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成功的标准是什么?
“厘清”资产与负债
近年来,随着大众理财意识觉醒,投资领域不断拓新,金融产品层出不穷,为人们手中资产的保值、增值提供诸多机遇。
那么,理财成功的标准是什么?
这很难说。因为理财的本质是一项中长期财务规划,故“千人千面”,因人而异。要说相同点,都应在“厘清”资产与负债的前提下,“看”准产品,规避误区,不断学习,一步步朝预期目标行进。
着手理财前,首先要“厘清”手中资产、负债,心中有底,才能有的放矢。
所谓资产,通常分三大类:
指能及时流通使用、兑现的货币或票据,如现金、活期储蓄、短期票据等。
指以保值、增值为目的的投资性货币、票据或财产,如长期储蓄、保险、股票、债券基金、期货、收藏品、投资性房产等。
指以使用为目的的物品,如住宅、家具、交通工具、书籍、衣物、食品等。
负债的划分则相对简单:
一般分为短期负债(指一年内应偿还的债务)和长期负债(指一年以上偿还的债务)。当收入与负债比超过一定范围时,宜适当减少债务,以免造成压力。
妥善的做法是,根据偿还期限及偿还能力,尽量将长短期债务相结合,防止还债期集中在一起,到时无力偿还。
三看理财产品
时下,市场上的理财产品令人眼花缭乱,银行有人民币理财、外汇理财;保险公司有分红险、万能险。此外,还有各类基金及信托产品。
怎样从琳琅满目的理财产品中,选出适合自己的那一款?
一个基本要素是三“看”。
一看收益率。
除了产品的基本情况,尤须关注其采用何种收益率。具体选择时,可通过参考产品以往业绩或分析市场走向,考虑该类收益有无实现的可能。
一般说,预期收益率较高,指的是理想情况下产品的收益,这存在一定的市场风险,可能最终不能实现。而固定收益率注定不会太高,因其基本可以实现,风险几乎为零。最低收益率则通常很低,在保障最低收益的基础上,尚有一定获利潜力。
二看计算方法。
对于各类理财产品收益率的计算方法,宜用相同基准进行比较。譬如,有的产品预期年收益率7%,有的则为9%。事实上,后者采用的是18个月的到期收益率,若将之换算成年收益率,仅为9%×12/18=6%,明显低于前者。
三看流动性。
若购买18个月、36个月等期限较长的理财产品,应注意可否提前终止(赎回)或交易。以及需要缴纳多少比例的手续费、银行是否提供质押,以确保发现更好的投资目标或缺少短期流动资金时,能及时将产品变现。
避免两大理财误区
前面说了,理财成功并无统一“标准”,因每个人财力、能力不尽相同,切忌费力费时盲目攀比。无意义的追逐,反有可能影响预期目标的达成。若财力、能力已尽,就坦然面对已有理财成果。
理财虽“千人千面”,但有两大误区都应提防涉足。
一为“理财要靠权谋”。这年头,理财之“术”铺天盖地,然有些“布道”称“制胜权谋”乃成功之道,即理财得利要靠与人斗法、与法斗智,可弃善恶是非,甚至置国法不顾。
但君不见,那些落入法网的高官虽曾“理财成功”,却都系建于牺牲他人利益,乃至损害国家利益之上的不耻行为,终自食恶果。故,靠所谓“权谋”取胜“理财”,不可仿效。
二为“理财无需文化”。诸如“没文化也能理财”、“理财成功者,没文化居多”等论调,曾甚嚣一时。持论者煞有其事,以改革开放后,一些在股市、楼市掘到第一桶金的成功商人为例,以其大多缺乏深博文化为证,得出“理财无需文化”之结论。
实际上,此类论调把文化等同学历或文凭,混淆视听。
因文化的实质,是人类创造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既包括书本,也包括非书本知识,后者更含有胆略、勇气和对人际关系的认知能力,这些在成功道路上起重要作用的文化元素,靠学校培养不出来,是为人之禀赋的原生差异。
再者,不能因“在摸着石头过河”的经济发展初期,存在低学历、少文凭者成功现象,就认定在经济、文化、社会大发展的今天和将来,理财致富也无需文化。这实属谬论。
理财需要学习知识、更需掌握技能。紧跟时代,一步一脚印,才能真正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