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小鱼在乎
文/梁水源
有这样一所学校,没有教室,没有课桌椅,甚至没有粉笔,创办之初她也是这所学校唯一的老师。她就是大陆小学的陆晓芳。
2006年初,陆晓芳从安徽农业大学毕业,她来到肥东县古城镇范店小学实习。这里地处偏远地区,办学条件很差,师资更是薄弱,全校不到20名学生,已经难以为继。之后,她了解到这里有大量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学生家长也一直很苦恼。于是,陆晓芳就想接手这所小学,希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留守儿童去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
实习结束后,陆晓芳回到城里,她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当她提出自己的想法后,家人反对,同学也骂她傻。有的同学说,在城里随便找个工作都比去那时强。还有同学告诉她,有很多这样的留守儿童存在,光靠一个人能做成什么事呢?难道你一个人还想改变整个世界不成?
可是就是同学的这句话,让她想到了小学课本上的一个故事。在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一个男人来到海边散步。他注意到在沙滩的浅水洼里,有许多被昨夜的暴风雨卷上岸来的小鱼。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都会干死的。忽然,他看见前面有一个小男孩,捡起水洼里的小鱼用力把它们扔回大海。这个男人忍不住走过去:“孩子,这水洼里有成千上万的小鱼,你救不过来的。”“我知道。”男孩头也不抬地回答。“哦,你为什么还在扔,谁在乎呢?”“这条小鱼在乎!”男孩儿一边回答,一边拾起一条鱼扔进大海。
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陆晓芳陷入了深思。这个故事对她启发很大,她要做的事也许别人不在乎,但每个留守儿童在乎!于是,她背着城里的家人来到这所学校。2006年7月,陆晓芳从亲友那里借到了第一笔启动资金,并与原范店小学所属的肥东县杨塘区中心小学达成协议,试办学一年。
万事开头难,虽然她四处筹措资金,但缺口仍然很大。她的父母为了支持她的教育事业,卖掉在合肥的房子,父亲从工厂买断工龄,又通过亲戚周转凑足了40万元,兴建了一栋两层的教学楼。而范店村100多户村民自愿将耕地租给她办学,租期30年,就这样,一个大学生创办的留守儿童小学诞生了。
随着招生人数不断增加,教室、办公室、职工宿舍和食堂都成问题。2009年,陆晓芳又投资10万元兴建活动板房,解决了教职员工办公和师生免费住宿的问题。2010年,她又筹集资金翻盖了一座食堂,解决孩子们午餐的问题,为了孩子的安全还修建围墙。几年下来,学校的基本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陆晓芳全家却几乎倾家荡产。陆晓芳举全家之力来办学,为了节约开支,她不得不将父母从城里动员到这里,甚至把在城里工作的哥哥也“请”来当义务老师。
陆晓芳的大陆小学已经维持了10年时间,到现在为止,她的学校有一栋两层8间教室的教学楼,一栋板房教室,两栋平瓦房分别是食堂和陆晓芳的家,此外,还有一个简陋的操场和一间用砖瓦垒起来的简易厕所。在校学生达106名,有8名老师。她的付出得到了学生家长的认可,她的奉献也得到不少网友和点赞,这让陆晓芳多少感到一丝欣慰。
但学校条件仍然很有限,课表都是老师手工抄的,粉笔头也是用了又用,任课老师大多是退休老教师,后勤员工都是附近的村民义务帮忙。为了学校,陆晓芳很晚才要孩子,有了孩子后,生活压力更大,但陆晓芳最大的困难是学校经费和资质问题。不过,陆晓芳说:“不管遇到任何困难,我都会坚持做下去,因为只要'这条小鱼在乎’,我的工作就有意义!”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作者简介:梁水源,笔名:引水思源、原水、三刃木、随源等。曾经:当过农民种过地,摆过地摊受过气;上过大山养过鸡,下过大海捕过鱼;上过战场杀过敌,解甲归田靠教育。文字散见于《演讲与口才》《做人与处世》《辽宁青年》《高考季》《花开不败》《特别关注》《求学》《当代青年》《智富时代》《青州文学》《厦门工人》《职业》《少年月刊》《博爱》《启迪与智慧》《文苑春秋》《阅读》《农民日报》《中国审计报》《中国石油报》《厦门日报》《东南早报》《中国老年报》《老年康乐报》《家庭百科报》……公开发表数10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