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黨”字下面为什么是个“黑”?简化过后合理吗?
在古代,“党”和“黨”是两个字(也有异体字之说)。
前者单指姓氏,如秦国名将“党耐虎”,后者用法就很多了。但为了简化原则,遂用前者。
就好比我们熟知的“后”和“後”,简体的“后”专指皇后、“太后”,而“後”则用作“前後”等意。
很显然,作为政治团体,肯定是用繁体的“黨”。
“黨”,《说文解字》是这么解释的:
不鮮也。从黑尚聲。
意思是不新鲜,由“尚”和“黑”组成。“尚”是声部(ang),如:常、裳、堂等;“黑”是形部,如“裳”和衣服有关。那么,“黨”该如何解释呢?
“黑”除了单指颜色外,似乎都用在了贬义词上,如“心黑手辣”、“黑白不分”等等,侠客认为这是和秦始皇的“尚黑”有关。
因为周朝为火德,秦始皇认为自己为水德(水克火),水德为阴,显然,“黑”色成了秦朝的国色。所有朝服、符节、旌旗均改为黑色,黄河改名为德水,老百姓需戴黑巾,故称“黔黎”(黔首)......
当然,刘邦必认为自己为土德(土克水),故尚黄。新朝“抹黑”旧朝,是一种国际惯例,也是必要手段。
“黨”字作为名词,在战国时期,孔子基本将其定义为贬义词,如“君子朋而不党”、“相助匿曰党”等;但在其它文献中,就是一个编制,如“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甚至还有褒义词,如在《广雅》中这样写道:“党,善也、美也”,《荀子》:“法先王,顺礼义,党学者”等等。
自汉朝独尊儒术以来,“黨”基本上就成了为私人利益组成的团体了,为贬义。如“朋党”、“太子党”、“阉党”、“东林党”、“性贪而狠,党豺为虐”.....
可以看出,汉字不仅仅局限在字形上的变化,词义也随着时代在演变。
侠客私以为,将“黨”简化为“党”是非常正确的,不仅可以消除民众的误解,更体现了“党从人民中来,是人民的儿女”这一民本思想,是新时代赋予了他新的定义。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