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来,仍记忆犹新的一则病案

让我茅塞顿开的医案解读滨州市中心医院中医科赵秀玲

山西临县的名老中医刘老(茂显),曾在10年前讲过这样一则医案,对笔者颇有启发,至今仍然记忆犹新。今与大家分享。

患者是某中年妇女,平素喜冷浴、冷饮、恶进热食。后渐浑身感觉火炙如焚,即使时值严冬,也喜恶如故。患者曾求多方医治,延时一年有余,收效全无。继后寻刘老就治。他四诊合参,便处汤药三帖,再无二诊。

后得知,此患者,服汤药三帖,而获痊愈。

用了什么神方?

升阳散火汤(升麻、葛根、独活、羌活、白芍、人参、灸甘草、柴胡、防风、生甘草),源于《内外伤辨惑论》,著者李杲。

刘老对如此火热如焚的症状,为什么能做到三帖尽服而获痊愈?他是这样讲的:火证虽言火,但火分多种。有的可苦寒直折,有的可滋阴而降,有的可导龙入海,而此证宜因势利导、疏发升散。如治此证,以寒克制,无济于事。因此,凡火为郁火,用李杲的升阳散火汤,最为允当。

由是得知,刘老对此证的用药思路,是宗《内经》之旨“火郁发之”。借李杲之方,以葛、升、柴、羌、独、防等大队辛散气轻之品,升阳解郁以发散火邪;再佐芍药酸寒收敛,参、草补气健脾,以免升散太过而伤正气。验于阳经火郁不得宣散,可谓效如桴鼓!

今重温“升阳散火汤”,歌列于下:升阳散火升麻葛,白芍人参羌独活,柴防姜枣生炙草,金元李氏主火郁。


附:小编在网上找到《圆运动的古中医学》(陈余粮整理版)解读升阳散火汤的文字,可与此文互读,供参考。

阳气只愁不降,不愁不升,有阳则升,自然之理,惟下焦阳微则不能升耳。阳微不升,应当益阳,不当升阳,阳微而用升药,则阳脱矣。火气只愁不降不收,不愁不散,火性原散,岂可助散?人身心包火气,下降藏于肾水之中,胆经相火导之于前,肺经金气收之于后,然后火藏水中,为中气之本,生命之根,不可些须外散也。阳经之火,乃阴经阴中之阳之根。如阳明胃经火气,降而收之,则成太阴脾经之阳。如太阴脾经之寒,阳明胃经之火散去,不能化成脾经之阳也。如阳经火郁之病,以清降之药治之,服药之后,气爽神清,此即阳降化阴之征兆。散乃火性之病,火散则热,如用散药帮助火之散性,势必愈散愈热,非将火气完全散完,热不能退。五行之火,乃人生之原质之一,六气乃五行之病气,热亦只可清降,不可散,况火乎?只知散热,不知顾火,已背医理。今乃明指火而散之,不知五行之火,乃人生原质之一故也。此方“升阳散火”四字,有过无功。原解又任意乱说,以助其恶,贻误后学,不可不辨,参看升阳益胃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