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学文献研究集刊》一至二十二辑目录
【第一辑】
序
弥勒信仰与摩尼教关系考辨
佛教与朝贡的关系——以南北朝时期为中心
道教神灵谱系简论
西摩卡塔所记中国历史风俗事物考
古代世界的文化联系和交流——三本中英文论著读後
商周称谓与中国古代避讳起源
美女与野兽:唐代女性“精变”论考——以《太平广记》为中心
重新审视宗族的历史性特质
明清以来苏州碑刻分类刍议——以《明清以来苏州社会史碑刻集》为样本
《红楼梦》作者问题的一些方法论思考
人物故画图考
《听弦识雅录》选
上博楚竹书《彭祖》重探
《论语·雍也》篇“齐一变至于鲁”章与上博藏简《子羔》之编联问题
出土文献中先秦儒家德目考辨二则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子羔》感生神话内容析论——兼论其与两汉经说的关系
“黄宗羲现象”与《明夷待访录》——兼政治遗民、文化遗民与夷夏之辨大义论略
陈鳣事迹辨正
李兆洛与常州今文经学
《唐大诏令集》补订
从归庄佚文辑录略窥遗民文集整理的常见问题
读《洪武正韵笺》
高句丽向北魏遗使与相互关系的变迁
从墓葬地看隋唐太原郭氏的迁移
元代法南区位论
编后记
【第二辑】
序
饕餮与贪魔关系考辨
关于中国上古时代政教关系的阐释
梁武帝的弥勒佛王形象
关于香港道教历史传统的几个问题
明清江南士绅的祠祀观念:以苏松为中心的考察
把过程归还历史书写——论司马迁对中国历史编撰学的突破
杜佑及其名著《通典》新论
从“移风易俗”看秦汉对地方社会的控制
土火之争:清代江南乡村的葬俗整顿与社会变革
甲骨文“伐”字资料反映“(猾)首”风俗商榷
论隋唐五代江淮地区的饮食
用地方数据构筑的区域社会史——萧山湘湖史的数据基础
中国古代汉字世界的扩大——以秦汉识字启蒙教材的出现与识字普及的考察为中心
中国的系谱与传说——以珠玑巷传说为线索
明清以来同族、同乡与姻亲关系对家族经营活动的影响——对江南洞庭席氏家庭的考察
晚清民国时期江南城镇中的徽州木商——以徽商章回体自传小说《我之小史》为例
从《诗经》授受、运用历史看《缁衣》引《诗》
郑玄注《三礼》所用“当为”术语释例
《子思子》与出土文献研究证诂
《丧服四制》成篇年代考
关于上博楚简《三德》九号简文的释读
从上博、郭店楚简看战国儒墨之交流
《左传》“哀公篇”疑义新证
再论“回归词”
经学、史学与经世——朱一新学述
清代中晚期制艺中汉宋之别:以刘显普硃卷为例
梁启超与中国传统文化
略论佛教汉语研究和词典编纂
清代书劄文献的分类与史料价值
《经传释词》作者疑义
论秦蕙田《五礼通考》对经部文献的训诂校勘价值
甲申诗话
编后记
【第三辑】
《春秋》發疑
楚竹書《周易》校記
上博六《莊王既成》、《申公臣靈王》、《平王問鄭壽》、《平王與王子木》新探
上博《曹沫之陣》考釋二則
说“舉禱”——兼論楚人貞禱的时間頻率
釋楚系簡帛中的“弼”字——兼論車蔽之形制及别名
《國語·晉語四》韋注辨正
《莊子·德充符》析義
諸子出於王官説平議——春秋时期世官制度之崩頽與諸子興起
《史記》、《後漢書》年代辨誤二則
兩漢“三代始祖感生説”述論
鄭玄校《三禮》取捨異文所遵循的習用易曉的原則考核
《穆天子傳》所見東西交通路綫
《穆天子傳》的古本舊注
漢唐經學史料索隱——“(皇侃《論語義疏》)存漢晉經學之一綫”说繹析
有分識與賴耶識
關於對“印度”等譯名的考辯和研究——紀念師覺月教授逝世五十週年
敦煌文書什物曆器物叢考
慧琳《一切經音義》各本異文考
《鄭虔墓誌》考釋
李林甫與開天朝局研究
《玉溪生詩説》版本文獻探考
范仲淹《岳阳樓記》事考
關於劉敞的四篇禮“義”
《春秋》“史外傳心要典”説初探
《增修互注禮部韻略》撰著年代獻疑——略及毛晃父子生平之查考
《玄風慶會録》作者考
清人著述題跋二則
試論毛奇齡的經學思想和學術地位
略論《康熙字典》
《五禮通考》“喪禮門”編纂評析
四庫館臣輯《永樂大典》佚書考
《清史列傳·儒林傳》考證
阮元與詁經精舍的學術崇尚
論標點本《十三經注巯·毛詩正義》中的幾個問題
陳奂與汪喜孫交遊述略
劉師培《左傳》學的傳承與嬗變
《黑黑癸未詩詞存稿》箋釋(上)
【第四辑】
序
西方异域资讯与昆仑山——西王母神话的流变
希罗多德关于草原之路的记载
突厥葬俗和祭祀有关的几个问题
突厥的墓上祭祀
“摩尼光佛”与“摩尼”考辨
佛教戒律学在中国的早期发展
法显在犍陀罗所见寄多罗王朝事跡考
塞北与江南:喀左系吉祥寺的十六罗汉壁画
马祖缘名之辨正
略论汉语外来词的词源考证和词典编纂
甲骨文“合文”判断方法的初步研究——以花园庄东地甲骨“合文”为例
《左传》“哀公篇”疑义新证(续)
《四部丛刊》本《大戴礼记》卢注辨误(一)
北朝经学与《老子》
《五礼通考》徽引《十三经注疏》考异
《康熙字典》总阅官、纂修官行历考实
阮元《经籍纂诂》纂修考
关于清代今文经学
察变观风,史有子意——读刘咸炘《治史绪论》
“便当”一词考源——从训诂学角度考察
唐开元二十五年《仓库令》所载给量标准考——兼论唐代的年龄划分
论湘湖恩怨——一个区域社会史的演变轨迹
作为村规民约的明清徽州族规家法初探
明清以来的徽州日记及其学术价值
明清江南州县的衙署
正统的消解:明清江南周孝子信仰初考——以常熟为中心
明末以来西方传教士对中国蓄妾恶俗的态度及其影响
明清小曲在台湾之传衍探述
《黑黑癸未诗词存稿》笺释(中)
【第五辑】
“群龙无首”与“各正性命”——再论儒家构建和谐社会的个体性原则
儒道二家思想与价值多元论
入华摩尼教之“佛教化“及其传播——以《下部赞·明界文》为例
杜子恭与江东天师道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嘉业堂藏书的流布及其与日本的关系
略论汉藏语言与民族的起源及迁徙
关于曹魏爵制若干问题的考察
从妇女史的视野深化魏晋南北朝史研究
上海古村落变迁研究——宋元以来淡井村、永泉村、龙华村的演变
明代广东的城市与儒教化
重构徽州农村基层社会的宗族结构与生活实态——徽州文书《亲逊堂宗祠会议录》的解读
中国族谱学研究的新进展
杜子春对《周礼》今书的校勘及郑玄对杜校的取舍
《墨子》疑义新证
《韩非子》所记载国人物考释
《黑黑癸未诗词存稿》笺释(下)
万历《歙志》所见明代商人、商业与徽州社会
徐霞客与我国传统节日
舟船交通:明清太湖平原的环境与人生
明清苏松地方官员祠祀活动的内容、实践及影响
传说、仪式与秩序:山西泉域社会“水母娘娘”信仰解读
朝代更替、社会记忆与明末清初的江南海塘工程
【第六辑】
热烈的欢迎,诚挚的期望
金文合文判断方法的初步研究——以《殷周金文集成》所载合文为例
《上博(四)》逸诗《多新》再论
论《卫风》夫妇诗中的礼教思想
《四家诗旨会归》后记
附:王礼卿先生传
郭简《忠信之道》“闵喽”新证
《论语》与《庄子》中的孔子——“为学”与“为道”的两种思想
造型与纹样的发生、传播和演变——以仙山楼阁图为例
炼精化气,结精成神——《太平经》及《老子想尔注》之精气观研究
试说中国佛教典籍中的“三藏”与“四部”
陶弘景《华阳颂》十五首考释
唐玄宗迁居西内考
从海洋史的角度看前近代东亚海域间的交流
突厥语《摩尼大颂》考释——兼谈东方摩尼教的传播特色
东京与两川——王安石、黄庭坚学杜的两种视角
宋辩才法师年谱
晚明尚“奇”求“俗”文化中的《远西奇器图说录最》
诗通于《易》——田间诗论诠说
丁杰行实辑考
上海图书馆藏稿本解题四篇
马礼逊及其汉语研究简论
崇厚家族与儒家文化
敦煌遗书之厄与学术观点之窒(1900-1915)
王国维魏三体石经古文参斠合证方法探究
义宁陈氏与近代佛学——以陈方恪先生与金陵刻经处交往为中心
读《槐聚诗存》
在何处鼓琴——略论建筑声学与古琴美学
中国学术界译介汉学家高本汉篇目汇编
世族与豪强大族之辨:明清之际潮州的宗族与社会
从《中国珍稀法律典籍集成》中“西宁青海番夷成例”看少数民族典籍对史学专题的研究价值
社会变动与地方行政:清代江南的客民控制
油锅捞钱与三七分水:古代汾河流域化解水争端的传统方式
对共同体理论运用问题的思考
五服—姻亲与宗族——一个汉人社会研究的新框架
潘雨廷先生谈话录
【第七辑】
关于姑冯句鑃的作者是谁的问题
上博楚简《孔子诗论》与《子羔》篇性质小识
《螽斯》汇通
屈子《离骚》之飞天求女及其地域次序的政治意涵
《大学》“格物”读为“观物”说——“格物”本义钩沉之三
《老子》篇次演变与时代背景
莫将补叙当错简
武威汉简《仪礼》诸家校释斟补
仪礼中“记”的问题——关于武威汉简
郑司农注《周礼》所用“读为”术语考辨——兼评段玉裁对“读为”术语的界定
《仪礼》郑注“古文”研究疏失举隅
“序在书後”说再议
“存古”与“合时”——两汉至唐代之正字运动管窥
伐蜀之役与司马氏集团内部的矛盾
阿斯塔那三三二号墓文书《春秋经传集解》残片浅议
皇帝、宦官和宰相——肃宗代宗时期的中枢朝局研究
《摩尼教残经一》改编《大力士经》考
“光明寺”、“大云寺”与“大云光明寺”考辨——“华化”摩尼教释名之一
敦煌写本《天地开辟已来帝王纪》考校研究
禅宗与对句
宋初文治导向与经筵缘起
宋本《纂图互注礼记》二十卷的流传和文献学价值
《汉语韵书史》弁言
《西游补》的作者及明清版本
《清儒学案》别记
刘喜海《海东金石苑》刊行始末
历代《韩非子》研究述评
《听弦识雅录》之二
【第八辑】
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致辞
《尚书》“巳”训读为“熙”新证
甲骨文“□”字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周官》成书的时代再论
先秦《诗》传《诗》说析论
读上博藏简第四册昭王与龚之准书後
《荀子》疑义新证
关于秦代文书形态与运作流程的考察——以里耶秦牍的分析为基础
“克已复礼”的千年聚讼及其普适价值
《中庸》释疑——以“道不远人”诸章为例
纬学与经学——论《易纬》研究的一些新观点
王逸《楚辞章句》引《诗》考论
《说文解字》所记秦方言影响举例
《四部业刊》本《大载礼记》卢注辨误(二)
摩尼教“话语”考释
晏殊《类要》文本及其学术价值考述
欧阳修《诗本义》在《诗经》学史上的成就与影响
女词人李清照改嫁事件新考
中华典故奥妙无穷
“九莲菩萨”和明代中印文化交流
《封神演义》的宗教观念
刘宗周《易衍》要旨及其与周敦颐《通书》之关系
明清“西学”与“汉文西学经典”刍议
明清以来徽州的礼生与仪式
《国榷》洪武朝史料辨误
传顾亭林《游庐山词》辨伪
论《五礼通考》对阮刻本《仪礼注疏》的校勘价值
清末分区筹款办学体制的确立——以江南为中心的讨论
崇厚生平大事年表
王闿运之治经理念与实践——兼论清代公羊学的相关解读
陈柱《公羊》学中的反战论
1949年前中国学术界译介“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Marco Polo)”文献目录初编
《潘雨廷先生谈话录》(七)
《唐五代文作者索引》弁言
《尚书郑王比义发微序》
【第九十合辑】
尔雅学讲义
清华楚简本《尚书·金滕篇》评判
《书》经文献价值认定的文法学方法——兼论今文《书》经的文法特点
《禹贡》地理条列啧隐
《禹贡》三江综述
从训诂之层次论“《春秋》学”的应然与实然
《大射仪》“宰夫戒……宿视涤”补释
《国语补音》晋语部分三种版本校异
郭店竹简《六德》所言丧服制度
先秦竹书与万世之经
从郭店和上博简《缁衣》的几条简文谈今本《缁衣》的形成
《荀子》旧注补正(《儒效篇》《王制篇》)
李斯臂苍鹰考
《商君列传》中的悲剧解析
“霸王道杂之”与汉宣帝时期《穀梁传》的上升
从爵制的角度试释《津关令》之“鲁侯”现象
银雀山汉墓竹书《定心固气》探论
如此“补叙”岂当然——答王继如先生文《莫将补叙当错简》
魏晋南北朝隋唐的道教末世太平理想
《玉篇》“浰,清浰”疏证
从《释文》引“顾野王”或“顾”论《篆隶万象名义》与原本《玉篇》之关系
《经典释文》中间接注释的体例
丹枕与统艇——佛教艺术名物考
石刻新见唐人著述辑补
对《全宋文》的若干补正
王安石《尚书新义》辑补
李孝光交游考
重读《蒙古字韵》
八十韵本《洪武正韵》的校本考
阮元揅经室遗文拾遗
《经义述闻·春秋左传》辨正七则
嘉道之际北京士大夫的崇祀郑玄活动
《周礼正义》(春官)校对商榷
兴化李审言先生年谱长编稿
罗振玉先生对文选学的贡献及其後继者的系统研究
罗振玉之熹平石经研究
马曹两先生一段论学公案
马曹论学公案後语
“信古天倪”——陈鼎忠治经要义诠说
现代《韩非子》研究述评
儒学对中国古代文献传统形成的贡献
从校勘学到历史学
走向现代的整体展示——评论吴光主编《阳明学研究丛书》
王重民先生《校雠通义通解》重刊弁言
【第十一辑】
新见两通王献唐书札述略
利用出土文献校读典籍二则
“济盈不濡轨”新释
《诗》词续志
《礼记·檀弓》“出母”考——并谕“孔氏三世出妻”疑案
《礼记》校读札记
汉初相国、丞相制度变迁述论——兼辨《汉书·高帝纪》“代相国陈豨反”之误
《老子指归》同义复词考释——兼论部分“联绵词”的释读问题
郑玄尚书注的文本问题
《汉魏六朝碑刻校注》校读举正
隋及唐前期的“淮南”和“吴中”
《经典释文》协韵、协句研究
日本金刚寺藏玄应《一切经音义》写本研究
敦煌遗书笺注本《切二》研究
摩尼教“光辉者耶酥”文书译释与角色考辨
摩尼教中的夷数(耶酥)——福建霞浦文书研究
《新修絫音引证群籍玉篇》撰例考
朱子《语录》与《语类》各本考
朱子门人正误二则——兼论《朱子语类》对门人研究的价值
王炎《尚书小传》辑佚研究
《汲古阁说文订》写作模式试探:兼谈汲古阁《说文》的评价
清初文人钱陆灿的道教信仰——兼及清太宗皇太极与道教关系
评阎若璩的虚张声势法
略论鲍廷博藏书与刻书序跋文献价值
刘毓崧《唐元和写本说文木部笺异跋》表微
许瀚金文学初探
张之洞诗论刍议
《周礼正义》(地官)点校商榷
张国淦汉石经《尧典》复原辨证
【第十二輯】
《楚辭探故》未刊稿兩篇 朱東潤 遺稿 陳尚君 整理
跋徐乃昌過錄段玉裁、王念孫校玄應《一切經音義》 范祥雍 遺稿 范邦瑾 整理
試論《韓非子·初見秦》作者非韓非 陳冬
論《史記律書》十二律之“蕤賓”的錯簡問題 孫曉磊
兩漢禮制因革繫年(前206—220) 顧濤
從“以多為貴”到“以少為貴”:品秩數列反轉探微 劉嘯 潘星輝
王國維寫錄唐寫本《切韵》殘卷事跡鈎沉 王亮
新發現北宋本《禮部韵略》初刻、修版時間蠡測——略論新發現北宋本《禮部韵略》的文獻價值 李子君
論宋本《晦庵先生朱文公語錄》的學術價值 潘牧天
重讀《中原音韻》 甯忌浮
逸園影刊《書史會要》新考 趙陽陽
清代前期《儀禮》學研究旨趣與特色探析 鄧聲國
毛奇齡交游考略 胡春麗
清代書館結構與運作個案剖析——以乾隆三禮館為例 張濤
錢大昕潛研堂詩文拾遣 陳鴻森
張錫恭《喪禮鄭氏學》成書與刊刻 林振岳
風雨難推伏氏壁,弦歌終剩實公音——張聞遠先生學述 吳飛
中華書局新點校本《史記》部分書稿閱讀記 辛德勇
讀中華書局徵求意見本《史記》偶識 辛德勇
戰國諸子評述輯證序 虞萬里
【第十三輯】
唐文治致曹元弼書札編年校錄 唐文治 遺稿 虞萬里 許超傑 整理
試論《左傳》“仲尼曰”叙事的經史學意涵 李隆獻
論《楚辭章句》的編次與經、傳結構 陳鴻圖
曹魏太學石經三碑六面復原研究:以新獲《尚書·召誥》《春秋·宣公》拓本爲中心 趙振華 王恆
三體石經與《書古文訓》隸古定文字來源問題初探——以《尚書·君奭》經文之比較爲中心 侯金滿
試論兩晋南北朝皇家公除心喪禮的經學詮釋 章管煒
皇侃《論語義疏》與朱熹《論語集注》相合考——兼論《論語義疏》亡佚中土的時間 張波
《文心雕龍·史傳》“實錄無隱”注釋辨疑 孫振田
《毛詩正義》所引“定本”研究 潘銘基
《全清詞》輯補一百一十首 蘭石洪
翁方綱複初齋遺文輯存 陳鴻森
《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與《四庫全書總目》之比較研究——以經部爲中心 許超傑
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藏《周禮正義》孫論讓批校本的校勘價值 汪少華
介紹一件羅振玉舊藏的羹匕 單育辰 李松儒
【第十四輯】
馬叙倫藏書題跋輯錄 楊健 葛瑞華
大射典禮的政教意義與流衍 劉柏宏
《儀禮·士喪禮》之“重”簡議 王寧玲
《莊子·徐無鬼》“踐一知”論索解 潘星輝
《荀子》疑義商榷五則 王志勇
珠襦玉匣考 戴璐綺
《封禪書》“衰山”補釋 牛敬飛
論元封五年前御史監郡與出刺丞相史制度的幾個問題 龔志偉
《論衡》校注補正(五、六、七) 時永樂
《說文解字》引“孔子曰”疏釋 王園園
兩晋禮制因革系年(264-420) 顧濤
《史記》三家注補箋 蘇芃
石刻新見唐人著述再補 黃清發
張溥經部史部著述考 陸岩軍
《陳氏禮記集說補正》作者考 張琪
以三禮解《論語》的典範——江永的《鄉黨圖考》 徐到穩
莊存與《易》學與儒家倫理思想 楊自平
德清戴望致新陽張星監函銓解 柳向春
劉咸炘輯佚學思想述論 汪啟明
【第十五輯】
唐文治《論語大義》之“大義” 唐文治 著 虞萬里 輯錄整理
《論語·爲政》“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解——兼談殷代禮制之新派與舊派 黃人二 趙思木
子夏除喪哀已忘辨 王天然
鄭玄《儀禮注》“禮不參”發微 郭超穎
有關司馬氏歷史記憶的遮蔽性——以重釋嵇康之死爲中心 李毅婷
《世說箋本》訓詁內容及價值思考 張玉梅
“一石二志”:唐《張朝清墓志》與《張氏墓志》迭刻問題芻議 杜鎮
比屬觀義與宋元《春秋》詮釋學 張高評
南宋浙刻義疏官版的貯存與遞修 李霖
《全元詩》李孝光詩校訂 陳增傑
陳樹華之學術及其應有之地位 呂東超
翁方綱復初齋遺札輯存 陳鴻森
段玉裁《與劉端臨書》考注 翁玉強
《廣雅疏證》之韵部體系考 趙永磊
《孝經注疏校勘記》編纂考述 張學謙
《聖證論》王、馬輯本比勘簡劄 石瑊
【第十六輯】
陳澧佚文輯錄 陳澧 著 虞思徵 輯錄
楚簡“捷”字再探 張宇衛
《儀禮》用豐考 陳士銀
讀《漢書·藝文志》札記 林志鵬 楊志宇
《今月令》與《明堂月令》考論 郎文行
上海博物館藏未著錄三體石經拓本考察 趙振華 魏小虎 王恆
杜預年譜 方韜
《五經正義》修撰之情境分析——以人事和政治為中心 潘忠偉
從《語類》與《文集》看朱熹《家禮》禮學思想的後期轉變 沈葉露 湯勤福
現存舊稱“南宋撫州公使庫本”群經版本考——以《禮記》與《禮記釋文》為中心 沈暢
王世貞詩文拾遣 賈飛 孫夢迪
周亮工的春秋筆法——兩種周集合刻本版本及异文考 羅琴
清初章撫功散佚詩文輯考 孫微
惠氏家藏《前漢書》批校考 陸駿元
禮制與尊孔:廖平今古文經學觀念下的何休公羊學解讀 鮑有為
唐文治《論語大義》探微 虞萬里
論曹元弼校勘《儀禮》的成績及其意義 蔣鵬翔
《松聲琴韵集》佚存文獻考 金周生
“男女有別”新議 劉舫
【第十七輯】
《詩經》解詁二則 武曄卿
訓詁與義理:《洪範》“庶徵”章“若”字釋義變遷考 李金陽
重合與异文:《墨子》十論問題重探 李洛旻
孟嘗君名高天下,謗亦隨之 李偉泰
漢末經學通緯旨趣探微:以鄭玄、何休為中心 馮渝杰
先唐六經次第考 張沛林
俄藏黑水城文獻《解釋歌義》研究 白右尹
《太平聖惠方》考 王 珂
宋蜀刻本《孟子章句》考略 王耐剛
敖繼公《儀禮集説》版本小識 廖明飛
《晦庵先生朱文公語錄》所存朱熹語錄佚文輯考 潘牧天
毛本《儀禮注疏》誤刻賈疏辨正 王 鍔
《金石萃編》引書考 趙成傑
書吳騫舊藏《蜀石經殘字三種》後 王天然
上海圖書館藏顧廷龍鈔本陳鱣《石經説》校録 侯金滿
盧宣旬摘録《禮記注疏校勘記》删節條目探析 井 超
屈萬里石經研究初探 郭妍伶
朱東潤先生《左傳選》價值析論 姚大勇
河南碑刻與碑刻中的河南 張世科
尊孔讀經與治心救國——《唐蔚芝先生演講録》導言 虞萬里
【第十八輯】
□簋銘文與西周諸侯國的財政來源 王進鋒
《四民月令校注》獻疑十則 張曉蕾
“司南之酌”辯證及“北斗說”證誤 聞人軍
庾蔚之禮學研究 張帥
新出北朝墓志釋錄舉正 梁春勝
從决策到執行:隋代尚書省性質的轉變 劉嘯
論顔師古《漢書注》與《急就篇注》釋義之异同 潘銘基
《集韵》審音標准的發現及其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張渭毅
宋《中興國史藝文志》經部易類復原 谷繼明
北宋宮廷“曲宴禮”考辨 劉薇
《明經世文編》之編纂及其價值 虞萬里
秦蕙田《五禮通考》探論 潘斌
清段玉裁、顧廣圻相爭始末 侯婕
孔廣林與清代鄭學輯佚——以《通德遺書所見錄》爲中心 林存陽 李文昌
試論陳黻宸對馬叙倫青年時代的影響 李春曉
論古史辨派易學之後的易學開展 楊自平
《禮記鄭注匯校》序 劉曉東
郭店竹書《性自命出》上篇約注 林志鵬
韓國歷代《千字文》版本及其價值 王平 安晟秀
【第十九輯】
先秦射禮中的“侯”及其相關問題 周建邦
西周金文套語“嚴在上,異在下”辨析 黃庭頎
《論語》“一貫之道”新考 顧海亮
《左傳》卿大夫采地屬性問題——“所有”或“占有”之厘清 黃聖松
論《荀子·王制》“王”之類型與特質:參照《周禮》之討論 林素英
《逸周書·史記解》成篇時代考 章 寧
《史記·律書》“律數”發微 孫曉磊
宋太祖稱“藝祖”考 張 良
乾隆皇帝的經學思想及其發展——兼論與《四庫全書總目》編纂的關係 夏長樸
阮元《春秋左傳注疏校勘記》與八行本《春秋左傳正義》 張麗娟
清代新疏在經學史上的意義 張素卿
讀俞樾《群經平議·春秋外傳國語》札記 郭鵬飛
《諸子平議·荀子》補正 劉文清
《壬寅消夏録》卷次與品目的復原 魏小虎
《新元史》編撰刊刻考 李偉國
章太炎《齊物論釋》版本概況 余一睿
羅繼祖《段懋堂先生年譜》考 王寶華
唐文治《論語大義》序 虞萬里
【第二十輯】
石經研究專題
二十世紀正始至乾隆六朝石經研究鳥瞰 虞萬里
蜀石經著錄疏證(上) 王天然
漢石經論著提要五種 馬 濤
魏石經論著提要五種 趙立偉
唐石經論著提要五種 侯金滿
乾隆石經論著提要六種 張 濤
石經論著提要十四種 陸駿元
石經論著提要五種 徐煒君
《禮記·曲禮上》“奉席如橋衡”鄭玄注義證 許子濱
鄭玄宗廟禘祫義考辨——以何休禘祫義爲參照 高瑞盓
江永《周禮》學舉隅——以“頓首”考辨爲例 袁晶靖
《經典釋文》中“朝”的“如字”音注及相關問題研究 武迎晗 楊 軍
敦煌《爾雅郭注》寫本殘卷考 瞿林江
史外傳心與胡安國《春秋》詮釋法 張高評
南宋陳宓生卒年考辨 劉向培
【第二十一輯】
石經研究專題
蜀石經著錄疏證(下) 王天然
漢石經論著提要九種 徐煒君
魏石經論著提要六種 趙立偉
石經論著提要兩種 張 濤
石經研究論著提要七種 侯金滿
石經論著提要十二種 陸駿元
《左傳》“搜”及其相關詞彙考論 黃聖松
《白虎通》之“或曰”與“一說” 〔日〕田中麻紗巳 劉瑩譯,石瑊校
《周易音義》之“著”字音注考 儲麗敏
《老子八十一化圖》與全真道祖譜 馬小鶴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王念孫《方言疏證補》殘稿王國維鈔本研究 張錦少
北大藏王念孫《合韵譜》稿本二種考述 趙曉慶
《穀梁》最善於經:鍾文烝《春秋穀梁經傳補注》約論 許超杰
唐蔚芝先生學術思想概述——以孟學爲體,以科學爲用 嚴壽澄
程元敏先生《先秦經學史》經學定義部份析論 李洛旻
【第二十二輯】
金兆蕃致曹秉章信札 丁小明 整理
《尚書孔傳》“我王祖乙此耿”异文考議 王篤堃
“孔氏出妻”諸家解説及其衛道立場考論 李寒光
從《周易》异文與卦變、納甲説論虞氏《易》之易學史定位 羅聖堡
《三國經學史》自序 程元敏
南朝經師劉瓛學行繫年及《易疏》補箋 谷繼明
《春秋集傳纂例》版本小考 馮茜 袁晶靖
顧棟高年譜(上) 周昕輝
段玉裁與《春秋左傳注疏校勘記》修纂關係考述 樊寧
郝懿行《爾雅》批注本研究 鄭蕊
文選樓本《漢石經殘字》題跋考釋 高明峰
石經論著提要四種 馬濤
汪啓淑刻本《説文解字繫傳》刊刻考 董婧宸
曹元弼《禮經校釋》的校勘特色與其所受經學觀念的影響及評價——以《禮經校釋》中“喪禮”三篇爲例 聶濤
唐蔚芝先生政治學要旨述論 嚴壽澂
屈萬里先生的論《易》佚文 謝向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