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眼观察】流量IP是不是要凉凉?

这几年,尤其近两三年,影视行业流行一个热词叫IP。所谓的IP,首先要有一个承载,它可以是小说,也可以是游戏或者动漫,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小说。

那么是不是小说的受众越广,改编的可能性就越大呢?并不是的。在一个数据为王的时代,尤其在影视行业处于对小说接触认知不多的初期,数据才是大部分人将小说改编成影视的价值所在,也就是说点击越高,销量越大,意味着改编的价值越高。

这其实是对于IP本身认知不够清晰的唯数据论的结果,忽略了小说本身的开发价值和改编的可行性。

这两年太多的影视案例证明了,并非数据越好,小说越知名,受众越广,改编的影视剧就越受欢迎,收视更好。对于小说的改编,首先要看的是小说本身,它是否具有改编的可行性,这里可以分享几个维度。

是否小说受众越广,进行改编的可能性就越大?

首先,内容是否为一个完整的好故事。

其次,它的题材是否符合市场大众的审美口味。

还有一个比较高的维度,它的价值不可替代性。这里成功的就比如说《琅琊榜》或者《欢乐颂》,它有不可替代的市场价值和艺术价值。

前几年的时候特别流行青春文学,有些青春文学的粉丝基数特别庞大,销量动辄好几百万。在经历销量和知名度即将代表IP价值的过渡期之后,发现它的内容是破碎空洞的,不足以支撑一个剧集,包括它的主流价值观与当下的主流价值观不符,所以它的改编就会有比较多的问题。

再说这两年流行的玄幻题材,一类玄幻题材爆红,接着就有大量作品跟,就是所谓的大IP。但是这一类的玄幻题材都是一个套路,就是屌丝逆袭,这样很容易形成大众的审美疲劳,那么这类题材可能经历一两个失败的案例之后就会全军覆没。

其实在小说的创作方面,是可以设置一些影视化特质的。影视化特质里面有几个要素,包括情节的设计、矛盾制造与冲突以及人设和叙事结构。

现在大家越来越喜欢那种反套路的情节设计,尤其是在互联网的这样一个平台。比如弹幕里面往往会有一些很有趣的内容,网友在观剧的时候会有一个竞猜环节,也就是观众看了这一集就能猜出下一集,那么在做情节设计的时候要反套路行之,让他们猜不到,越猜不到就越想看。

小说影视化与影视小说化

首先,介绍一下小说和影视的区别在哪里。

小说更注重文学性和内涵的表达,在创作上是没有拘束的,天马行空的,甚至有些在影视表达上的一些触雷区,但只要能体现文学价值的东西就可以展现。

它是一种个体创作的表达,而影视其实是群体创作的表达,它们是相反的。所以要考虑的是它的社会价值实际效应,也就是很简单的一句话,小说比较自我,而影视比较大众,这就是两者的一些区别。

其次,分析一下目前市场上小说影视化和影视小说化的现象。

小说影视化,就是把优秀的小说改编成影视作品,尤其是这几年随着IP热潮的一个升温,市场上近百分之六七十都是小说改编。因为它有很好的故事框架,有固有的读者基础,所以改编开发会比较容易。

影视小说化是把搬上银幕的成功影视剧改编成小说,往往这一类的商业价值相比前者会小很多。影视小说化需要把一个大体量的东西,变成一个用文字去呈现的作品,这个过程中反而会受到一些局限。

可以抓住这两点,两个共同点来指导写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这两者里面都有它们的优势也有它们的劣势,比如说小说更注重创新的表达,所挖掘的深度很强,在塑造人物上面更加的有血有肉,更加有灵魂。

但是制作方在做影视化的当中会考虑到接地气的元素,会考虑到大众所喜爱的东西,既有对于自我情感的一个关注,又有去体谅整个社会大家所关注的一些东西。

将结合这两者一起,创作更加丰满更加丰富更有层次的东西,这个东西就会兼备它的广度和深度。

小说影视化具备的要素

首先,要提炼观众的需求点。

过去,一部影视作品的表达,很多时候会倾向于严肃文学,因为严肃文学所对应受众的年纪偏成熟。现在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观众越来越趋向于年轻化,关注的题材也要更加的年轻化。而且在年轻化的中又会出现细分,这个细分的趋向会越来越明显。

有的是关注当下社会想要看到什么样的东西,有的可能会关注与跟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比如说恋爱、婚恋。还有的就更加符合现在年轻人的,网感十足,偏二次元,甚至有些耽美向,比如说今年很火的《镇魂》,新型玛丽苏剧的《延禧攻略》

从不同题材的细分当中,可以去提炼观众的需求点。

这个需求点在于他们喜欢什么?他们关注什么?可以通过他们的诉求去挖掘一个好的题材,这个题材未必是非常大的,从一个小的点去发酵,要做什么样的东西,写什么样的东西以及给谁看。如果满足类一类群体,从这个群体去发酵,那其实就已经有了成功的一个基础了。

其次,平衡原著的精华与适应市场的需求,用一句很美的话叫如何戴着镣铐跳舞。

无论是小说创作还是影视剧创作的创作者,会出现非常头疼的一件事情。拿到一部小说,到底是照着这个原著去呈现,还是去颠覆它,更强调的是在这个过程中的改编能力。

现在有一些作品,尤其是非现实类的幻想题材的,在制作过程中就直接照搬原著。很多制片方会考虑到粉丝效应,就是当制片方不知道这个东西怎么做的时候,就选择一个更安全的方式来做。

可是却忽略了一点,小说的作者在创作的时候可能没有考虑过影视化的落地,所以会写得比较飞,那么把它影视化的时候,中间会出现很多的bug,怎么去圆?

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去颠覆它,这种作品往往会是一些不那么知名的,不用考虑粉丝群体。但是开发原著最核心的是什么呢?有的是人设,有的是情感,在做二次的创作中,颠覆往往就忽略了原著核心的价值。

在拿到一个题材的时候,首先做功课。

为什么拿这个题材?为什么要改变它?它本身固有的价值是什么?如果觉得它都不够具备一个影视改编的价值,但它有一个特别的亮点。可以只保留它的亮点,拿过来进行发散性思维,其他的都是通过和编剧团队、策划团队一起来原创。

还有一种是东西太多,不知道怎么用,那就要去做提炼。

比如去看大家喜欢它的是什么?非常经典的一个案例就是《三生三世》。

《三生》本身拥有非常强大的粉丝群体,以及男女主角情感的虐心和动人。那么在影视改编的过程中,编剧和制作团队主创们保留了最好最精华的情感,如果摒弃掉这样的情感,摒弃掉一个非常强烈的人设,那这个IP的开发价值会大打折扣,不会达到一个理想的效果。

第三点,关于受众如何保证小说的影视化能够调动原著粉丝的热情,这是很多制片方所头疼的一件事情。

它有两种情况,一种可能是这些粉丝在十年前很热情,十年之后随着时间的发酵,粉丝散落在世界各个地方,他们是否还对这个小说有热情。还有一种更极致,它只是一个小众群体,但制作方未必知道,比如说二次元的东西,不知道怎么去激活。

这里面,可以给大家分享一下笔者的一些案例。

大概是在几年前,笔者买了一个小说,那个小说在十年前非常火,它的盗版书都有上百万的销量。然后在十年过程中随着时间的积淀,它在言情小说中是屹立不倒的位置,那怎么去调动原著粉丝的热情,就需要团队在做前期开发的时候,带着一个思辨的想法去做。

当时内部成立了一个小组,这个小组专门去对接原著粉丝,包括百度贴吧,包括豆瓣,包括原来的固有网站,甚至是这个小说当时在期刊发表,在杂志发表,透过编辑,透过杂志的主办方去了解当时的粉丝他们在哪里。这个工程看起来是微不足道,但是非常细,而且它的后续发酵能力非常强。因为十年的变迁,其实在整个的成长过程中,他们是伴随着粉丝的情感在成长的。

笔者认为调动他们最深的对爱、对时间的记忆和对自己当年的那份付出去做的话会事半功倍。

所以说如何保证小说的影视能调动原著粉丝的热情,在做功课的时候为对方着想,跳脱出这个小说本身原著,去做一些社会方的一些调查,这是非常的必要的。甚至在做这样一个调查的过程中,把一些经典的场景、经典的文字提炼出来,进行一些跨界的传播。

一部成功的小说的改编剧是什么样的?

一部成功的小说的改编剧可能有以下几点,拿一个实际的案例来分享可能会比较好。如果从广度和深度这两个维度来分析,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是《我的前半生》

其实小说很简单,讲了一个家庭主妇面对老公出轨,怎么再重新回到职场,然后收获工作和重新获得爱情这样一个故事。它里面的这种戏剧的张力并不多,但是它很犀利,切实了一个大家去直面的问题。

首先,从《我的前半生》的选材来说。

当下社会,离婚率高于结婚率,所有人最接受不了的离婚原因就是出轨。不用说,大家看到这个题材就会勾起兴趣,所以《我的前半生》在选材上非常符合当下所聚焦的一样题材。

其次就是女性主义觉醒的回归,它结合了一个大女主时代的到来。

它讲了一个女性靠丈夫,在这个社会上没有工作,然后丈夫出轨了,女性如何去重新找到自我人生的价值,怎么重新步入社会,同时还附带对好的优秀小说的改编。

好的改编剧一定会附带话题,这一点在《我的前半生》里面同样是有迹可循的。

它很清晰有两大点,第一个就是家庭的话题。大家一般在看剧的时候都是以家庭为单位,一家人吃完饭坐在电视机前,如果一个剧它有话题能够引起你对于现实的一些不同观感的讨论,其实说明它有网络发酵和社会话题的基础。

所以在这个里面,《我的前半生》有话题发酵的基础存在,因为它这里面产生了不同的人设。

在人物的设定上面有它的特点,比如说雷佳音演的前夫哥,大家一向对于出轨的老公是深恶痛绝,但是他演绎了一种另类的出轨前夫的形象。包括像闺蜜,在生活中也会有像唐晶的好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友情,有自己的爱情,有自己的婚姻,它是围绕着你形成了一个小型的社会。

一个成功的改编剧,其实它更有深度的挖掘。

在挖掘一个影视创作的时候,要肩负着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在影视剧作品的表达上面,尤其是这两年提倡现实题材,呼吁现实题材的回归,去深挖它的社会价值的体现。那么在这样的价值里面,一个好的影视的改编是受众看了之后能不能有所触动,对人生或者对自己来说有没有一些改变,这就是它的核心价值。

核心的价值就是你所传递的价值观是什么。

这两年在热播剧当中都逃不开一个词叫做大女主。其实是跟当下大多数的观众都是女性观众有关,去迎合她们的口味,所谓女性的独立和励志,在这里面去体现。现在越来越提倡独立女性,所谓的独立的女性,就是能够在这个社会上体现自我的价值,通过努力,就能得到社会价值。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面,女孩子更多的是嫁个好人家,或者说兼顾家庭,偏安一隅,可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女生,年纪轻轻的,可能就是一个部门的领导,在一个大城市里面有非常高的收。

为什么女性剧里面会去探讨几个话题,比如说主角从一个很小的杂草怎么去成为一个大树,在这个过程当中一路过关斩将,提高技能,提高社会地位,再收获爱情。这是一个方向,怎么从一个低级的卑微的少女,成长为一个具有统领性的女强人。

那《我的前半生》里面再回归到这个话题,原本是个被打到低谷的人,怎么在这个决定中去逆袭,在这个绝境逆袭当中又额外收获了什么?其实是满足了女性群体对于社会的想象,所以说在一个成功的影视剧改编过程中,更要带着一种思考,就是传达什么样的观念。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就是电视剧去给什么样的人看,告诉他什么,让他去得到什么。

原创故事到热播剧的几点建议

首先是题材。

现在来说题材分写实类题材非写实类题材。写实类题材会更切实民生,像比如前段时间火的《我不是药神》,就是说一些稀缺的但是跟大众息息相关的题材,反而是创作团队可以去着力挖掘的。这一类就是多看新闻,或者哪怕你到超市走一走,看大家在聊什么,关注什么,对于题材来说会有一些灵感的。

还有一类呢就是非写实题材,非写实类题材会去关注一些小众类型的,比如说恐怖类、恐怖悬疑类,尤其是悬疑类,这两年会有一些比较突出的作品,比如说像《白夜追凶》,像《无证之罪》。对这一类就是怎么把小的类型化的题材做到极致,所以在题材的挖掘上这是第一位的。

其次是内容。

大家通常去看一个故事好不好其实很简单,就是一句话能不能把它说清楚。如果一个非常优秀的作品,一句话能够说清楚的,说明它有改编成非常成功影视作品的潜质比如说拿《小美好》来举例,《小美好》讲的是一个平凡的女生爱恋一个隔壁邻居家的男神,怎么收获青春美好初恋的故事。

第三点,从人设上去分析,尤其是网络剧的题材很考究人设。

最近这几年流行的都是大女主的什么什么传,《甄嬛传》,《楚乔传》,包括现在在播的《如懿传》,人设其实是一个剧里面所给到观众的直接印象现在大家看《如懿传》的时候,不自觉的就会去对比甄嬛,或者去对比《延禧攻略》里面的魏璎珞。

明确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设,有可能经过两三年的发酵,这个故事被忘记了,但是粉丝记得这个人物是什么样子的。观众记得《花千骨》里面的花千骨她是什么样,代表什么样的一个群体,也记得《欢乐颂》里面的女孩代表什么样一个群体。一个人设就代表一类群体,她的诉求可能就是这一个群体的诉求,她的缺失可能就是这个群体的缺失。

人物的命运和大众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人设上面你能不能写出既关联于大众的命运感又呈现他们的诉求的人物是非常重要的。

拿《延禧攻略》来举例,过去流行玛丽苏白莲花,很多的偶像剧里面就是女二打压我,女三打压我,女四打压我,主角也是不打,不还口骂,不还手,默默忍着等男主来帮忙洗脱冤屈,从天而降来拯救自己。大家已经看俗了,现在开始流行黑莲花了。从白莲花进阶到黑莲花就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包括所影射的就是现在的女孩,就是更加的自我。

第四点建议是情感。

最近在有一个问题,它特别有意思。说如果有两个选择在你的面前,你会怎么做。一个是成为富二代,一个是想要一份好的爱情。很多调查的结果下来会发现,高达80%的选择率都是我要想成为富二代。说到这里不得不佩服一下《我的前半生》的作者亦舒,她很擅长去了解女性,然后去挖掘。她有一个小说叫《喜宝》。

《喜宝》里面有一个很经典的话,叫做“我要很多很多的钱,不然我就要有很多很多的爱”,那情和爱里面怎么去选择?其实在这个调查结果中,大家会问为什么这么多的人会去选择更愿意成为一个富二代,那是因为钱是努力就可以去挣到的,但是爱不一定是努力,就能够去得到的。所以对于他们而言,爱反而成了稀缺品和奢侈品。那通过这样一个很简单的小测试,就可以得到一个什么样的观点呢?就是影视作品里面,所需要的情感表达和情感需求。

笔者很坚信的一点:一个动人的故事,首先能打动自己,能不能把自己给写哭了,再来想能不能打动别人,把别人给写哭了。所以说在写爱情剧的时候,不要妄图贪大,爱情剧里面分为几点,可能就写一个很单纯很美好很纯洁的故事,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年会流行“甜宠”。

甜宠是因为大家在现实中得不到,所以创作者就会去写这样的题材,观众就愿意看这样的题材。还有一种是存在一种势均力敌的爱情,这个讲究的是男女在情感关系中的一种平等地位,不是我牵着你走,也不是你拽着我走,而是我们两个人互相给到对方最好的爱情。这个例子可以去参考韩剧《太阳的后裔》,是因为主角真正的价值观趋同,彼此的需求相当才走在一起的,所以能构筑一个非常好的爱情观。

在人物的性格和更加丰满的环境基础上,再让它更有血有肉。所以爱情是所有的影视创作中万变不离其宗非常核心的东西,如果写出动人的爱情,有那么一秒在电影院里面能够让观众哭,有那么一分钟在电视机前让他们忘了刷微信,忘了去讲电话,忘了去厨房洗碗,那就是成功,就是不要贪大。

拥有以上这四点,起码你有一个作为热播剧基础的故事在,那其他的要看天时、地利、人和有没有都占。

系列IP的看法与观点分享

笔者本人虽然从事影视,也是做策划和制片方向,但这是第一次这样把自己的一些心得分享出来,存在一些不足,还有一些可以表达得更详尽的地方。下面那针对朋友们关于“IP的系列这一块是不是可以一直火”的问题,以及关于灵异题材的作品讲讲看法。

其实赶上一个IP的好时候,也有很不错的IP,但是个人的观点是,IP这个词并不是适用于所有的小说,甚至说某一些数据特别好的或者知名度很高的小说可以被冠以IP的这个名字。

外行的朋友,甚至是内行的在做IP孵化的人,都可能对IP这个概念其实是模糊的。笔者有跟一些从事相关行业的海外朋友交流过,在中国什么样的文学作品算得上是IP?它得具有很清晰的世界观。

中国最棒的IP,只有一部叫《西游记》。《西游记》可以开发,因为《西游记》的每个人物甚至是那些妖魔鬼怪,都能形成一个固有的故事。那么在这几年比较流行的网络文学里面能够称之为IP系列的话,在目前来说比较看好的有两部,它们都是同一个题材,一个是《盗墓笔记》,一个是《鬼吹灯》

《盗墓笔记》和《鬼吹灯》在最近的网络表现上面都非常出彩。一个《鬼吹灯》的系列,会分好几个独立的故事。《盗墓笔记》里面有非常强的人设,这里面一定还是再强调一下人设的重要性,就是每个人都能形成一个独立的小世界,他们独立的故事。所以说好的IP能够延续性,它要有一个很完整的世界观。

那非常借鉴价值的是漫威。漫威在十年的过程中迅速崛起了一个IP,一个非常强大的世界,里面的每一个英雄都可以形成一个独立的故事。每一个碎片都可以在这个碎片上面去写下很多的东西,去把它变出很多种花样。但是这些碎片把它结合起来,它又会是一个非常大的一个完整的东西。所以说如果想要去开发IP,或者说去创作所谓的IP,不妨去想一想你们去构建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观。

关于灵异类题材。

其实今年开始有一些收紧的政策,可以看到好多本来应该上电视台的剧改成网播了,甚至有一些网播剧突然面临下架了。那么有一个大家一定要关注的点,就是政策的导向。灵异题材是跟封建迷信挂钩的,所以创作这类题材的时候,首先想一想它的天花板,是否是国家的所倡导的。

有些很喜欢做灵异题材的朋友,他有一些很好的故事,但不一定是一个灵异的包装,不一定是鬼神,反之就是把它变成一种悬疑、惊悚,去探究人。说白了去找一个路径,在社会有限制的空间中进行表达。

大家在创作的时候要了解一下国家所倡导什么?反对什么,哪些是安全的,哪些是有敏感元素的,又怎样把这些敏感的元素通过一种讨巧的方式去转化,从而还是能去表达故事,去表达人物的一种初衷?

关于比较看好哪一类的现实题材。

其实现实题材它也分几类,比如去年全民在热议的《人民的名义》。《人民的名义》之所以火其实跟国家的国情有关系,但这一类它叫做顶级稀缺题材,因为它会涉及一个敏感带的问题。这一类题材它有相应的风险,以及它的一个不可替代性,就不可复制性。这里的题材一旦跨过这个敏感带,它就是巅峰,就是极致。

还有一类就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题材,比如说婚恋题材,然育儿题材,但中国的电视剧创作有一种怪圈,跟风特别厉害。比如说一类婚恋题材火了,马上上百个婚恋题材都上了,为什么说一些写实的题材做不下去了,突然变成虚构类的题材火了,这就是所谓的IP。

比如是当下的年轻人在职场当中,会遇到一些职场的生存法则,或者说快到30岁了还没结婚,那过去有一个词叫做剩女,但是现在说剩女已经是过时了。剩女都是黄金女性啊。韩剧有一个叫做《今生第一次》,它把一个大家比较焦虑的问题,用一种带梦幻的方式去讲出来,虽然避免不了这样的话题,可是在这个过程中大家能够收获一些美好。做现实类题材,需要去挖掘一些稍稍尖锐的东西,通过戏剧的包装既让大家能看到这个尖锐的东西,也能让他看到希望。

观众的审美和大家的一种趋同感在上升。

以前可能就看明星效应,就是前两年大IP剧会请几个流量明星,大家就是别的都不看,就只看男女主,只看他们谈恋爱,只看这个男主怎么屌丝逆袭,看这个女主怎么收获爱情。

可是现在呢,比如说《延禧攻略》后宫剧里面还能看到众生相,然后在《琅琊榜》里面就可以看到各种支线各种人物。其实在创作中,创作一个很简单的office,一个办公室,这个办公室里面可能就只有五六个人。那在过去,大家会怎么挖掘,职场怎么进,怎么上升呀,他怎么收获这些。可是现在呢,人们就把它叫做叫轻生活

轻生活里面去找的这个点,就是比如说有一个人喜欢养仙人掌,他所有的这办公桌上都摆着仙人掌,有个人他中午一直都不吃午饭,他为什么不吃。创作者会去挖掘一些人性的东西,这些不一定是大家以往司空见惯,那种承载着使命的,可能就是社会中的一些小人物。能把这些小人物去做透了,这些东西也是非常好看的。

从单一的大主角的视觉,把它变成从支线去发展的众生相,来看出一个小型社会里面人们的生存,人们的一种面貌,还有他们的一些观点,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恋爱,他们的工作,其实也非常好。

有些影视它不像小说,得靠文字去脑补。拿四大名著来说,《红楼梦》里面的有一些感情,不是直给的,是含蓄的,这种含蓄用换句话说叫高级

有一种四五句话、五六句话都讲不清楚的故事,在做这种故事的时候,情节上面需要直给,让大家能明白这在讲一个什么故事。可是在一些表达上面,一些内涵的东西是需要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所谓的高级感。

这种高级感在目前的影视化作品中是非常非常稀缺的。因为网络文学的表达,比如说爽文,比如说我喜欢就是喜欢你,我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但人性的东西它是非常复杂的。看小说看得很多,小说的文字它会有一种留白,给你的想象,可以去想它有两三个结局,三四个,但是影视的表达它往往会有一个结局。它这个结局可能就是说不一定所有的人都认同,就是为什么说现在的人越来越不敢直面。

关于最看好哪个未播的IP剧。

在做策划或者做制片的时候,团队会陷入一个两难的局面,一方面是希望有一个所谓的IP过来,能够在创作的过程中省些力,但是又不希望这个IP去概括本身对于内容的把握。

如果问最看好哪个还未播的IP剧,不如说最看好哪一个还未播的内容,因为尤其是今年的上半年,基本上80%的所谓改编剧都出现了瓶颈,要么播出来没有任何反应,要么就是播都播不出来,反而是一些小而美的原创力量在发展。

影视行业是这样子的,前几年的时候原创多了,但是跟风的多,因为题材就那么几样,翻来覆去地嚼,所以有了IP的诞生。IP里面其实幻想类题材可以把它细分成很多,有宫斗,有仙侠,有玄幻,有盗墓,有悬疑,有科幻,就是想象力尽情地飞。

但是这一类多了之后呢,就是虚构主义上来了,因为发现做了这么多出来之后,模式都差不多,毕竟影视作品还是一个人的精神风貌和意识形态的一个回馈和展现,行业要呼吁回归现实了,要去做高大上的东西。

今年的几个爆款出来的时候,都不是那种所谓的IP改编,它反而是聚焦于一类,然后在这个方向上做到极致。未必去拿到一个非常宏大的东西,制作方心就踏实,成功就有一半了。

而是说在做的时候,有没有想到它是一个比较小的东西,可能就是一个青春校园剧,但就把初恋这点事说好,或者说可能就是在讲一类题材,就说破一个案子,但是把这个案子说清楚了,在说的过程中它推向了极致。

在创作的过程中,无论是你作为作者去写一个小说,写一个故事,还是你作为编剧去写一个剧本,去把一个小说改编成剧,最重点的有几点。

首先,你想表达什么,你作为这个作品的第一创作者,你想塑造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出来。

第二点,有几点切忌,是跟风,切忌说别的素材12345归纳总结了,然后全部把它嫁接到这里,这不是一个非常好的做法,但是大部分的公司都是去提炼一些东西,把它变成一个大杂烩。

第三点,专注生活,热爱生活,当你专注生活之后,你会在生活中无师自通,你会找到你所独一无二的题材。热爱生活,是你的心中对于生活充满爱,你就写出有爱的有灵魂的作品。

影视的表达,小说的表达,是去满足人们精神的一种需求,有的是因为太空虚,需要从这样的作品当中得到一些填补,有的是因为在生活中过得太压抑,需要在这样的作品中得到一种就是假想的成功。

每一类人的诉求是不一样的,你在你的人生中经历了什么,你收获了什么,你想传递什么,这才是你作为一部作品的创作者,你的根源。

人们的情感是相通的,就是打动自己的东西,打动自己的人,一定也会打动一群人。自己想从中去得到希望和力量的,也会把这种希望和力量传给其他人。

所以从这个点去生发,是不是IP无所谓,是不是改编也无所谓,这类题材是现在热门的题材还是稀缺类的题材,现在迎来了影视剧最好的时代,题材越来越开放,越来越自由,接纳的东西越来越多,创作的源泉就会越来越多,创作的模式方向就会越来越广。

热门头条推送链接

【一】坐等风来,笑看花开,演员林静用“感觉”定义表演新境界

【二】八月:迟来的古装争霸

【三】《香蜜》的背后——专访幸福蓝海总经理杨抒

【四】收视高开高走,江苏卫视借《香蜜》全面领跑激活市场

【五】上升期艺人推介(第2批·附经纪人联系方式)

商务合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