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学习不玩耍,聪明的孩子也变傻

各位朋友,我是涛声依旧。

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这句国外的谚语——只学习不玩耍,聪明的孩子也变傻,觉得很有启发。

我们的家长,现在已经在把孩子每天的日程安排得满满的,什么时间学习,什么时间参加才艺培训,包括什么时间可以玩一会手机、打一会游戏等等。唯独缺少了对孩子玩耍时间的安排,注意这里的玩耍,不包括让孩子玩网上的游戏,是指的线下的玩耍。

回想我们小时候,除去帮大人做家务之外, 会有大把的时间与小朋友们玩耍,那个时候有各种规则的游戏,扔沙包、打瓦、跳房子等等,小孩子们乐此不疲,玩得不亦乐乎。

现在的孩子们,要么就躲在家里上网,即使几个人相约出门去玩,也是每人拿着一部手机,已经很少见到那种小伙伴们无拘无束地在野地里尽情玩耍了。

科学家们做过一个这样的动物实验:

幼鼠宝宝被分为三组:

第一组,将幼鼠单独关在笼子里;

第二组:单独关在笼子里的幼鼠,每天让它和一只顽皮的幼鼠在一起待一个小时,这段时间两只幼鼠会追逐打闹。

第三组:单独关在笼子里的幼鼠,和一只被注射了药物不能追逐打闹的幼鼠在一起一个小时,两只幼鼠只能进行温和的社交行为,比如鼻子嗅探、互蹭等。

当一段时间后,当三组幼鼠被放到新环境里之后,曾经追逐打闹的幼鼠就不会对新环境感到恐惧,会忙不迭得探索着新环境。

看到这个这个实验,我就想起了那些小时候顽皮的孩子,他们长大后更能适应社会,更能做到敢闯敢干。

很显然,这些孩子从小便在与小伙伴们的玩耍中锻炼了勇于尝试的能力。反而是那些被家长保护的很好的孩子,走上社会后畏首畏尾,难以有大的成就。

心理学家们的研究表明,玩耍对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那些小时候缺乏玩耍的人,成年后更容易患上焦虑、抑郁的症状。

一个很少与伙伴们玩耍的孩子,会得到父母更多的保护,或者可以说,受到家长过度保护的孩子,更缺乏和小伙伴玩耍的机会。

“这样危险,不要和野孩子玩!”、

“以后不准你再这样出去疯了”

“看看你这身脏,再出去就打断你的腿。”

有的家长会以上面这样的理由,来阻止孩子出去玩耍,因为玩耍经常会带来包括给孩子洗澡、洗衣服在内的很多麻烦,并且有时候还会出现破皮伤肉的危险。

大人们对孩子安全的过度担忧,也导致了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受到过度保护的孩子,更容易对周围环境感到焦虑,因为家长们为了阻止孩子出去玩耍,还会经常告诉甚至编造一些危险的故事,夸大外面危险的程度。估计我的同龄人小时候很多人听说过狼外婆的故事。

久而久之,在家长这种过度保护营造的氛围下,孩子的思维模式会发生改变,他们甚至会产生“敌意归因偏差”。

什么是敌意归因偏差?

就是指我们在情境不明确的情况下,会将对方的动机或意图视为有敌意的倾向,对他人的行为给予过度的敌意判断。

简单来说,警惕性高看起来是好事,但是,如果经常处在警惕性高的状态,人就会缺乏安全感。而不安全感正是焦虑、抑郁产生的重要根源。

在孩子们的自由玩耍中,他们总会搞出一些有风险的行为,比如捉迷藏、从楼梯和栏杆滑到地面等等,他们似乎在给自己配置了一定量的适度恐惧,来有意识地锻炼自己如何应对陷入危险处境后的应对方式,包括心理和身体上的反应。

当今时代,过量的作业或培训侵占了孩子玩耍的时间,孩子本该玩耍的时候又沉迷手机,户外活动大大减少,这些都是导致孩子出现问题的根源。疫情期间,我们不得已限制出行,更加剧了这种情况的恶化。这也是疫情过后,青少年自杀率大幅上升的原因之一。

所以,作为家长,应该更多地为孩子创设户外活动的机会,尤其是和小伙伴一起玩耍的机会,让孩子在更为健康的氛围中成长,才能形成孩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