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原来也有这么深厚的国学根底!

人类近现代史300年是科学“群星闪耀”的年代。2000年,英国权威科学杂志《自然》曾做过一次评选活动,评选千年历史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在最终20人的名单中,上榜的有牛顿、爱因斯坦、薛定谔、波尔、海森堡等科学巨匠,而杨振宁是当时唯一在世的物理学家,也是唯一一位华人科学家,足见他的地位之高!

伟大的科学家们

为什么杨振宁有资格站在这个阵列?美国物理学家,曾获诺贝尔奖的赛格瑞评价杨振宁说,他是“全世界几十年来可以称为全才的三个理论物理学家之一”,而理论物理学家戴森,更是将杨振宁推崇为继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为20世纪物理学树立风格的一代大师。

1

启蒙教育

1922年,杨振宁生于安徽合肥,他的父亲杨武之是中国第一代留美博士、著名数学教授,先后在厦门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国内著名高校任教,1973年去世前任教于复旦大学。但对杨振宁影响最大的是母爱,是母亲的启蒙教育。
在整个童年,杨振宁与母亲相依为命,当时他父亲远隔重洋在美国留学,他的启蒙教育全来自他的母亲。杨振宁的母亲叫罗孟华,没有接受过新式的教育,但懂一些古文。杨振宁的父亲是官费留学生,但由于父母早亡,家里经济困难。在父亲远离的日子里,母亲为家庭为杨振宁倾注了全部的爱。那时,军阀混战,母亲带着杨振宁生活在老家安徽合肥。不管形势怎样恶劣,母亲总是坚持教杨振宁认字。在他4岁时,母亲剪了一个个方块纸,把字写上在面,不断地抽出来让小杨振宁认,一年之间教小杨振宁认识了3000个汉字,这是杨振宁一生受益的3000字。半个世纪后,杨振宁回忆说,这是他的一个非常扎实的知识起步基础,“现在,我认识的字加起来,估计不超过那个数字的两倍。”
杨振宁5岁时,母亲又专门请了一位老先生上门教杨振宁读古书。老先生教的是《龙文鞭影》,“龙文”是良马,“鞭影”即奋蹄疾驰,不需驱策。这是一本中国古文的传统启蒙读物,文体为四言韵文,读来朗朗上口,其中有许多自然知识和历史典故。杨振宁因为有3000字的底,很快就把这本《龙文鞭影》背得滚瓜烂熟了,不仅学到了中国古文,又得到了自然知识的熏陶。中学时期的杨振宁又花了两个暑假把《孟子》从头到尾背下来。

2

一生成就

杨振宁在高二的时候就参加了高考,考入了当时的最高学府西南联大。
1945年,杨振宁去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开始了辉煌的科学生涯。
1954年,杨振宁与美国物理学家P.L.米尔斯首次提出了“杨振宁-米尔斯”理论(又称规范场理论)。该理论的提出,不仅奠定了上世纪50年代后有关高能物理研究发展的理论基础,还成为科学家研究强子结构的重要工具,因此,杨振宁名噪一时,获得了广泛关注。
1956年,杨振宁与李政道提出了在物理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为理论物理在日后的发展和研究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杨振宁也和李政道一起捧回了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诺贝尔颁奖仪式上,杨振宁发表演讲说:“我深深察觉到一桩事实:在广义上说,我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产物,既是双方和谐的产物,又是双方冲突的产物,我愿意说我既以我的中国传统为骄傲,同样的,我又专心致于现代科学。”
除此之外,杨振宁还曾在统计力学、凝聚态物理、粒子物理、场论这4个领域内,先后斩获了10多项具有“诺奖级别”的科学成就,获得过费米奖、奥本海默纪念奖、美国国家科学奖、求是终身成就奖等等大奖,还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等多个国家的院士。
为此,他的挚友,“两弹一星”功勋邓稼先曾对夫人许鹿希说过:“如果不是诺奖规定每个人只能在同一领域内获一次的话,那么杨振宁应该再获一次诺贝尔奖。”

3

杨振宁谈教育

杨振宁:中国的教育并不比美国差

中国的教育不比美国的差,而是比美国的好。在中国不是念得最好的小孩,到美国中学、大学去念书,都会变成佼佼者,这说明中国的教育不错,确实压力很大,可是有效果。所以这些孩子去到美国的任何一所中学、任何一所大学,好的、不好的,所有的中国学生平均起来都比美国学生好,这就证明中国的教育是成功的。

中国应认识到传统教育的好处,把它坚持和发扬下去;同时又吸取美国教育的长处,在大学和研究院中,对于特别优秀的学生,规矩放松一些,不要限制得太死,以利于这些特别有才干的人在社会上尽早发挥才智。

杨振宁:读《孟子》远比我早早去学微积分更有用

根据杨振宁自己的经验和自己孩子的发展经验,以及他所认识的很多同辈人及其孩子的发展经验,他觉得一个小孩可以有不同的发展方向,而且同一发展方向在不同的小孩身上是可能完全不一样的。对一个小孩,不管是父母也好,老师也好,要鼓励孩子,发现自己的兴趣,培养自己的兴趣,发展自己的兴趣。

杨振宁举了他自己的例子。他升入中学以后,数学就很好。他的父亲是大学数学教授,所以最容易的事情就是赶忙教孩子数学。假如父亲在他初中一二年级的时候就教他微积分、高等分析,他会学得很好,父亲一定会很高兴。

可是父亲很明智,没有这样做。他的想法是,孩子(杨振宁)已经发展得很快,不用着急,将来会发展的。作为父亲要做的,是弥补孩子的不足。所以在杨振宁念完初一之后的那个夏天,他父亲就在清华大学找了一个历史系的高材生教他学《孟子》。那位先生名叫丁则良,他很会讲,后来是很成功的历史学家。丁老师一方面教杨振宁读《孟子》,让他了解孟子与儒家的思想;另一方面《孟子》里有很多故事,这些都是杨振宁在课堂里听不到的故事。一个暑假过去了,杨振宁没念完《孟子》,于是第二学年后又念了半个暑假。两个暑假以后,他已经可以把《孟子》从头到尾背下来。这段经历对杨振宁的人生有决定性的影响,远比他早早地去学一些高等分析、微积分更有用。

然而目前多数父母,都没有杨振宁父亲当年的远见。这类父母都有一个倾向,就是尽早把孩子送到学校,提前学一些高深的课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