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小鱼在乎

《做人与处世》19期

文/梁水源

  有这样一所学校,没有教室,没有课桌椅,甚至没有粉笔,创办之初她也是这所学校唯一的老师。她就是大陆小学的陆晓芳。

  2006年初,陆晓芳从安徽农业大学毕业,她来到肥东县古城镇范店小学实习。这里地处偏远地区,办学条件很差,师资更是薄弱,全校不到20名学生,已经难以为继。之后,她了解到这里有大量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学生家长也一直很苦恼。于是,陆晓芳就想接手这所小学,希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留守儿童去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

  实习结束后,陆晓芳回到城里,她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当她提出自己的想法后,家人反对,同学也骂她傻。有的同学说,在城里随便找个工作都比去那时强。还有同学告诉她,有很多这样的留守儿童存在,光靠一个人能做成什么事呢?难道你一个人还想改变整个世界不成?

  可是就是同学的这句话,让她想到了小学课本上的一个故事。在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一个男人来到海边散步。他注意到在沙滩的浅水洼里,有许多被昨夜的暴风雨卷上岸来的小鱼。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都会干死的。忽然,他看见前面有一个小男孩,捡起水洼里的小鱼用力把它们扔回大海。这个男人忍不住走过去:“孩子,这水洼里有成千上万的小鱼,你救不过来的。”“我知道。”男孩头也不抬地回答。“哦,你为什么还在扔,谁在乎呢?”“这条小鱼在乎!”男孩儿一边回答,一边拾起一条鱼扔进大海。

  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陆晓芳陷入了深思。这个故事对她启发很大,她要做的事也许别人不在乎,但每个留守儿童在乎!于是,她背着城里的家人来到这所学校。2006年7月,陆晓芳从亲友那里借到了第一笔启动资金,并与原范店小学所属的肥东县杨塘区中心小学达成协议,试办学一年。

  万事开头难,虽然她四处筹措资金,但缺口仍然很大。她的父母为了支持她的教育事业,卖掉在合肥的房子,父亲从工厂买断工龄,又通过亲戚周转凑足了40万元,兴建了一栋两层的教学楼。而范店村100多户村民自愿将耕地租给她办学,租期30年,就这样,一个大学生创办的留守儿童小学诞生了。

  随着招生人数不断增加,教室、办公室、职工宿舍和食堂都成问题。2009年,陆晓芳又投资10万元兴建活动板房,解决了教职员工办公和师生免费住宿的问题。2010年,她又筹集资金翻盖了一座食堂,解决孩子们午餐的问题,为了孩子的安全还修建围墙。几年下来,学校的基本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陆晓芳全家却几乎倾家荡产。陆晓芳举全家之力来办学,为了节约开支,她不得不将父母从城里动员到这里,甚至把在城里工作的哥哥也“请”来当义务老师。

  陆晓芳的大陆小学已经维持了10年时间,到现在为止,她的学校有一栋两层8间教室的教学楼,一栋板房教室,两栋平瓦房分别是食堂和陆晓芳的家,此外,还有一个简陋的操场和一间用砖瓦垒起来的简易厕所。在校学生达106名,有8名老师。她的付出得到了学生家长的认可,她的奉献也得到不少网友和点赞,这让陆晓芳多少感到一丝欣慰。

  但学校条件仍然很有限,课表都是老师手工抄的,粉笔头也是用了又用,任课老师大多是退休老教师,后勤员工都是附近的村民义务帮忙。为了学校,陆晓芳很晚才要孩子,有了孩子后,生活压力更大,但陆晓芳最大的困难是学校经费和资质问题。不过,陆晓芳说:“不管遇到任何困难,我都会坚持做下去,因为只要'这条小鱼在乎’,我的工作就有意义!”

作者简介:梁水源,笔名:引水思源、原水、三刃木、随源等。曾经:当过农民种过地,摆过地摊受过气;上过大山养过鸡,下过大海捕过鱼;上过战场杀过敌,解甲归田靠教育。文字散见于《演讲与口才》《做人与处世》《辽宁青年》《高考季》《花开不败》《特别关注》《求学》《当代青年》《智富时代》《青州文学》《厦门工人》《职业》《少年月刊》《博爱》《启迪与智慧》《文苑春秋》《阅读》《农民日报》《中国审计报》《中国石油报》《厦门日报》《东南早报》《中国老年报》《老年康乐报》《家庭百科报》……公开发表数10万字。

(0)

相关推荐

  • 留守儿童寄宿小学,入不敷出遭遇困境

    2月27日,春日暖阳,给位于安徽肥东陈集镇小魏村的阳光留守儿童小学带来丝丝暖意.时值课间,孩子们有的在操场上奔跑玩耍,有的在打乒乓球.而学校周边的村落,在年轻人外出务工后,一片宁静.图为阳光小学航拍, ...

  • 散文||抹不去的记忆

    抹不去的记忆 跨进那所没有围墙的小学,正是傍晚放学时.三三两两的孩子,蹦蹦跳跳地走在一起,他们说说笑笑的,如一群欢快的小鸟,飞出了校园.从背上取下简单的行囊拎在手里,我放慢了脚步,边走边打量着这所我不 ...

  • 暴雪压塌留守儿童学校,女大学生哭了:孩子回来咋办?

    暴雪压塌留守儿童学校,女大学生哭了:孩子回来咋办?

  • 广州小学鬼故事

    我上学的那间小学在广州郊区的一个村庄,学校位于马路边.是一间对于镇上来说也不算小的学校. 我们学校有两个门,一个在东南边,一个在西边,我刚上学的时候西边的门口有间小卖部,都是卖零食的.后来在我上三年级 ...

  • 丁庆梅老师,您好

    [往期回读] 阳春面    又见寿材 竹墩苦哇鸟的传说 碰头    欢天喜地打牙枣 拜会褚德军先生    客籍教师 露天电影    印象七闸桥 在本号首发的花善祥先生的大作<竹墩苦哇鸟的传说&g ...

  • 近视率几乎为零!这所乡村学校暖到了记者 | 特别关注

    民小编说 这是一所普普通通的乡村小学,没有刻意营造的校园文化,也没有高大宏伟的校园建筑,但一旦你置身其中,就会不由自主地被孩子们的快乐所感染.在这里,我们发现了学生近视率几乎为零的秘诀,在这里,我们看 ...

  • 校园系列散文【湘南徐工撰】

    您真是个特别的人 一.神下小学 (备注:我前后在神下村的两个地方读过书,分别为礼堂和猫牛岭,以下文字撷取自长篇散文<神下往事>.) 第2节:礼堂 在下神有一栋礼堂,距我家约一百米左右,就在 ...

  • 看见这些画面,你是否还能想起那时的她?

    曾经,每一个稍大点的村子,都有一所小学校,即便是一间房抑或是残破的老祠堂,都能从里面传出朗朗的读书声和下课后嬉闹的欢笑声.随着年龄的增长,长大的我们各奔东西,也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那些曾经的学校或撤或 ...

  • 好鸟乱鸣||所有的爱,都在延续

    笔记时间:2018年9月1日 笔记地点:通城县城 作者微信:Yxdniaoer 摄于云溪洞 01 因为是周六,又因食堂改革导致各种配给延迟,今年的9月1日没有往年那么紧张地开学上课,但还是一早于细雨中 ...

  • 我的小学(散文)

     我的小学(散文) 美文墨夜 现在的龙店小学是我的母校,我是1963年上那儿念书的. 小学没有民办教师,我的启蒙老师是一位中师生,刚结婚.高高的身材,比数学老师要高一个人头. 入学老师面试合格才能缴费 ...

  • 县北一位老师的感触

    我和祖国一起成长 文/王潘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我出于60年代,上小学和初中都是在本村学校里面上的,那时候,学校的土院墙内,有三排土房子,前两排是土墙茅屋顶,后一排是土墙瓦顶,每间教室里有两个大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