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千米高空坠落还能活?不要惊讶,二战中不止一位坠落后活了下来
我是狼君,一个陪您读历史的工科小伙儿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人类历史上空前的战争,旷日持久的战争,使各种几率极小的事件都有了发生的可能。被打掉半个脑袋能活下来在二战中都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但一个人从数千米高空坠落,没有降落伞却能活下来,这只能说是奇迹了,让人听了觉得匪夷所思,不敢去相信,但事实上它却真实的发生了,而且还不止一次的发生。
最早的一位无降落伞高空坠落的例子来自苏联,一名伊尔-4轰炸机上的领航员,名叫伊万·米哈伊洛维奇·奇索夫,他也创造二战时期无降落伞高空坠落幸存的最高纪录,坠落高度是7000米。
事情发生在1942年1月,当时奇索夫与战友一起驾驶伊尔-4轰炸机执行轰炸德军阵地的任务,但不幸座机被德国战机击落。当轰炸机中弹起火后,奇索夫选择了在7000米的高空跳伞。
奇索夫在跳出机舱后,为避免开伞减慢速度而被德军战机攻击,所以奇索夫并没有选择立即打开降落伞,想着到低空时再跳伞。
但奇索夫明显忽略了7000米高度的空气稀薄程度,还没等奇索夫打开降落伞,他便陷入了昏迷,直至坠落到地面降落伞也没有打开。奇索夫坠落到了一个山谷的边缘,并沿着边缘一直滑落到谷底。
当时山谷中积累了厚厚的积雪,起到了一定的缓冲作用,最终奇索夫虽然身受重伤,但还是活了下来,他也因此成为二战中无降落伞高空坠落高度最高的幸存者。
第二位则更为传奇,发生在英国空军尼克·阿尔基马德的身上,他在执行轰炸德国柏林任务的返航途中,座机“兰卡斯特”轰炸机被德国战机击落。
德国战斗机发射的炮弹直接炸掉了机位,大火迅速蔓延到了整个机身。等阿尔基马德受到命令取伞包准备跳伞时,发现大火已经吞没了降落伞,那时候跳伞无望,大火灼烧着他的脸颊。
阿尔基马德后来回忆说:“当时的大火使我的脸感到剧痛,我就想与其和飞机一起被烧死,还不如跳下去摔死痛快,于是我就直接跳出了机舱。当时距地面大约17500英尺(5500米),但我跳出机舱后却异常的平静,最开始感觉到冷风刺痛我脸上的水泡,但很快我便失去了知觉。”
最终,在自由落体了五公里后,阿尔基马德落在了一片森林里,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阿尔基马德竟然只受了轻伤。烧伤是在机舱里受的,坠地后阿尔基马德只是膝盖被扭伤,身上有几处被树枝划破,竟然连骨折都没有。
阿尔基马德说:“不知过了多久,我只感到非常的冷,而后是浑身的疼痛,但我挣扎着坐了起来,这时我知道了,我还活着。”而后阿尔基马德自己走出了森林,直至被德军俘虏。
要说这两位自由坠落,在落地前还有树枝和积雪的阻拦,勉强算是个“软着陆”,幸存下来还能解释一下,但这一位高空坠落的人,却是实实在在的硬着陆,但依旧幸存了下来,而且是在众目之下,让人真正见证了什么是奇迹。
1943年1月3日,美国陆军航空兵第八航空队出动85架B-17轰炸机,轰炸德国在占领区法国纳泽尔地区修建的潜艇基地,阿兰·马吉是41号轰炸机亚当斯机组的机腹机枪手。
当轰炸机编队进入法国空域时,编队便遭到了30多架德国战斗机的拦截,不过这些战斗机对于号称“空中堡垒”的B-17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威胁,轰炸机编队还是飞抵了目标上空。
就在41号轰炸机准备轰炸时,它的右机翼被德军高炮命中,瞬间炸裂。爆炸将马吉所在炮塔的玻璃震爆,马吉因此多处受伤。正当马吉从炮塔中爬出来准备取降落伞时,又一颗炮弹命中了41号,轰炸机直接在空中解体,马吉在6700米的高度被抛到了空中。
和此前的奇索夫一样,如此高的高度,稀薄的空气和低温很快就使马吉陷入了昏迷。后来马吉回忆,在昏迷之前,马吉只是在祈祷,希望自己能够活下来。
在地面的人,突然看见一个黑点朝地面飞来,越来越近,正当人们以为是炸弹忙着四处躲避时,有人看清了,掉下来的不是一枚炸弹而是一个人。
在众人的注视下,马吉正正地砸中圣纳泽尔火车站,穿过火车站的玻璃屋顶,重重地砸在车站的站台上。当德国宪兵赶来查看时,竟发现这个衣衫破烂、浑身是伤的士兵,竟然还有呼吸。
随后,马吉被送往了医院抢救,德国给予了这位大难不死的士兵以极高的优待,全力救治。
经过检查,马吉全身共有28处破片伤,此外还有鼻梁骨折、眼睑撕裂、右腿骨折、右脚踝骨折,右臂几乎摔飞仅剩一点皮肉相连,此外肾脏和肺等内脏也有不同程度损伤。
但马吉最终还是幸运地活了下来,德国也给予了他大人物般的优待,康复后马吉一被关押进德国空军17B战俘营,一直平安地待到1945年5月。
马吉可以说是最为传奇的了,他不仅是硬着陆,直接砸在地上,而且是在众目睽睽之下,有众多的见证者,当时在场的人都看到了他空中掉下来砸穿了火车站的屋顶,整个事情掺不得半点假。
对于他们三个人为何能够在没有降落伞的情况下,从高空坠落还能幸存下来,至今也没有人能够解释,只能说是奇迹了。
文章整理不易,欢迎关注狼君。
如果您觉得文章不错,想让更多人了解这些历史知识和故事,请把它推荐给更多人吧。
本文章为狼君历史原创,未经授权严禁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