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里捧着窝窝头 菜里没有一滴油:食用油价格怎么了
其他的不再多说,如果觉得信息有用,也不需要您花钱赞赏,只需点击关注本微信号,并点击一下今天发布的最后一条信息即可。
短短一周的时间,国内食用植物油大宗市场又涨了几百元每吨。
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华东地区一级豆油报价已经涨至8200元/吨,24度精炼棕榈油价格逼近7000元,菜籽油价格更是已经已经达到万元的高位。
提起中国的食用油消费,可能很多人没有十分关注过。
在上世纪90年度中期之前,国内的食用油消费主要有动物油、菜籽油、棉籽油和大豆油、花生油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都会清楚,当时食用油供应量不大,很多地方长时间还要凭票购买,那时候还有一种非常重要的调味油——芝麻油,也叫香油,滴上一滴给饭菜添上满满的香味。
但也正是这种消费,以前的心脑血管病比例要远远低于现在。
直到9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第一桶小包装食用油的面世,我国放开大豆进口市场之后,食用油的供应量开始快速提升,价格也逐渐走低。
所以,最初我们放开大豆进口市场,包括进口大豆对国内食品消费所起的作用,主要是用来满足食用油的消费需求!
因为当时我们的生活条件还达不到顿顿吃肉的水平,海关数据也显示,当时除了大豆的大量进口外,食用油进口量也非常多,特别是棕榈油,因其价格低廉,深受国内油企欢迎,并逐渐形成了各种油品调和食用的调和油。
截至目前,市场消费的食用油调和油,几乎都是以棕榈油和大豆油为主要原料调制而成。
但随着进口大豆的增多,豆粕产量也在逐渐增加,为了寻求新的市场需求,在这一时间段以美国饲料配方为主的养殖模式开始在我国各地得到推广——当时美国大豆协会等机构在国内免费对企业做相关技术指导,虽然其目的还是为了扩大美国大豆的出口,但这种战略性的市场培育确实值得我们的管理机构深思。
当时针转到2008年之后,这一年对于其他行业每日粮油不太清楚,但对于中国的粮源食品产业而言,绝对是值得铭记的一年。
在这一年,我们第一次经历了热钱对大宗商品的炒作,知道了在经济下滑时代,农产品是最佳的避险之地,同时,也从这一年起,我国的整体食品消费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一年之后,玉米的工业属性正式确定,玉米价格也不再是跟着小麦、稻谷跑的廉价粗粮品种;这一年后,大豆豆粕消费开始突飞猛进,大豆进口数量增速加快,豆油首次成为大豆压榨之后的副产品形式存在,不再是主打产品;这一年后,我国的食用油消费进入缓慢增长期,多数年份甚至进口量出现下降。
可以说,以玉米和大豆为主的粮食品种在食品消费中所起的作用渐渐超越了曾经的王者小麦和稻谷——肉蛋奶在居民消费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那么食用油呢?
这几年食用油的消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首先是传统的动物油在一些养生类美食媒体的宣传之下逐渐退出了主流的食用油消费市场,其次是棉籽油也因品质问题消费大幅下降,芝麻油也几乎销声匿迹,国产大豆油、菜籽油的比重都在大幅下降。
而在2007年推出的多油并举策略效果也收效甚微,山茶油、葡萄籽油、米糠油等也只是红火一时,玉米油目前更多的也更是炒作,实际消费量并不佳,由于缺乏市场培育,一直得不到市场的认可,花生油尽管价格高高在上,但却逐渐成为了节日消费品。
直到今年,随着各种进口油脂油料价格的大涨,我们才发现,食用油也是以进口为主的食品消费市场。
从目前的公开资料来看,美国炒作大豆价格的意图已经十分明显,大豆价格难以下滑。由于大豆市场全球主要的油料作物,在大豆价格的带动下,其他油脂油料的价格也面临不同程度的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