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大家邵雍有多厉害?听到邻居敲门6下,就知道他要借一物
南宋末年,朝廷追封曾参、孔伋等孔门贤哲的时候,北宋两个名人邵雍和司马光也以“从祀”的资格进了先贤庙。司马光是大学者,还当过宰相。邵雍不愿做官,学富五车,一生闲云野鹤,名气也很大,历来受人尊崇。
作为北宋的理学大家,邵雍深受“二程”推重,在传统易学领域,邵雍更是一位继往开来的大宗师。
邵雍祖籍范阳,在河南共城(今属辉县)长大。少年时,他打算建功立业,于是博览群书,夜以继日,寒冬不生火炉,酷暑不用扇子。几年后又萌生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想法,离家遨游四方。回来后境界更高了,对功名富贵失去了兴趣,闭门不出。
《宋史》记载,北海人李之才当共城县令时,听说邵雍聪明好学,就上门拜访,问他想不想了解宇宙和命运的奥秘。李之才是北宋易学大家,邵雍之前研究过易理,很感兴趣,就拜李之才为师,潜心学习《河图》、《洛书》及伏羲八卦。
李之才没有看错人,邵雍苦心钻研,洞晓了易学的精微奥妙,上至天道玄机、阴阳消长,下到草木鸟兽,了然于胸。他还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写下《皇极经世书》、《观物内外篇》、《渔樵问对》等大作,被后世学者奉为圭臬。
河图洛书
邵雍的《梅花诗》十首大有玄机,被视为神奇的预言,有很多人研究。据说易学名著《梅花易数》也是他留下的。其实这本书应该是后人托邵雍之名写的,因为书中提到邵雍往往称之为“康节先生”,而“康节”是邵雍死后朝廷赐给他的谥号。就算邵雍知道自己的谥号,也不会这样自称。
《梅花易数》里有不少断卦的实例,其中一则“邻人借物”很有意思。一个冬天的某日酉时,天黑了,邵雍和儿子邵伯温在家中围炉取暖,突然有人敲院门,先敲了一下,然后又连敲五下,原来是邻居要借东西。
邻居进了门,邵雍让他先别说借什么,看看儿子是否能推算出来。邵伯温得父亲真传,易学造诣也很厉害,根据敲门声次数和酉时得出的卦象,断定邻居要借的物件是“金木之物”,且“金短木长”。
于是邵伯温说,邻居是借锄子来了(锄头短,锄把长)。邵雍却说不对,人家借的是斧头。
一问邻居,果然邵雍说的对。邵伯温不解,问父亲怎么知道的。邵雍说,斧头和锄子都是“金短木长”,可是现在天黑了,谁还拿锄子下地干活?必定是借斧头,拿去劈柴烧火而已。邵雍还对儿子说,断卦也要明理,结合实际情况,光推数不推理是不行的。
邵雍光听敲门声就知道邻居来借斧头,的确很神奇。如果延伸理解,这个故事也告诉大家,不要读死书,要活学活用,做事要审时度势。
清朝大儒黄宗羲为《梅花易数》写了序文,序文里还记载了邵雍的一件轶事。
庆历年间,邵雍研究易学的时候,还不能通晓最精微之处,百尺竿头止步不前。有一天睡午觉时,邵雍被一只老鼠惊醒,随手拿起陶瓦质地的枕头就扔了过去。可是没打着老鼠,枕头摔碎了。然后邵雍发现,瓦片上有一行小字:“此枕卖与贤人康节,某年月日某时,击鼠枕破。”
陶枕头
邵雍吃了一惊,看来有高人早就算到这么一出。于是他找到卖枕头的陶瓦匠打听,是谁写的字。匠人说,以前有个老者手拿一本周易,在这里休息了一下,好像在陶瓦上写了字。匠人不知道老者的名字,却知道他家住哪里。于是带着邵雍去了。
到地方一问,老者已经去世了,不过他料定邵雍会来,临终前留下一本书,对家人说,将来某日有个书生来访,把这本书给他。邵雍得到这本书后,易学造诣大进,料事如神。
邵雍在洛阳居住的时候,家徒四壁,门窗漏风,屋顶漏雨,他却和颜回一样,甘于贫穷,怡然自得,还把自己的住处取名“安乐窝”。后来司马光、富弼等当朝重臣在洛阳时,慕名而来和他结交。司马光以兄长之礼待他。
邵雍偶尔喝酒,却适可而止从不多喝,经常坐着小车出门,漫无目的地游玩。他在洛阳的名气太大,很多人家听到他的车子响,就赶紧出去迎接,争着接待他。还有一些人仿照邵雍的简陋住宅盖了房子,取名“行窝”,作为邵雍外出的“行宫”。
邵雍为人忠厚,德高望重,整个洛阳的风气都受到他的影响,变得更好。
熙宁十年邵雍去世,时年67岁。本来史官把他列在“隐逸”列传里,后来又被列入《道学传》,和周敦颐、二程、张载一起被称为“北宋五子”。
参考文献:《宋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