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了了之

笑话与哲理-10


不了了之

/墨吟

图:郑熏和颜标

在解读“不了了之”这个成语典故之前,先得说说颜真卿其人。

颜真卿(709—784)是唐代大书法家,是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他自成一种方严正大、朴拙雄浑、大气磅礴的“颜体”,与后继者柳公权(778—865)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这是地球人都知道的。

殊不知颜真卿还是一位骁勇善战的平叛将军。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发动叛乱,颜真卿联络从兄颜杲卿起兵平叛,附近十七郡响应,被推为盟主,合兵二十余万,致使安禄山不敢急攻潼关,为朝廷平息叛乱赢得了时间。颜真卿因抗贼有功,奉诏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等职,封鲁郡开国公,世称颜鲁公。

唐德宗兴元元年(公元784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乱,年逾七旬的颜真卿亲赴敌营,规劝其改邪归正,不料被李希烈缢杀。唐德宗李适亲颁诏文追念曰:“才优匡国,忠至灭身,器质天资,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坚贞一生,拘胁累岁,死而不挠,稽首盛节,实谓犹生。”

那么,“不了了之”与颜真卿有什么关系呢?应该说,原本没有关系,后来一场科考闹出一个笑话,却与颜真卿的事迹有关。

“不了了之”典出宋·叶少蕴《避暑录话》:“唐人言冬烘是不了了之语,故有'主司头脑太冬烘,错认颜标是鲁公’之言。人以为戏谈。”

这是个关于郑熏的笑话:唐宣宗时有个礼部侍郎叫郑熏,为人正直,特别敬重颜真卿。有一年他主司科考,看到有个考生叫颜标,便想当然认为是颜真卿后代,虽然其文章写得很一般,仍将其录取为头名状元。颜标喜出望外,特向主司叩谢,郑熏问起他家的庙院(即名门望族祭祀先辈的祠堂)情况,颜标回答说:“学生家境贫寒,并无庙院。”此时郑熏才知道搞错了,心想再作纠正势必影响自己的威望,况且颜标也不算庸才,姑且将错就错,不了了之罢。

但是这件事不久还是传扬开来,于是有人编了“主司头脑太冬烘,错认颜标是鲁公”的顺口溜嘲笑郑熏。所谓“冬烘”,乃由“熏”字而来,“熏”有烘烤的意思。此后,“冬烘先生”也就成为糊涂虫之代名词了。

不了了之,就是将未了结的事情搁置起来,从而算作了结。看上去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但以郑熏而论,虽然糊涂,但出发点还是好的。他想给予烈士后代适当照顾,目的是为了激励世风,弘扬忠烈。结果将一位寒士点为状元,并未造成什么严重后果,反倒有些喜剧色彩。

如果是办案的官员,为了片面追求破案率,不惜刑讯逼供,草菅人命,那么遭殃的就是普通百姓了。河南省柘城县惊爆“被害人”赵振棠死而“复活”的新闻,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22年前,柘城县赵楼村村民赵作海与赵振棠因口角打架,赵作海被砍伤,赵振棠突然失踪。一年后村民在淘井时发现一具无头尸体,赵振棠亲属怀疑死者是赵振棠,即向公安局报案。办案的“冬烘先生”不分青红皂白将赵作海捉拿归案,认定赵作海是杀人凶手,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二年后,改判有期徒刑29年。赵作海多次提出申诉,均被驳回,但他撂下一句话:“要是我杀的人回来了,你们咋处理?”

11年后,赵振棠果然“复活”回来了。赵作海冤案这才得以纠正,被宣布无罪释放,并获得了国家赔偿。

赵作海非常了不起,令人敬仰,令人佩服。纵使妻离子散,纵使把牢底坐穿,他始终抱定一个信念:赵振棠总有回来的一天,到时候“冬烘先生”想“不了”也难,一旦“了之”便惊天动地!

这就是中国农民所要告诉我们的最朴素的真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