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三国演义》的人物———丁奉

说说《三国演义》的人物———丁奉

原创2021-06-14 00:03·泠朔

以前初看《三国演义》,和许多人一样,看到诸葛亮去世以后就不忍看下去。但是后来又好奇三国的最终结局到底是什么,于是又重新拾起了书。

当看到第108回的回目《丁奉雪中奋短兵 孙峻席间施密计》的时候,突然呆住了。丁奉?是之前的那个丁奉,还是一个重名人物?后来看了那个章回之后,觉得丁奉好厉害。再后来细致的了解了丁奉之后,发现丁奉这个人真不简单。

今天就来聊一聊丁奉。


1、少年的丁奉:龙套生涯

丁奉字承渊。哪一年出生的无法考据,但大概率是在公元186年—190年之间。个人倾向于186年。而丁奉去世于公元271年,打这样一算丁奉大约活了80多岁,在那个年代已经是很高寿了。80多岁可以见证很多别的人见证不到的事情。

蜀国有五虎上将,魏国有五子良将,那有人会问东吴有什么?东吴有江表十二虎臣,丁奉就是其中之一,并且排在最后,也就是第十二。排在第十二或者是因为他活得久,也可能是年龄最小,或许也是因为是东吴最后一个名将。

在《三国演义》里,丁奉首次出场是在第38回,说孙权得到一堆良将,而丁奉在这群良将中排在最后,可能这个顺序是按照江表十二虎臣的顺序。但同时也看出,在这些良将当中丁奉应该是地位最低的一个。毕竟当时丁奉应该也才十几岁,三国时代十几岁当兵是很常见的。

这里说丁奉是个良将,可能说的有些早,毕竟在史书当中丁奉一开始是一个兵,他是靠着无数的战功的积累才成为将的。毕竟在三国时代,靠的是出生门第。而丁奉不像是那种世家大族的出来的人物,所以他想晋升只能靠战功。所以多年担任小将提不上来,是因为丁奉门第不高,又不认识字。徐盛、潘璋、周泰都曾充任县令,有文治能力,晋升渠道不纯粹以军功。

丁奉早年经历数随征伐,战斗常冠军。每斩将搴旗,身被创夷。这在诸将中就很少有,也证明了丁奉除了军功确实没啥晋升渠道。由于作战勇猛的原因从兵慢慢变成了一个将。这才有机会和那些大将合作,从而来锻炼自己。

丁奉在《三国演义》或者说东汉末年那个时代,绝对不是主角,说不定连个龙套都算不上。更谈不上有什么独立带兵打仗的机会了。

在三国三大战役的重大战役赤壁之战的时候,丁奉不是作为先锋大将,而是作为保镖跟在去周瑜身边。而后来周郎赤壁之战的点将台点将的时候,似乎也没有丁奉的身影。可以看出在这个时候丁奉并没有起到什么决定性作用。

在后来甘露寺,丁奉是追击刘备的一拨人之一。也仅仅是露了个脸而已。

再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是因为军功的累积从兵变成了将。所以下一次出场就是吕蒙白衣渡江的时候了,吕蒙点将点了七员大将,丁奉就是这七人之一,似乎也是第一次看到丁奉真正意义独立领兵打仗。虽然在败走麦城的时候拦截廖化失败被关平杀退,但也没什么好丢脸的。毕竟丁奉的武功本来就不是很高强。

再后来参加夷陵之战,随陆逊进了八阵图,要不是黄承彦领他们出来,丁奉的故事就到这里就要划上句号了。


中年的丁奉:初露锋芒

时间跨越到公元220年,三国正式成立。而这个时间点,东汉末年的辉煌早已过去,许多名将纷纷谢幕。而相比于其他人,丁奉的年龄比他们小很多,那么老一辈谢幕了,自然丁奉就有机会登上了历史舞台。

果然,曹丕伐吴,以前只是护卫的徐盛丁奉成为了独当一面的核心人物。只不过当时的主将是徐盛,丁奉只是他的好搭档徐盛的副手。徐盛是主将,丁奉是下属,丁奉要听命于徐盛。这个时候丁奉还不是真正意义的主将。

只是在这场战争结束的事后,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丁奉射中张辽的腰,导致张辽回去后死亡。虽然我知道张辽历史上是病死的。但是可能罗贯中想通过这件事暗示也预示着丁奉即将崛起。

后来基本上是曹魏和蜀汉两个国家的事情了,东吴纯粹打酱油,自然也没丁奉什么事。只是后来偶尔来了一回石亭之战,但是全程只有徐盛的身影,并且前期武艺不入流的徐盛,在曹魏人的眼中都成了勇不可挡。但是从头到尾却没有丁奉。不知道是作者把他忘了还是怎么的。这个时候看到这里的读者也可以认为,丁奉之所以没有出现,很有可能已经去世了。最起码当初我就是这样想的。


老年的丁奉:辉煌的时代

时间来到了公元252年。吴神奉元年,吴主孙权病逝,在位24年,享年71岁。当时的吴主是孙亮,只有十岁,估计很难担起国家的重担。这种时候魏国怎么可能不出兵打一下东吴呢?于是魏国三路下江南。当时作为太傅的诸葛恪聚众商议,突然平北将军丁奉发言,这个时候是时隔石亭之战之后,十几年之后,丁奉再一次出现。由于丁奉许久不出现突然出现,让人不得不怀疑这个丁奉是不是一个重名的人物。

注意这个时候丁奉的官职是平北将军。平北将军是什么官职呢?在这里讲一下汉朝的将军的排位,从高到低分别是:大将军-车骑骠骑将军-卫将军-四方(前后左右)将军-四征将军-四镇将军-四安将军-四平将军,然后才到各种杂号将军。后期魏蜀吴三个国家都有稍作改动,这里只挑蜀国说,蜀国的四方将军下面是四镇将军,然后才到四征将军,也就是四方-四镇-四征-四安-四平-杂号。

而征镇安平分别加上东西南北才是正规武将官职。而丁奉是平北将军,很显然是正规军衔不是杂号将军。从这里可以看出来丁奉已经赫然成为主将,而且官衔还不低,可以说这个时候的丁奉是真正的东吴武将之首,丁奉终于已经熬出头了。而252年,丁奉差不多已经六十多岁了。这个时候站在人生巅峰,完全可以说是大器晚成

同时这一年可以说是他高光的一年。没错,这一年发生了东兴大战,也就是雪中奋短兵。

战斗是如何打的,这里就不再赘述,想了解的去看原著第108回。

来说一下东兴大战所产生的影响。丁奉在东兴之战具有整场战役胜利的全部作用,是《孙子兵法.军争篇》完全的解释。抵达战场的时间先后就足以改变利弊的条件,丁奉正是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此篇也讨论了军争的危险,带着辎重争利会影响行军速度,丢下辎重去争利就会缺乏战备和粮食,百里奔袭,部队更可能气力不济而战败,也缺乏后援支持。必须要依照战场的形势判断如何进军,能够精准判断战场局势,相机行事,就是所谓懂得“迂直”者胜。

丁奉敢以三千短兵袭击胡遵,肯定是观察过对方军营是否严整,士气是否兴盛。当年著名军事家郭嘉就说过兵贵神速,曹操率军远征柳城,又问张辽可战与否,张辽观察后确定可战,一战斩杀塌顿。张辽征昌霸时观察对方的箭矢数量来判断敌军战斗力,军营叛乱时迅速控制局面,孙权撤退时率军半渡而击,诸如此类都需要有很强的战场判断能力。

丁奉看起来像是一个军事家,战略家吗?懂兵法吗?未必。前面说了丁奉不识字那怎么看兵书,这些道理又是怎么懂的呢?丁奉可能就只认识个丁字,所以不懂兵法。他跟张辽差不多,都是凭借多年战场经验,练就了对战场形势的判断力,知道什么时候能进攻。

当时魏军先锋初到,其实兵力不多,防御阵势也没完全建立起来,并对丁奉军轻视。浮桥让魏军通行并不顺畅,这些对于吴兵来说都是有利条件。丁奉就是抓住了这些条件,一举歼灭魏兵的。若丁奉等待魏兵的友军抵达,恐怕敌人也就认真了起来,阵势更为巩固,形势就变化了。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抓不住战机结局就完全不一样了。

而这一战令魏军伤亡惨重,改变了魏国礼制,一切丧礼事宜从简,对其挫败相当大。诸葛恪也凭借此战获得极高威望,在孙吴一手遮天,竟能不顾群臣阻拦起兵二十万北伐。虽然这次丁奉表现耀眼。但是战役结束之后,丁奉仍不得重权,主要还是因为出身不足,其次孙峻、孙綝专权也压制了群臣,就连陆抗都是在孙綝伏诛后,才更受重用。举个小例子,丁奉为左将军时,施绩已是骠骑将军,丁奉凭着杀孙綝一事,才能够跟施绩并列。若不看背景出身,施绩有什么功劳能跟丁奉比?

这一战丁奉快速斩杀韩综,桓嘉二人。斩将率非常高。而且看原著丁奉都是用短兵器,他们用长兵器,所谓“一寸长一寸强,一寸短一寸险。”丁奉能在兵器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快速闪避斩杀对手。可以看出丁奉在几十年的军事生涯中,不仅练出了眼力,还练出了反应力和敏捷度。这弥补了丁奉武功不强的缺陷。

本以为这是丁奉的巅峰,这就打错特错了。后来北魏发生叛乱。也就是所谓的淮南叛乱。而这一次是毌丘俭发动的,后来毌丘俭被杀,文钦投降东吴,一路被人追杀。东吴这边为了示好。自然会去派人接应。而这个人自然是丁奉了。而史书上记载丁奉的这次接应简直是惊人:

奉跨马持矛,突入其陈中,斩首数百,获其军器。

这可以称作“百人斩”,而历史上能拥有“百人斩”也就寥寥数人。而丁奉就是其中之一。不得不说丁奉是相当厉害。翻看史书三国时代有百人斩记录的好像就两个,一个是丁奉,另一个是文鸯。

只是不知道为什么罗贯中在写三国的时候没有写丁奉的百人斩,可能是东吴不是主角,还有可能就是前面已经有文鸯的百人斩了,不需要重复,而省略不写。但到底什么原因不得而知,但并不代表罗贯中没写,丁奉就没有干过这事。要是当年罗贯中写了,以罗贯中的文笔或许又是一个非常精彩的篇章。

最后以军官身份步入政坛,设计成功除去了权臣孙綝,而拥有更多政治资源的大司马滕胤,骠骑将军吕据却失败了。

帮助孙休夺权后,摇身一变从左将军直到大将军加左右都护,比隔壁姜维还牛。之后孙皓上位后又担任右大司马,左军师,可以说位极人臣。

这个时候可以说丁奉无论是战功还是职位都已经处于顶点。可以说是十二虎臣中最厉害的一个。

只是最后丁奉位极人臣,慢慢的骄兵自衿,过度膨胀。这很正常,这是从底层一步步爬上来的人的通病。关羽也有这毛病。

所以死后祸及子孙,家人被流放,一切都被打回原形。这也给人警醒:成功之后,是亲于士大夫,还是骄于士大夫,还是关门谢客,这很值得人思考。

最后总结一下丁奉的一生。从小兵干起,没什么背景,一步步摸爬滚打达到人生顶点。虽然不识字,但是知略过人,能断大事。这也是这么多年积累的经验。

虽然武功不高,但是通过几十年的历练,反应力、敏捷度、眼力都得到了十足的强化,可以说在那个年代都是之最。

丁奉侍奉了四位吴主,是四世老臣,也是三国时代兴衰变化的见证人,和廖化一样,是那个时代的活化石。

丁奉也算是三国少有的文武双全的武将。

不知丁奉最后站在人生顶点,已经无对手之时,是否会怀旧,怀念那个群雄逐鹿的时代。因为高处不胜寒,丁奉或许最终会因为没有对手而感到寂寞!独孤求败版的寂寞。

最后以丁奉在雪中奋短兵时,激奋士兵的话来结束,同时也用来激励世人:大丈夫立功名,取富贵,正在今日!


码字不易,还望珍惜。

个人己见,不喜勿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