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歌手港漂34年未红,靠在庙街卖唱谋生

内陆人知道庙街,最初是香港电影,最著名的要属《庙街皇后》《庙街十二少》《新不了情》《黑马王子》……图为庙街歌厅歌手和室外歌手的照片。

在香港购物,除了金钟、铜锣湾、尖沙咀外,最负盛名的当数有“男人街”之称的庙街。每天黄昏后,庙街便摆出摊位有600米长,卖的东西也很杂,从服装、眼镜、手表、到明星挂画、玉器、旧照片等。图为歌厅外,一个流浪者在睡觉,他的上方橱窗里贴着三十五个歌手的照片。

不过,少有人知道的是,庙街还是一个卖歌之地。这里最高峰时,有大大小小的歌厅9家,直到现在,还有3家。图为两个歌手在合唱。

有人说:“乞丐是卖哭的,歌星是卖唱的!”话虽然有点糙,却道出很多歌星出道的艰辛。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在香港,即使是像叶玉卿、梅艳芳、张国荣这样大牌歌星,也曾在夜总会卖唱。只是他们后来逐渐红了起来,被人们忘记那段经历。图为另外一家歌厅橱窗里歌手照片。

不过,在香港,能够在夜总会、歌厅唱歌红起来的,是极少数。在庙街歌厅里卖唱的,都是一些没有红起来的歌手。随着岁月的流逝,皱纹渐渐爬山额头,但她们却依然在坚持。如今,她们中最年轻的也有40多岁,年长的已年近六旬。图为两个歌手在演唱,歌厅歌手演唱都是有专人伴奏。

今年50出头的徐玉兰来自广东,是一家歌厅的负责人。她1983年到香港闯荡,一直在庙街歌厅里唱歌为生。靠着唱歌养大两个孩子,并在香港买房安家。图为徐玉兰。

徐玉兰说,庙街歌手是香港最底层的艺人之一。在歌厅,歌手并没有工资,都是靠着自己的人脉,靠着熟人打赏点歌抽成来生存的。图为歌厅里,听歌喝茶的人很多。

通常客人点一首歌只有50元,老板抽20%,余下的归歌手。如果客人登台和歌手合唱,则打赏100元。因此,一个月的收入极不稳定,少的只有几千块,多的可能有一万或者几万。图为一个听歌者在打赏。

现在庙街的歌厅一天分三班,下午两点到七点半是下午场,晚上8点到12点是夜场,晚上12:00至凌晨4点是子夜场。每一场都有十几个歌手驻场,竞争也非常厉害。这种竞争不仅仅靠自己演唱水平,更多的是靠人脉。图为歌厅里的歌本都是手抄。

徐玉兰刚到香港时,为了生存,通常从下午开始驻场一直到凌晨4点,非常辛苦。经过打拼,徐玉兰在庙街一带也小有名气,被称为“铁喉”,但最终并没能在香港红起来。图为歌手都有自己的卡片,唱过后,都会放在一个小框子里。

徐玉兰现在孩子都大学毕业,并有了自己的工作,总是劝她不要太辛苦。因此她现在每天只做两场。“其实现在不唱歌也可以生活,只是如果歌厅关了,那些姐妹们就没有了栖身之地。”图为歌手嘉红在跟客人聊天,嘉红说她在庙街唱歌也已经30多年,现在渐渐老了。

“我们老了,听歌的客人们也老了。”徐玉兰说。图为一个老人在听歌,听歌喝茶已经成为庙街的一种文化。

“客人进来只要20元钱茶水费,可以一直坐到散场。”歌厅里听歌的,都是庙街以及附近的老人们,他们的年龄和歌手都是同属一个时代,也都是歌厅里的常客。图为歌厅的门票也是最简单的那种。

在香港,庙街歌厅里歌手们艰难生存,却常常被带上“有色”光环,歌厅也常常被当做寻欢之地。图为歌厅里摆设也都很简陋,人们过来感受的,更多的是这里的氛围。

很多歌手因为这种原因,都是单身或者离异。而前来听歌的客人,其中很多都是要避开家人。尽管歌厅经过几十年发展,至今仅剩下3家,但这种尴尬却依然未能消除。图为嘉红在演唱。嘉红说,现在上台已经越来越少了,岁月不饶人。

“没有年轻人来了,唱歌的和听歌的,都在渐渐老去。”徐玉兰说,庙街歌厅现在是香港仅有的几家歌厅,也是香港特有的文化现象,她希望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更多的游客进来参观、听歌,让这一文化现象保存下去。图为几个客人在喝茶、聊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