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记忆:你淡忘的旧街 那口井都记得
铛!铛!铛!铛!铛!铛!
井尾开杉行,围头车船帆。
湖厝钩虫网,岑下芹菜葱。
古垵骡驼桶,晋井嘉礼笼。
溜澳染布房,石圳大石帮。
丙洲出盐工,埕边打石子。
南埕晒盐鄙,山柄烧壳灰。
草湖面干柤,湖仔厝捉湖虾。
茂下扁担索,所内迎大阁。
大船到塘东,番客婶去接尪……
关于晋江金井镇井尾旧街,我想从这首童谣说起。
——推荐人:谢清源,金井当地文化爱好者
留守旧街的杉行后人张碧燕
﹃金井甘泉﹄四方古井
井尾旧街的妈祖宫
金井的名字 来自旧街一口井
口述人:谢清源
闽南网3月1日讯 说起井尾街,现在鲜有人能说出具体是哪条街了吧?
井尾街也叫金井街,曾是金井镇商业坐标,有成规模的商行、店铺101间。抗日战争前的金井镇区只有两条平行街肆,东面一条旧街(现名圣母路),西面一条靠北端名宝藏巷,靠南段名新街仔。如今所讲的井尾街,包括旧街、宝藏巷和新街仔。
从毓英中学旁的小道往里走几步,就是井尾旧街了。旧街宽3米,长约200米。联排东西对望的水泥杉木“骑楼”,一楼是店铺,二楼以上是住宅或仓储。上世纪90年代末,街上的妈祖宫捐修了旧街水泥路面,故旧街现在也叫圣母路。
“金井甘泉”四方古井,由几栋清末民初的老房子环抱。传说不知哪个朝代,运盐的官船在围头湾遇强台风,在此避风时,掘井喜得淡水,便立碑“金井甘泉”,金井由此得名。这块碑还有另一个传说:元兵入侵中原,福州城陷,幼帝赵昺南遇台风,船漂到井尾,侍从上岸取水,幼帝饮后觉得甘洌可口,龙心大悦,特令人在井旁立碑“金井甘泉”。
这两个传说已无从考证,但金井镇由此得名,金井人以此井水繁衍,却是明证。据说,在引入自来水前,镇中心区域有半数以上的人喝的都是这口井的水,排队取水,也是当时一景。
和很多老街一样,随着年轻一代的搬离,旧街街边的老屋多已破落,最大的两个商行——宝藏商行和合兴商行也关了,商行后人远在国外,心却挂着家乡。
合兴商行的后人、旅菲侨领王金炳,早在1985年、1986年,就参与捐建了毓英体育馆、毓英图书馆,上世纪90年代又捐建了毓英科学楼、金井毓英中学菲律宾校友会纪念楼;泉州的培元中学是王金炳的母校,该校的菲律宾校友楼正是由他捐资重建的。
井尾街,正以另一种形式诠释着存在的意义。
杉行唱进童谣,我一人守着老房
口述人:张碧燕
我76岁了。童谣里唱的“井尾开杉行”中的杉行,就是我父亲张炳坤在民国初年开的。
以前造房子少不了杉木,父亲的杉行就开在井尾街附近,生意也算不错。小时候的旧街一年到头都被挤得水泄不通,街道两边各种店,婚丧喜庆、日常家用,从街头走到街尾,都能办齐。红火的旧街也带红了杉行的生意,现在的这栋石头房子,就是新中国成立初弟弟结婚时,花大钱在清末的红砖厝基础上重建的。
如今,两个弟弟两个妹妹在香港、台湾定居。作为老大,我成了老房子最后的守护人。子女不在身边,附近连说闽南话的老邻居都没有,春节时挂副春联,听远处的鞭炮声,小时候的一幕幕好像就在昨天。
帆布搭起作坊,为白铁手艺留守
口述人:戴加猛
我61岁了,在旧街做白铁手艺。
父亲二三十岁时便到旧街做工,我出生在这里,家不在这里,却几乎租遍了旧街上能租到的所有房子。如今这个“作坊”,10多年前就塌得只剩框架了,因为这里墙壁都是合用等多种原因,主人干脆不修了,租金也免了。我在屋顶张了块防水帆布,继续张罗白铁作坊。
每天都有人来拍照。现在没什么人买这些老东西了,我在镇区也买了房子,但做了这么多年白铁工,每天不来这里坐坐不习惯。我想,我该和这里一起慢慢老去。
旧街两座宫庙,都记着井尾港口述人:谢必明
我是上世纪30年代中期来到旧街的,那时才8岁。当时的旧街就是现在的模样,只是,物是人非。
旧街老去,街上两座宫庙却不缺人气——金井妈祖宫和崎顶公宫。现在的井尾街,直到民国时旁边还是海,井尾港就在附近。旧街上建有妈祖宫,供船工出海前祈求妈祖庇佑;而崎顶公宫,则是人们收集遇难渔民尸骨敬祀之地,如今经过淤积和填海,周围已看不出靠海的痕迹。
□征稿
每个地名可能都藏有一段温情脉脉的故事,你是不是那个讲故事的人?本报“地名记忆 守望乡愁”栏目长期征稿,4种方式可联系我们。电子版投稿请发送至邮箱1501629725@;口述、推荐地名请拨95060;手写稿请在文末留下联系电话平邮寄送至:泉州市泉秀街恒祥大厦16楼海峡都市报编辑部;微信联系请关注公众号“花巷”。(海都记者 陈紫玄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