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域公考丨在职备考三不限岗位,招一排三,成功进面
先简单介绍自己的情况,92年的,18年考过2次,没复习到位,没进面;2020年省考招一排三进面,逆袭上岸。
毕业工作后,发现二本学校出来的我,在大城市里工作,不仅高不成低不就,还容易遭遇中年危机,最后决意考公务员。因为专业不好,只能报考三不限岗位。
备考3年,起起落落,过程很煎熬。好在结局还不错,虽然有时累点,可一想到自己在向好的方向发展,自己是在为人民服务,就还是很值得的。
先说自己的时间安排,再说各个模块的一点经验和体会。
备考时间安排
家庭条件不允许,没选择全职备考。在职备考只能白天抽空学习,晚上和周末大块时间复习。
充分利用每一个零碎时间,通勤1小时,我会在路上听B站上的、喜马拉雅的常识题汇总、法律常识介绍等。
下班时间不定,一般是8点-12点,听网课、刷题、看资料、看错题巩固知识点,熬不了太晚,学习效率会降低。
周末,一般会用来补之前没听完的网课,加快学习进度;学习申论,写大作文;做行测/申论套卷。
明确自己的能力
经过那么多场考试,明白了自己的学习能力,不是那种备考3-4个月就能上岸的类型。
想想自己还是犯过很多错误:心高气傲报过竞争激烈、发展前景非常好的热门岗位,竞争太大,甚至都没进面;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没有认真备考。
一开始是自学,在网上搜集了一大堆资源,贪多,这里学一点,那里学一点,刷题只练速度,但准确度一直上不去;申论也比较拉胯,因为脑袋里没什么货。
后来开始反思自己的学习模式,分析自己的强弱项,准确度上去了。
记得预习+复习
借口着上班忙,没时间预习,第一年的备考,我陷入了“一学就会,一做就废”的恶性循环:课上老师说的一大堆方法,一去刷题就不知道该用哪个技巧,又用回了自己的方法。
为跳出这个坑,我开始预习的时候,会把题目看一遍,在旁边写上自己的解题思路,等到听课时,就能知道自己原本的做法哪些是不正确的,哪些是可以改进的,就能把这个技巧真正变成自己的。
不知道大家在APP上刷题的时候,会不会沉浸于自己刷题量的成就感中。我就沉迷过,以为只要刷得够多,就自然而然学会了,却没有停下脚步整理错题、总结经验。
其实错题是我们的财富,不推荐大家认认真真抄写题目和解析,那样写个几本也没用。如果在APP上做题,那会自动生成错题本;如果时纸质做题,可直接抄写上卷子的年份、题号,或者本子的页码等,在原题旁整理解题思路。每隔一周,再拿出来做做,巩固一下。还做错的话,就要拉出这个知识点的网课再学一遍了。
选答案要果断
行测考的是选择题,选项就那四个。我觉得行测考得好的要素是:抉择+技巧,拼的是速度+正确率。
如果你跟我一样是个数学、逻辑很渣的文科生,相信在听课之后,如果不限时去做一套行测,也能拿到80分以上,但这没用,根本没时间给你慢慢做。
在快速读题后,识别出哪些题值得花时间去做,哪些题直接蒙个答案,也是行测的必备技能(前提是大量做题,了解自己的强弱项)。
平时很喜欢看书,所以能在读题时更快、更有效地提取有用信息,做题从不拖泥带水。无论是在专项练习还是做真题卷,都要练习卡时间去做,前期先不说我做对了多少,速度先练上去了!
我的数量和判断都学得不怎么好,所以基本上只挑一些性价比高的题做,比如能用代入法、赋值法做的题,计算方法过于复杂的就放弃了。
言语是比较好拿分的部分,我备考第一年是纯靠语感,正确率比较低;之后用了网课教的方法,正确率有所提升。可能这也是从量到质的转变,找转折词、主题词、因果关系这些技巧能提升做题速度,但本质上还是得靠语感。
资料也较好拿分,四个选项基本上有1-2个容易判断的,剩下一到两个需要计算,可以综合运用估算,排除等等方法,实在不好判断,计算其中之一。只要细心一点,再记住一些公示、运算技巧,熟能生巧,练熟了也很快。
很多人说常识复习了没用,但我觉得还是不能完全放弃,可以找一份涵盖朝代顺序、著名历史人物、马哲、经济学等的常识资料,有空集中看一看。与自己考试省份相关的官方新闻、时政报道,考前一个月可以开始留意。
申论不是玄学,因为我一次比一次高,抄确实是从材料里抄,但也得靠技巧去找要点。申论听课之后,一定要动笔写,特别是大作文,就算没人批改也要写,写完后对照各机构的答案,挑个自己能理解的作答思路,从这些套路总结出自己的风格、用词,然后以不变应万变。
在职备考不易,学习的过程总是很枯燥又孤独的。备考这么久,曾消沉过一段时间,觉得自己一事无成。也想过放弃,怀疑自己不适合考公务员。特别是对我这个学渣来说,真不是一蹴而就的。
每个备考公务员的人都有自己的方法,不要妄自菲薄,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先打打鸡血,把负能量拿掉,再去啃书,你也可以的!
文章来源:职域公考(专注公务员及事业单位考试培训)
原标题:在职备考三不限岗位,招一排三,成功进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