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风湿病的思路
桂枝芍药知母汤【炮附子(二枚) 知母(四两) 桂枝(四两)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 生姜(五两) 白术(五两) 防风(四两) 麻黄(二两)】
《伤寒论》条文: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主证:整体脉沉细 尺沉数 苔腻 手心潮 手背寒 关节疼痛
《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明确指出三邪合而成痹,非一邪可成也。
一般以痛位游走不定,行速善变像风者为行痹;疼痛剧烈,痛位固定,喜热畏寒者为痛痹;肢体、关节沉重疼痛,肌肤麻木不仁,属重浊黏滞之湿邪所致者为着痹。
本方所治之痹,为风寒湿邪,久羁不愈,蕴郁化热,即《类证治裁》“初因风寒湿邪郁痹阴分,久则化热攻痛”之证也。
临床表现虚怯瘦弱,身体尪羸,头眩短气,诸肢节疼痛,指、腕关节肿痛变形,或肘膝关节如梭状,肿痛处发红发热者也。
肢节疼痛,是风寒湿侵袭的缘故,应袪除风寒湿,袪风用麻黄防风,袪寒用附子生姜,袪湿用防风白术。气分上,风寒湿之所以侵袭,源于心肾阳虚,用桂枝附子,表里同补。
在风寒湿邪离开人体的同时,应及时补正,我们称之为补泻兼施法,即应及时调和营卫,调和阴阳。上半身的阴阳(或营卫)调和用芍药和桂枝,肾的阴阳调和为知母和附子。这样,才能扶正袪邪。
“脚肿如脱”,是因为风寒湿侵袭,湿重则“肿”,寒性收引,故疼痛“如脱”;
湿邪犯上,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故“头眩”;
肾阴(知母)肾阳(附子)均不足,肾不纳气,故“短气”;
人体被风寒湿侵袭,正气欲向上向外与之抗争,气机上冲,故“温温欲吐”。
所以,桂枝芍药知母汤是一个表里同治,扶正袪邪的方剂。
也能看出,芍药桂枝主上半身之阴阳,肾之阴阳调和为知母附子,这些都是仲师调和阴阳常用之对药。
表有湿,用防风;里有湿,用白术。
驱邪应给邪以出路,用麻黄,驱邪出表,开门逐盗法。另《神农本草经》谓麻黄还有破癥瘕积聚的作用。
调和营卫——桂枝汤。因大枣滋腻助痰生湿,故舍弃;因“温温欲吐”,故加大生姜量,用“五两”。
桂枝芍药知母汤的结构:桂枝汤+知母附子+麻黄防风白术。
病的根本在于心肾阳虚,造成风寒湿侵袭。
桂枝芍药知母汤是补泻兼施法的一个典型运用,麻黄防风白术是对证治疗,桂枝汤加知母附子是扶正治本。
临床上,逐渐增加附子(或乌头)用量袪寒为治病思路,增加知母芍药以减少疼痛,再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加减。
【加减】:
1、 风盛者,倍麻黄。
2.、寒盛者,倍附子或改为川乌。
3、湿盛者,倍白术。
4、化热明显者,加忍冬藤。
5、痛甚者,加全虫、蜈蚣。
桂枝芍药知母汤证发病多以心肾阳虚,风寒湿邪日久侵袭逐渐发展而来,病去亦当守方百日左右。
该病往往发展为厥阴病或多为厥阴体质,气血阴阳均不足,应从补益肝脾肾着手,因肝主筋、肾主骨,脾主肉。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