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会主持人龙洋错用辛弃疾千古名句,引得康震皱眉,观众质疑
随着中国国力的上升,国人的民族自信心也空前高涨,人们对中华文明的文学历史渐渐达到了空前的学习浪潮,各个地方都掀起一股国学热潮。《中国诗词大会》,就正是趁着这股热潮而推出的,借助央视的巨大影响力,制作精良的节目品质,再加上主持人和嘉宾的威望和名气,这档国学台阶颇高的综艺节目大为火爆,收视率一直居高不下。
但让许多观众不解的是,主持人董卿突然被换了下来,取而代之的是只有三十出头的年轻主持人龙洋。虽然龙洋的长相不输董卿,可《中国诗词大会》毕竟不是一般的综艺节目,不但要求主持人美观大方,要有出色的业务能力,还要求主持人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在这一方面,龙洋与董卿相比可谓差距甚大,可能令节目制作组没想到的是,这个藏不住的缺点也很快在节目中暴露了出来。
年轻主持想秀自己的文化功底,却不慎用错词句
当初看到龙洋接替了董卿,很多观众就不买账,纷纷表示这节目要被拉下神坛。但也有部分观众认为既然央视出品,必属精品,怎么龙洋就不如董卿呢?要给龙洋一次机会,毕竟董卿虽好,却也不能一直主持下去,主持界也还是需要新鲜血液的。
带着万众瞩目,龙洋顶着各种压力出现在了诗词大会的主持现场,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她很快就露出了“文化底蕴”不足的马脚。节目刚一开始,龙洋向观众介绍包括康震老师在内的五位嘉宾,她想秀一下自己的文化水平,便随口说了一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句词出自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也是全词中最广为人知的一句。说实在的,引用辛弃疾的这句词,并不见得有多高明,因为只要上过学,基本都能背出这一句,就好比李清照的名句“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样的诗句。但遗憾的是,龙洋不但引用了这一句很常见的词,而且还用错了场合,或者更确切地说,是理解错了这句词所表达的含义。结果惹得五位嘉宾不住皱眉,现场观众更是嘘声一片。
词句不是乱引用的,龙洋连“阑珊”的含义都搞不懂
为什么说龙洋引用这句词是用错了场合呢?大家只要想一下这句词的含义就明白了。它的意思并不难理解,说的是当你突然回头去看的时候,那个人却在灯火凋零的地方。灯火并不是重点,阑珊才是真正的重点,辛弃疾想表达一种凄凉、昏暗的意境,可在龙洋的理解中,却反而用来比拟《中国诗词大会》现场绚丽的灯光,这不是水火不相容吗?
正因如此,龙洋话刚脱口,嘉宾席上的康震老师就皱起了眉头,其他几位嘉宾的态度也都明显有所变化。与此同时,观众席上也发出阵阵嘘声,可见就连很多观众也发现了龙洋引用的这一句词不合时宜。
主持人还是要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诗词大会不是普通的综艺节目
相比于董卿而言,龙洋还是个新人,对于她,我们理应持有一定的包容之心。但这不意味着要对她进行无限的包容,至少在这件事上,她就是很值得被批评的。
要知道,她主持的那档节目毕竟是诗词大会,主持这种充满文化气息的节目,却连一句非常出名的词句的意思都搞不懂,这错误可就真得很难原谅了。也难怪当初龙洋顶替董卿的时候,很多观众立刻不买账,现在看来,那些观众的眼睛才真是雪亮的。
当然了,也不能因为一时之失误就把龙洋打得无法翻身,对于像她这样的年轻主持人,作为观众的我们,还是应该给予一定的机会让她提升自己的。但这件事本身却也足以说明,在当今这个时代,许多年轻人已经变得浮夸,不再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和文化修养,而只专注于自己的外貌形象。
殊不知,外在形象再美,也不能替代内心的美。就拿董卿和龙洋这对主持人来说,就算龙洋在颜值上战胜了前者,也始终无法在文化底蕴上战胜她,更不可能在观众的心中战胜她。
《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综艺节目对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有着巨大的作用,主办方的初衷是值得赞赏的。但在节目的细节安排上,却还有一定的进步空间。希望经过那件事后,节目方以及主持人龙洋都能及时反省,尤其是龙洋,一定要立刻恶补文化知识,争取把这档节目主持好。就算不能达到董卿的高度,至少也要让观众大体满意,这也是她作为主持人应该负起的责任。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