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城的年味-“头顶上的秧歌”

北宽城夜景

“没有秧歌不叫年。”这不,在河北省承德市宽城满族自治县街头锣鼓喧天得热闹非凡,隆重上演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宽城背杆”,快来一起先睹为快吧!

怎么样?是不是觉得很新奇?同时您心里也要犯嘀咕了:这又像踩高跷又像扭秧歌的究竟是什么呢?别急,听我这个土生土长的宽城满族人呀,为您娓娓道来:

“宽城背杆”俗称“背歌”,始于清朝,流传至今,相传由流浪山东的小炉匠改良精进并传承。2007年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宽城背杆既有民间舞蹈的细腻之处,又有粗狂豪放的特点。表演场面规模宏大,分工缜密,技术含量高,表演时两对龙凤旗、一对黄锣伞头前开道和代表满族八旗的旗阵,一般在春节期间参与花会表演。

宽城背杆是孩子踩在架子上,大人与孩子中间有根插管将上下杆架连成一体,两者之间还配有道具。“下角”大人背手依阵型舞动穿插,“上角”孩子从容淡定扭动,上下配合,引人入胜。

宽城背杆全出共分有“麻瑞献寿”、“排风挡马”、“血手印”、“算粮登殿”、“火洞天”等十三出,一般为13架,每架由青壮年男子顶架,架上由幼女1至3人舞动。每架上下角色扮演一出戏。

一人背杆

两人背杆

三人背杆
宽城背杆之所以盛名,与其背手演译的历史传奇故事紧密相连,听老艺人讲,宽城区内有两大习武世家,杨家祖传形意拳,牛家世袭南拳。由于两家武术门派不同,两家后辈子弟互不相让,个中较劲,但两家子弟都会在一年一度的庙会日齐聚。主要在挑选宽城背杆背手一职一决雄风,且两家后辈均以荣任“背杆”背手一职为荣。

会首焚香祈福后,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只见一对黄锣伞头和代表满族八旗的旗阵,执旗绕场将场地围起。之后,背杆艺人出场了,他们随着乐队节奏,时而“巨龙摆尾”,时而“双龙出海”,时而“群龙齐聚”,诸多阵型不断变换,围观群众纷纷拍手叫绝。

(图中所有照片均来自于网络,不作商业使用,仅作公益文化传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