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与“证”相关问题的文化分析2

活生生的人的生命及其生存关系,有许多内容是不确定的。体质性格不确定,文化教育不确定,自然寒热燥湿的早晚微盛不确定,人生观念、生活状况和情感经历不确定,……。面对充满不确定的活生生的人,面对受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影响的病,文化应该怎样认识,又该用什么样的临床模式去医治,才能够合符自然状态下、动态变化的生命客观、疾病客观呢?用实验标准去规范,还是实事求是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是中医现代化者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证”的客观基础是活生生的人,服从天人相应的病机逻辑。“辨症求机”(辨症,是动宾词组,辨是动词,症是宾语,是辨的对象,若改症为证,就混淆了辨的对象和辨的结果)思维把外部环境、生活经历等与就诊病人相关的外在因素结合起来,司症状之病机,求虚实之真假,责有无之多少,形成证候病机结论。证候病机不是直观感知的内容,而是“辨症求机”思维对临床症状进行病机逻辑加工之后的结果,是中医学理论临床实在化的具体体现,不能将症状和“证”划等号。“辨症求机”思维,是大脑关于疾病本质的逻辑活动,是临床症状本质化的分析判断过程,其起点在直观性的临床症状群,其终点在逻辑思维的证候判断,与“病”的诊断形式大不相同。

“病”是实验室指标、特殊影像或病理结论等,而“证”是活生生的人的生命机制的异常,内涵了天文、地理和人事等多维联系的影响,无法直接从直观感知形成判断。天文、地理和人事影响因应协调性,五藏阴阳失和、气血津液失和等就通过临床症状反应出来,病机的分析、证候的判断都要服从临床的自然客观,从多维联系的临床症状群中,获得就诊病人的内在的生命真实。“辨症求机”依据的理论是中医理论,“辨症求机”的结论是证候病机,病机理论是从疾病现象的症状到疾病本质的证候必须的逻辑桥梁。

合逻辑的诊断结论,西医是“病”,中医是“证”。“病”的客观基础是形态学异常,理论规范也是形态学异常;“证”的客观基础是天人相应的生命客观,具体结论是因应协调性异常的病机性质。“病”的可靠性建立在实验仪器等医疗设备基础之上,“证”的可靠性以实事求是的生命真实为基础。离开实验仪器等医疗设备,“病”的诊断难以成立;离开就诊病人的自然客观和生命客观,“证”的判断就成了主观臆想。

二、主观认同的客观性

客观基础和客观性是不同的文化概念。客观基础是外在于文化理论的东西,适用于所有的文化形式,客观性是内化于文化的东西,只存在于学科理论之中。客观性是文化认同的,客观基础是自然自在的。同样的客观基础,和学科逻辑一致,文化就会认为是客观的,不一致就不客观。这个意义上的客观性,反映了一种文化的偏见,本质上是文化客观,不是自然客观,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客观。

文化都有一定的偏见,体现出独特的理论体系,有偏见不等于就狭隘,不等于就没有和自然客观基础相一致的客观性。客观性是文化视野决定的,不是外在于理论的客观基础决定的,与文化立场、逻辑方式等密切相关。不同的文化立场、方法和逻辑模式,有不同的客观性的认同。有利于人类健康长寿和可持续发展进步的文化状况,是不同客观性认同的文化形式并存。

生命文化的中医和实验文化的西医,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化形式。然而,多少年来,不少人用科学否定中医,伪科学、不科学的帽子满天飞;中医界则捍卫自己的科学地位,总认为自己是科学的。争论不休的根本原因,其实就是文化客观性的不同,人们缺乏宽容的文化心态,以科学为正果而排斥异己。人们所谓的科学,本质上是实验文化的统称,建立在感官真实的基础之上,是实体客观的文化反映。人类的未来,不能吊在科学文化这一棵树上,现今的环境污染、生态恶化、战争恐怖等事关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的背后,我们都能够轻易地发现科学的影子。

在中医学的立场,春夏秋冬的寒热感应是客观,昼夜更替的明暗感应是客观,喜怒哀乐的情志感应是客观,贫富贵贱的生活变化是客观,男女老幼的生命区别是客观。在西医的立场,实验室是客观,解剖结构是客观,基因是客观,细菌病毒是客观。中医的客观性在自然客观,凡是外在于理论的能够知觉的所有生命及其相关的事物都是客观;西医的客观性以直观性的实在为依据,直观性等于客观性,看得见、摸得着、拿得出才是客观,在同等文化条件下具有可重复性。

何谓直观性?指依赖感官直接感知,或借助显微镜等仪器间接感知的事物特性,俗话说的看得见、摸得着。直观性不等于生命自然的客观,形态组织、细胞体液等不是生命的全部,只是生命的物质表现形式,形态之内的、和外部环境相因相应的许多生命活动都无法直观。

感官只能感知现象,思维才能把握本质。在西方的文化历史中,就有人怀疑直观感知的真实性。巴门尼德认为“感官是骗人的,并把大量的可感觉的事物都斥之为单纯的幻觉”;罗素指出,“知觉有两种,一种是感性的,一种是悟性的。后一种知觉仅仅有赖于被感知的事物,而前一种知觉则同时还要依赖于我们的感官,所以很容易欺骗我们。”(《西方哲学史·上册》)可是,不少中医学者不思考自然生存关系的生命客观,奉行实验文化的逻辑方法,遵从感官感知的直观性的价值标准,痴迷于科技文化为手段的“证”本质研究,提出要重建、创新、变革中医理论。在科技文化为唯一真理的观念引导之下,有人希望实现中医科学属性的理性回归。[7]([7]尹常健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实现中医科学属性的理性回归.中国中医药报,2014年5月16日第三版)

(0)

相关推荐

  • 中医之用·黄开泰讲中医天命篇

    ​文化要用,才能产生人文价值.不同文化,运用文化的原则不同,方法不同,逻辑规范不同,更重要的是运用的实际对象不同,目的不同. 中医之用,以"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为基本原则,辨证论治 ...

  • 中医治证不治病

    中医治证不治病(黄开泰著) 第一章            证候立学的思考 一.证候的中医发生学意义目录 1.对症治疗的生命体验 2.病机理性的"证" 3.分道扬镳的西医 4.理论与 ...

  • “病”与“证”相关问题的文化分析5

    中医病历书写规范,要有西医的"病"和中医的"证",其"病"和"证"的关系,是人为地用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逻辑,表达同一就诊 ...

  • “病”与“证”相关问题的文化分析4

    人类文化是多样化的文化,自然客观是衡量文化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中外医学界,不少有识之士大声疾呼人文精神的回归,倡导用人文拯救医学.中医学的人文价值极高,理论构建到临床实践,无不充满了人文关怀,闪耀着人文 ...

  • “病”与“证”相关问题的文化分析3

    常识告诉我们,各种各样的生命活动,活生生的人的疾病,与自然有着密切联系,无不因应于日月之运行.地域之物产.人文之情感.不少学者意识到,"人的健康状况与疾病同人的精神活动.与人赖以生存的社会环 ...

  • “病”与“证”相关问题的文化分析1

    "病"与"证"相关问题的文化分析1 西医临床的治疗目标称之为"病"(西医的诊断结论,后同),中医临床的治疗目标称之为"证" ...

  • “病”与“证”的客观分析和文化关系

    西医的治疗目标称之为"病"(西医的诊断结论,后同),中医的治疗目标称之为"证"(证候病机简称,后同)."病""证"是不同 ...

  • 脑淀粉样血管病相关炎症两例分析

    脑淀粉样血管病相关炎症 (CAA-ri) 是血管壁对β-淀粉样蛋白 (Aβ) 炎症反应而导致的疾病, 临床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障碍伴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 如头痛.癫发作和脑卒中样发作等.大多数脑淀粉样血 ...

  • 淋巴瘤相关性贫血患者中医证型及用药规律分析

    目的:调查分析淋巴瘤相关性贫血患者的中医证候.证型特点及中药应用规律.方法:收集近6年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淋巴瘤相关性贫血且接受中药治疗的5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SPSS 17.0统计软 ...

  • 四逆汤主治病证谱分布及附子用量分析

    四逆汤主治病证谱分布及附子用量分析 尚云冰 娄政驰 曲  夷 山东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摘 要] 检 索 1979- - 2013 年四逆汤医案 209 例 ,分析认为 四逆汤的使用原则是 :以&q ...

  • 第三届国医大师医道传承——伍炳彩治疗湿病临证经验

    提要:伍炳彩对湿伤部位的鉴别较为重视,他认为湿伤部位不同,即使寒热虚实属性相同,选方用药也往往不同,故必须辨明. 伍炳彩认为在临床准确诊断湿病,除了要熟练掌握湿病致病的一般特点外,还要重点辨小便浑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