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马老师哎”想到的……

“潼潼!”
“哎!”
开始的时候,我叫他的全名,他总是跟着重复。听大家都叫他潼潼,很少叫他全名,突然意识到会不会叫他潼潼,他就知道怎么答应了?于是试了试。
不知道是之前的提示起作用了,还是他真的只适应别人叫他“潼潼”,他张大嘴巴说出的“哎”声音洪亮,发音清晰。
“叫我,叫我。”我一边说一边做出双唇放在一起“m”的发音动作。
“马老师!”他的舌头不动,嘴张不开,听着不是“马老师”的声音,像是“木老师”。
“哎!”我大声地回答,以为我在给他做非常好的示范,却不成想,又出现了问题。
“潼潼!”
“哎!”
我指着自己,同时做出“m”的发音动作。
“马老师!”因为他是一个字一个字说的,我很高兴,正要夸他。“哎!”他紧接着说出了这个字。“完了,又建立了错误连接了。”之前见过自闭症儿童问好,家长说:“说马老师好!”“说马老师好!”我和家长说如果希望他说出什么,您先示范说出什么。没想到,潼潼建立了另外的联系——马老师哎。
我以为是潼潼特定的行为,我会在让他叫我的时候,等他说完“马老师”就捂着他的嘴,以此告诉他不用再说了。但是无济于事,后来想想,当时我根本没想明白他为什么出现这种状况。
无独有偶,下午跟萱萱玩儿这个游戏,他也出现了这种状况。
我开始思考:为什么是这样?
当潼潼重复他的全名的时候,我告诉他要回答“哎”,于是不停地练,看到他就叫他,他重复就提醒他回答“哎”。让他叫我,我回答“哎”——他没有区分我是在教他还是在作为交流的对象和他进行交流。他把我的交流内容当成了我教的内容,于是成了现在这般模样。
我想,是不是可以使用视觉提示的方式告诉他,但他是否认识字?图是否能说清楚我想要表达的内容?我想,是不是可以使用示范的方式,两个人在交流,让他看,然后模仿。问题又出现了,他是否会看?看了能否在意?他们都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需要我们帮助他们打开自己。
让我对此(他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有深刻体会的是小烨烨。拿小夹子,他开始不知道用眼睛找,然后拿,终于把这个行为练出来了,想要练他把小夹子放到另一个盒子里,盒子是并排摆放的,每次我都会给一个手势提示——用手指着盒子,他慢慢地放过去。今天我没有给提示,我看着他把夹子从我手里拿走,然后拿在自己的手里,他也不玩儿,他也不看我。如果他看我,我都会想他知道要把夹子放下,只是不知道放在哪里而已。他就这样把夹子拿在手里,我在心中默默地数着,看数到几他能有反应。“31,32,33,34……”他依旧没有反应。我又指了指盒子,他才慢慢地放进去。再试一次,依旧拿着夹子在手里。拿积木块,我示范——从袋子里拿积木块,他看到了。我语言提示——从袋子里面拿,他听到了。我手势提示——用食指指着袋子的口。他依旧拿着手边的积木要往里面放。那一刻,我确定他在他的世界里,我着急的表情,我坚定的手指,我比平时更强的分贝,在他那里什么都不是。
很想给潼潼试试视频示范法,想要看看自闭症儿童在观看视频的时候是记住了内容,还是理解了内容。
要给小烨烨做视觉提示卡片,想要看看“我”的存在是不是他打开世界的干扰项?我开始怀疑是不是我的话太多了,指令太多了,对于他来说是一种干扰,让他无法“静下心来”完成。
想要挑战小飞侠,不为别的,只为他给张老师拿起椅子那一刻给我的感动:张老师上课的时候,蹲在旁边,小飞侠离开座位,我们以为他只是乱跑,但当他拿着椅子不撒手的时候,我知道他要给张老师拿椅子。那一刻的画面刻在了我的记忆里,特别美。更美的是,张老师蹲下给小飞侠系鞋带的场景。当时小飞侠奔跑着穿梭在人群中,其他同学站的整整齐齐,张老师叫住了他,走过去,蹲下身,与整齐的队伍不相匹配,但他们两个的身影却特别美!感情是需要培养的,请不要随意说自闭症儿童没有感情,请先问我们自己:我们是否真心待他们了?
每天都有问题,是工作的常态。
每天都有挑战,是生活的常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