知道。听后,我感到很是遗憾。恨自己当初没有向娘和奶奶问清这些事。而今,奶奶走了已三十多年了,娘走了也有五六年了,已没法再问她们了。妻又说,上班这么忙,就算会做,哪有时间做。也对啊,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工作、生活的压力越来越重,节奏越来越快,真是没有时间去干这些。尤其是在城里,城市越大,这种感觉就越强烈。今年元宵,我想起捏灯盏的原因有二,一是想让女儿知道荞面灯盏是怎么做的,亲身体验一下点灯盏的感受,记住老家的一些风俗习惯;二是想营造一下节日的氛围。可惜我的这个夙愿无法实现。
据史书记载,正月十五元宵节点灯习俗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源于民间开灯祈福的古俗。开灯祈福是古代民间以点灯方式进行的一种祭祀活动,正月十四开始“试灯”,十五“正灯”,十六 “落灯”或“倒灯”。东汉时期,佛教文化传入中原,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皇宫、寺院“燃灯表佛”。于是,正月十五点灯的习俗便随着佛教文化在我国的流传而扩大,以及后来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全国扩展开来。南北朝时,元宵张灯渐成风气。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更为密切,佛教在中原大兴,正月十五这天,全民开始“燃灯供佛”。从唐代起,元宵张灯成为法定之事。
儿时正月十四一大早,娘就准备一盆荞麦面,再掺和上两碗黑面,倒入开水搅拌。搅拌均匀后,装在面盆里,盖上一块干净的布,放在奶奶房间的热炕上,再用被子捂住发酵。这时,我们就围着奶奶要她讲古经。奶奶说,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人,大家经常组织起来去打。有一天,一只神鸟迷了路,落到凡间,被不知情的人误以为又是什么凶禽就射死了。玉皇大帝知道后十分震怒,传旨天兵天将正月十五到人间放火,把人通通烧死。玉皇大帝的女儿心底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危险,偷偷下凡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大家。听了这个消息后,大家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这时有个老汉提议,从正月十四开始,到正月十六这三天,每家都点亮油灯、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玉皇大帝就会以为人都被烧死了,天兵天将也就不需再来放火了。大家听完点头称是,随后分头准备。正月十五这天,玉皇大帝往下界一看,见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两个晚上都是如此,以为是燃烧的大火,便不再追问此事。人们保住了性命。正月十五点灯的习惯也就一直流传了下来。后来我突然意识到,这个古经讲述的不仅仅是元宵节的来历,更重要的是在告诉我们只有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敬畏规律,人和自然才能和谐共生。这说明我们的先祖几千年前已懂得了“万物一体,共存共生”的道理。
奶奶把做灯盏叫“捏灯盏”,这可能与做灯盏主要靠手捏的工序有关吧。吃过午饭,娘就开始捏灯盏。将发酵好的面端到案板上揉,我们叫揉面。面被揉的次数越多,面筋就越大,粘性也就越好,捏灯盏也就容易多了,而且蒸熟后也越好吃。接着将面在案板上滚成圆柱形,用刀切成长约三四厘米的小段,小娃娃的拳头那么大。随后在手心里滴一点清油,均匀地涂在小面团上,小面团的表面就变得光滑柔韧。这时,就要按个人的意愿将其捏成不同的形状,不过大多数呈麦垛形。即上面呈小半球状,下面成圆形,中间呈柱状,但比上下细一些。奶奶说,把灯盏捏成麦垛形是为了祈福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多收粮食,不挨饿。在小半球当顶要用手指戳一个小窝窝,指头蘸上清油,把小窝窝涂抹光滑,不能有裂缝。点灯盏时要往这个小窝窝里面倒油,如果小窝窝壁上有裂缝,油就会渗出来。娘总是把这个小窝窝戳的很小、很浅。她怕太费油。正月十五点灯盏大约得用一碗清油。儿时,一碗清油,够我们一家吃两个月呢,或者更长的时间。这样,灯胚就算做好了。接着,用小剪刀的刀尖在余下的小半球表面一个紧挨一个地剪出小面叶,麦叶一样,尖尖的,一层一层地排列着。有粗的也有细的,有横着的也有竖着的,有一行一行的也有一片一片的,有的像鱼鳞似的排列,有的像三四条绳子并排排着。在娘手中的剪刀下,就组合成了不同的美丽图案。每每这时,四婶总说她手笨得很,不会剪,就抢着去揉面。接着得捏月份灯盏,要捏十二个,代表十二个月。月份灯盏捏起来比较简单,几月的灯盏就在灯胚的半球上,用大拇指和无名指捏一个褶子即可。每每捏月份灯盏时,我就嚷着要捏,娘也会同意。这个虽然简单,可我高度重视,比娘捏相属灯盏还要认真仔细百倍。相属灯盏是按照家人的属相,为每人捏一个,至于捏的像不像,好看不好看,就得看捏灯盏人的技艺了。娘的手总是那么巧,捏啥像啥,活灵活现。不管是月份灯盏还是相属灯盏,都要在正上方中央用手指戳一个小窝窝,这都是一样的。等“灯盏”捏好后,娘就把它们放到蒸笼里蒸。灯盏快要蒸熟时,奶奶最关心的是月份灯盏。揭开锅盖时,她要把一月到十二月的灯盏一个一个地细看,看灯盏的小窝窝里有没有水。几月的灯盏窝窝里有水,她就高兴地说今年几月雨水好,不干旱。如果几月灯盏窝窝里没有水,干着,她就唉声叹气地说,几月怕又没有雨。这些都应与家乡西海固过去“十年九旱”的自然条件有关,那时,生活在西海固的人,没有一个不视雨如粮、视雨如命。
正月十五晚饭后,开始正式点灯盏。先是将蒸好的灯盏按家中的人数、牲畜、粮食品种、面缸、米缸、菜缸、水缸等等,凡是能想起的都进行统计,再按统计数字将“灯盏”放在一个大盘子里端到院子中央,摆在炕桌上。这时,天地万物好像融于一体,都有了生命和灵性,都等着点亮属于自己的那盏灯。接着,四叔端来一碟子灯芯和大半碗清油,先在每个灯盏的小窝窝里插上一根灯芯,再用勺子舀上碗中的清油,小心翼翼地往一个一个的灯盏里添油。灯芯是提前做好的。是将胡麻秆或者麦秆截成一寸左右的小节,在一头缠上新棉花,放在清油碟子里浸泡过的。然后才一个接一个地点燃。所有的灯盏点燃后,整个院子里灯火辉煌,到处锃亮锃亮的。这个晚上应该是一年中院子里最亮的一个晚上。那时村子里还没有通电。灯盏点燃后,要在院子中央的炕桌上稍放一会,叫“献天”。等“献天”结束后,才能将它们端到各自的屋子里去,或者既定的位置。人人都有两个灯盏,一个是麦垛式的,另一个是相属的。我一直在想,为什么一个人要点两盏灯,是代表一个人具有善良与丑陋、正义与邪恶的两面性,还是有别的什么用意,可我怎么也想不出一个合理的答案来。
当灯盏被端到屋子里时,我就和弟妹们静静地凝视着自己的灯盏,比谁的灯盏亮,谁的灯花大。因为奶奶说正月十五的灯盏是有神性的,这天晚上谁的灯盏亮、灯花大,这年谁就会有好运气。到底是什么好运气,谁也说不清,包括奶奶,可人人都希望自己的灯比别人的亮、灯花比别人的大。如果羊圈的灯盏亮,奶奶就笑着说这只母羊今年怕要下羊羔呢,如果小麦袋子上的灯盏亮,四叔就会笑着说今年小麦一定会丰收的,如果放在草垛旁的灯盏亮,娘和四婶就会高兴地说今年不用再拔柴了……
在我们村,还有送灯盏和偷灯盏的风俗。如果家中老人去世不满三年,这家人是不能捏灯盏。老人说,在用手指戳灯盏窝窝时,就戳瞎了亡人的眼睛,邻居要给他们家送灯盏点。给邻居家送灯盏,数量都是单数。至于是什么原因,我也说不清。偷灯盏,一般是小孩去偷别人家放在门外,或者寺庙里没有人看守的灯盏。据说娃娃在灯盏着的时候吃了它,眼睛会变得更加明亮,而且一年不会生病。所以正月十五晚上,娃娃们总喜欢去偷别人家的灯盏吃。
此时的我,好像变得十分的自私,只专注地注视着自己的盏灯,看着眼前一小团燃烧的火焰,一种回归自我的感觉就徐徐而来,整个人好像都融入了盏灯,或者融入了整个夜空、宇宙,静静地燃着,燃着,努力地去照亮心中的每一个角落,乃至万物。其实,现在想来,我也不是自私,因为只有让灯照亮了自己,自己才能去照亮别的东西。
也许,今后元宵节再很少有机会点灯盏了,但我心中一直亮着一盏灯,是娘曾经捏得那盏,我年年元宵节只悄悄地为它加点油。只要心中的这盏灯亮着,就不会迷路;只要心中的这盏灯亮着,就不怕寒冷;只要心中的这盏灯亮着,就不怕天黑与坎坷。
樊文举:宁夏西吉县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宁夏作协会员。业余创作诗歌、散文、小说,作品散见于《诗刊》《飞天》《朔方》《黄河文学》《六盘山》《大观》等,部分被《中国优秀诗歌选2018/2019/2020》《宁夏诗歌选》《西海固文学》等丛书收录。著有长篇历史小说《大石城》、散文集《天蓝色的记忆》、诗集《墨语心痕》。
本期微刊管理团队
责编:李 韵
编校:韩佩瑄
制作:紫 月
征文稿件,原文发出。如错别字较多或乱用标点符号的,会影响文章质量,评审减分。
诚邀加入
天津散文研究会欢迎天津和全国的散文作家、文学爱好者加盟,共享文学盛宴,我们将热诚为您服务。有意合作,或者申请入会者,请联系刘银环老师手机(微信):13512073421,电子邮箱:lyh621017@126.com
微刊编辑部
顾问:张宝树
主编:李锡文
执行主编:陈彩洁
副主编:李韵
编辑:晓 轩 田光兰 紫 月 吴金程 周璇
天津散文·微刊邮箱:732241689@qq.com
温馨提示:为节省编辑们的宝贵时间,微刊投稿必须原创首发,谢谢配合!
立足天津,面向全国
博采众长,力推精品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