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光破千亿的6大秘籍
文\潘永堂
后千亿时代,房企继续奋斗,无非为了三个目标:活下去,活得好、活得久!
活下去,最核心是现金流不能断;
活得好,核心是利润厚实、饱满;
活得久,贵在做大做强,更贵在与时俱进,贵在转型成功。
今天,大房企也不安全,连巨头万科也喊活下去,而诸如其他行业巨头,如宝洁、IBM、柯达,何曾不是龙头,风光无限,但如今也走向没落;所以看房企,哪怕当下规模领先,但也未必未来活得好。比如彼时2004年中国首批百强房企中,如今留在2017年百强名单中的,只剩19家!
也就是说14年时间,81%的百强都被挤出名单。
所以,评价一家房企是否真优秀? 1年之高低,并不算什么!
2018年利润暴涨没什么,规模高增长也莫骄傲,中型房企切莫“小富即安”,对比同行,你还在规模冲700亿,1000亿,可恒大净利润就已770亿;当然反过来,一家房企利润率偏低,或负债偏高,也不能一味否定和批判,只要他是冲刺或是转型的一时代价,只要他能确保现金流的安全,他去用时间去换空间,也是值得认同的。
所以,看一家房企,不以1年成败论英雄,看一家房企生命力,往往要看他3年、5年的长周期表现。
蓝光发展,若以优秀者视角来审视这家房企,仅凭他2018年千亿成绩单,未必就值得骄傲。蓝光2018年如何——千亿新兵,30个千亿兄弟排行27,2018年1041亿;净利率8.1%不算高,行业中等水平;净负债率69%,很稳健,换个角度,对比同规模区间的其他房企,蓝光甚至负债方面是保守的。
因此,我们到底该如何看蓝光?
秘籍1:财务三角形,让蓝光安全致远
过去几年,50强、30强都在冲千亿,一大批冒险者都在放大杠杆猛烈拼杀,但在2018年资金收紧、调控加剧后,许多激进房企开始饱受高杠杆之痛、地王之痛。
2018年,蓝光破了千亿,但回首3年成长之道,蓝光千亿路径与众不同。
过去3、4年,蓝光在全国化扩张和冲千亿过程中,始终坚持了“扣预”(扣除预收款)资产负债率不超过70%的杠杆红线原则,在这样一种可能被激进房企认为保守的情况下,蓝光的规模与利润近3年却一点“不保守”!
首先看规模。蓝光2015年仅183亿,2016年破300亿(301亿),2017年近乎翻倍到582亿,2018年更是破千亿(1040亿)。仅4年业绩翻近6倍(1040\183=5.7倍),折合连续3年复合增长率达55%,这个增长速度堪称行业一流水平。
其二,看利润,2018年归母净利润22.2亿,增长63%,而且2016年归母净利润是8.96亿,2017年13.65亿,增长趋势是鲜明的。同时从2018年毛利率25.6%,净利率8.01%来看,这也许,只能算行业正常水平,但相对2017年毛利率5.09%,2018年增长了3.01个百分点。
值得深挖的是,为何蓝光2018年归母净利润实现63%高增长?老潘分析原因大概有四点
其一是经营规模扩大带来的结转收入增加;
其二是2016年行业回暖期利好,带来18年的结算;
其三是随着蓝光越来越多全国化扩张的区域(城市)进入深耕期,整个销售管理费率比2017年3.8%下降到3.3%,省钱就是赚钱;
其四,蓝光产品改善升级带来产品溢价和高利润。
未来利润如何呢?
业绩公告显示,2019年蓝光的归母净利润33亿元,相对2018年22.2亿,增速是50%。其次,2019年是蓝光战略4.0发布推进年,战略4.0与战略3.0一个重要区别是战略3.0强调蓝光规模和利润并重视,强调有质量的发展,而4.0有一字之差,即追求高质量发展,即通过各大专业能力提质提效,实现更高质量、高利润的成长。加上2018年突破千亿关口后,蓝光从经营策略上会更加侧重利润增长,基于此,蓝光表示,未来蓝光利润率增长到10%,甚至12%就是大概率事件。
反过来,蓝光快速破千亿途中的净利润率的一般表现,或许是一种代价——自2015年蓝光全国化扩张开始进入若干城市群后,考虑到初次进入,部分区域存在“试错成本”,加上深耕效应短期无法显现,因此,2017年、2018年净利率不高,或许也是全国化扩张、规模大扩张以及严守杠杆纪律的一种代价。
其三,从负债杠杆来看,截至2018年12月31日,公司在手现金约252亿,现金/短期债务比为1.74,安全性不错,更值得提醒的是,蓝光扣除预收账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为69.98%,而且破千亿途中,这一指标,严格被控制在70%红线之内。
显然,在规模、利润、负债的财务三角形中
负债70%的管控天花板,严格不能超过,而在千亿分界点,千亿之前,蓝光战略更侧重于“规模”的优先扩张,而在千亿之后,蓝光则可能更侧重利润、侧重如何高质量的再增长!
秘籍2:推行“广义杠杆”:经营杠杆比资本杠杆重要
你可能会问,蓝光财务三角形纪律太严了,为何不放大资本杠杆?
对此,蓝光有自己的独特秘籍——蓝光资本杠杆虽然强调安全,但它在更大维度却用了更广义的杠杆打法,比如经营杠杆、并购杠杆等去助力企业高速生长。
相对各类杠杆的创新,蓝光更在乎的是“杠杆思维”!
一方面,蓝光非常强调杠杆思维,在蓝光内部有个说法,不懂杠杆的商人,是不合格的商人!而在另一方面,蓝光在资本杠杆,尤其是扣预后资产负债率(扣除预售账款)始终严守70%红线,看似保守,实质是有背后的考量。
蓝光认为,合理负债率在跨周期、全周期来看是最合适的。比如在行情好的时候,稳健的负债纪律不会让房企业绩火箭式上升,相对激进者可能会慢一些,但这是成长多一点、少一点的问题;但是一旦行情变差、市场下行比较急,尤其资金又收紧、回款慢时,往往激进的负债就会让企业面临风险,是生与死的问题。
以2018年下半年为例,当资金收紧和房地产调控加剧时,部分房企董事长的股票都质押贷款了,但蓝光却在资金面比较从容,不少金融机构还主动送来的融资橄榄枝,且获取资金成本和代价也远远优于激进的同行……所以综合跨周期来看,在高负债引发的“快慢问题”和“生死问题”上,蓝光选择了合理的70%负债红线纪律。
其二,单纯谈资本杠杆,在蓝光会被认为狭义了。因为蓝光更推崇“广义杠杆论”,即它是经营杠杆全面放大的思维方式,即一种资源放大、能力放大、时间价值放大、模式价值放大的新思维!在当下的蓝光,他们总结出六类典型的广义杠杆打法:经营杠杆、人才杠杆、并购杠杆、文旅产业杠杆、时间杠杆和资本杠杆!
比如以人才杠杆为例,蓝光认为人才本身是一种资源,如何最大化发挥人才资源的价值,比如人均产值最大化,比如精英人才更有杠杆效应。
再比如以经营杠杆为例,相对而言,在城市布局和产品系选择上也要用好杠杆思维,比如蓝光走出去聚焦3大都市圈和N个省会城市的谋略,蓝光近几年的布局都是热门城市,比如四川区域(成都)、北京区域(北京、青岛、天津)、华中区域(武汉、郑州、长沙)、重庆区域(重庆)、环沪区域(苏州、无锡、南通)、华南区域(广州、惠州、佛山)等。在蓝光看来,这些都属于“高价值”、“高杠杆”区域。比如叫城市中高端改善产品,比如做城市深耕带来的经营杠杆效应……整体而言,让更少的城市,更少的产品,更收敛深耕的布局,往往能发挥更大的经营杠杆。
再比如文旅产业,蓝光形成了“乐园+地产+X”的产业模式,这种独特性、标准化且可以快速全面复制又能落地生根的做法,本质也会在短时间形成规模效应、杠杆效应。
杠杆是一种效率意识,其实更是一种效益意识,企业不应该仅仅聚焦在资本杠杆!
秘籍3:千亿拿地术:如何“多、快、准”?
蓝光要高速发展,土储、拿地,自然需要大力度、大体量突破,但另一方面,拿地是重中之重,如何保证拿对地,拿好地?
对此,蓝光冲千亿拿地,做到了“多、快、准”!
值得关注的是,最近2、3年,核心城市土地公开市场价格暴涨,加上销售限价利润微薄,蓝光意识到单纯招拍挂拿地模式,对全国化扩张会造成巨大瓶颈,基于此,蓝光当机立断,迅速打破传统招拍挂单一拿地模式,积极拓展收并购、合作开发、产业拿地、代工代建等多元化土地资源获取模式,特别是收并购,蓝光把这个方法几乎用到了极致!
以2017年为例,2017年蓝光有大约85%以上项目是通过 “收并购”获得。同样在2018年蓝光通过收并购获得土地资源也超过了50%。
当然,都知道收并购“机会与风险”并存,蓝光如何拿对地?
对此,蓝光有自己的“拿地纪律”。
其一,坚持以住宅为主,体量太大的商业综合体暂不考虑;
其二、尽量在蓝光已进入的区域城市进行进一步的“收并购”,这样有利于深耕战略;
其三、注重具备快速开发和高周转条件的项目;
其四、强调利润的预估,即10%以上净利润是拿地基本要求。
今天复盘过去3年蓝光提前转变拿地方式,多方式、多渠道、多模式拿地,可谓效果显著,过去3年,蓝光“弯道”获取了很多高价值城市土地资源,同时节约了相当大的土地成本,而且,截止2018年末,蓝光已累计进入城市数量60个,基本完成蓝光全国化布局版图。
而在2018年,蓝光拿地投资进一步发力,新增土地储备85块,建筑面积达149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55.3%;新增货值约1800亿元,同比增长157.1%。与此同时,2018年新增土储平均楼面价降至约3100元/平方米,货地比优势鲜明,为后期利润提升在源头上提供了支撑。
秘籍4:新打法:收并购到代工代建的联动
2018年,蓝光代建货值290亿,这个体量不低,也为蓝光2018年破千亿立下了汗马功劳!
事实上,代工代建,只是少数人的游戏!
它是高门槛的,它考验的是企业项目管理的系统能力,但同时做好了,又是一条高利润、高周转之路。也就在最近3、5年,类似绿城、滨江、朗诗、蓝光灯有产品力的房企在推进。2017年绿城代建规模达430亿,截止2018年3月30日,绿城旗下代建达206个,彼时,绿城代建,也成为绿城跻身千亿俱乐部的重要助力。
对蓝光而言,为何要做代建了?
原因大致来自三方面:一则蓝光过去多年打磨产品力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与之伴生的成本控制、进度管理、品牌溢价等优于同行;二则代工代建收取管理服务费,相对轻资产,且以服务收入的模式合作之后就有现金流,资金回笼相对传统地产开发动辄2、3年才能结转更快;三则因为大量的全国各大城市收并购,蓝光接触了很多“甲方”,有了众多独特的、丰富的信息渠道。
这里,蓝光的并购有代建,产生了联动效应,即如果说收并购是第一步棋,那么紧接着第二步棋就是代工代建,怎么说?
即蓝光收并购模式为主的全国拿地方式,快速、精准与各种土地方拥有了很好的接触,这是一种先发优势。第一,如果符合蓝光拿地标准,就收并购;第二,如果不能收购,就可以代工代建,代工代建基本能收取5%个点的服务费。当然,依旧项目所承担的责任多少、难易程度不同,费率也有上下波动。
反过来说,土地甲方,为何愿意和蓝光合作做代建?核心是因为土地甲方,往往在产品定位、成本优化、企业品牌、运营效率上等整体比较上不如蓝光,往往土地甲方请专业的蓝光做代工代建,比自己单独做,反而赚得更多,运营更快,而且还省心。
以2018年为例,蓝光大量把握了收并购过程中的代工代建机会,直接合作销售货值高达290亿,这种不用太多投入,又能快速回款,真正实现资金的高周转,对蓝光破千亿、现金流以及利润贡献发挥了显著作用。
秘籍5:打好时间差,斩获城市轮动红利
事实上,中国房地产在这些年存在两个周期论
其一是宏观调控带来的行业周期论;
其二是城市发展不平衡、人口流动带来的城市周期论。
这两个周期交织在一起,也给房企拿地带来了许多战略机会点。
早在2012年,蓝光作为楼市“成都王”,蓝光创始人杨铿就正式提出要跳出区域开发商的角色,向全国发展。而在蓝光全国化扩张中,蓝光布局打好了“时间差”,把握了“区域周期、城市周期”的红利,而在整体全国化布局中,体现了一种跳出成都,立足全国的“谋全局、谋周期”纵深谋略。
不谋一世,不足谋一时
不谋全局,不足谋一城
事实上,蓝光也早就瞄准城市群的发展机遇,并且提出1+3+N的城市战略:
彼时,2013年、2014年还是房地产市场低迷期,在2015年开始,蓝光勇敢出击,在华东地区,华中区域开辟了新的“主力战场”,同时,伴随“雍锦系”高端改善型产品系一炮打响(比如合肥地王项目“雍锦半岛”)更支撑了新拓、深耕的信心,随后几年继续加仓后,蓝光逐步形成了“1+3+N”全国化布局的格局——即1是以成都为核心大本营,进行周边城市深耕;3是重点发展京津冀城市群、杭州湾为代表的华东地区,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带;而N则是指作为战略支点的绝大部分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
自此,蓝光摆脱了单独区域化房企的局限,开始坐享全国化布局的优势和周期时间差的区域红利。
就在2015到2018的3年间,华东、华中地区的“区域楼市红利”井喷爆发,蓝光率先布局享受了巨大的行情红利,一方面弥补了后来成都区域调控增长放缓的无奈,一方面又在新的主力战场快速发展、扩大和深耕,最终新粮仓迅速成长,直接成为蓝光集团后来破500亿,1000亿的重要新粮仓。
以过去的2年为例:
2017年,蓝光全国化布局之后,享受到了全国化布局的规模红利,成都、滇渝、华东、北京等区域销售金额同比增速均超过100%,实现区域同向普涨的高速增长,打开了规模高速增长的开关。
而到2018年后,蓝光又享受到全国化布局“东边不亮西边亮”的好处,在2018年,蓝光华南区域和华东区域销售金额增长高达1568.75%和93.16%,意味着蓝光“东进南下”扩张战略成果显著。
反过来,成都区域、滇渝区域和华中区域销售贡献占比均略有下滑,成都区域同比增长仅仅20.91%,而滇渝区域仅仅16.72%。但全局来看,蓝光取得整体的胜利,吃到了华东、华南市场的区域红利。
在具体城市进入窗口期上,蓝光强调用“收割城市化进程的红利” 来形容蓝光的拿地策略———即最大化的精准把控时机。
为何能“收割”到每一轮城市化进程的红利,靠的就是对城市价值的预判,对进入城市节点的把控。割早割晚,都是损失。正因为对进入城市节点进行了科学预判,蓝光在2014年到2015年曾以令市场惊讶的拿地价格“率先”杀入合肥、苏州以及南昌,但无一例外的是,这三块地刚进入开发周期时,同区域就拍出更高的 “地王”地块,蓝光赚了。
又比如2015年,成都房地产市场出现降价、去库存难等现象,反观蓝光所布局的诸多省外城市,如合肥、 无锡、 武 汉、 苏州、 北京、青岛等则呈现日趋热门的态势。蓝光的提前布局,即弥补了成都大本营的调整,又“意外”大本营之外新主力战场的巨大红利。
秘籍6:做对产品,爆款产品线助力破千亿
会投资,会营销,会布局,但如果没有好产品,没有产品力的“扩张”,蓝光的全国化扩张也很难稳健持久。
对蓝光而言,冲千亿固然重要,但产品力更加重要。在蓝光内部,有自己强烈的产品观:
其一,没有好的产品是没有出路的;
其二、产品竞争力,决定市场竞争力;
其三、有了好产品,会有朋友,会有认同, 会有更多支持者、合作者。
蓝光希望,在全国化扩张过程中,蓝光的产品就是要打穿市场,蓝光就是要好产品开辟和成就一个又一个市场。蓝光强调,当下房地产市场有太多的刚需品、快消品,未来产品结构将会发生巨大变革,即没有品质的产品不可能引领和击穿市场。
在破千亿3年冲刺中,蓝光的产品核心坚持了三点。
第一,做对的产品,从刚需为主向改善为主的结构转型,并在改善产品线中打造一条“招牌”产品线。
第二,配合城市深耕和全方式拿地,吸收“田忌赛马”的智慧,打造全方位的全产品线的能力;
第三,产品进步和迭代,蓝光必须一天不停顿。即产品的持续性的进化力非常重要。
的确,做对的产品,做时代的产品,比单纯做品质好的产品重要100倍。
蓝光如此做对产品呢?
早期市场布局中, 蓝光按 “中国家庭收入结构图” 将 市场分为两大部分, 预计 “刚需” 占比80%,“改善”占比20%,并凭借刚需产品打造, 蓝光在成都等收获较高知名度与市场份额。但后来楼市格局变化,供大于求,产能过剩,蓝光看到了刚需市场的疲态,同时又看到改善为主的时代来临。
尤其是一个重要研究数据,当一个国家城镇化率超过50%节点后,客户结构即开始转向为改善属性,表现在住房自有率高、以小换大的换房需求强等方面,这个结果,彼时2015年,蓝光觉察到,向改善市场转型的时机到了。
基于此,2015年3月,蓝光正式对外宣布产品战略从 “刚需为主” 转型为 “改善 型刚需、 改善型需求和高端需求”。 并在同年, 蓝光提出了 “一城一标杆”的产品策略,打造一条爆款产品系,即蓝光“雍锦系”。
彼时成都雍锦阁销售额占整个区域板块23%份额,对区域定价具有决定权;同样,合肥雍锦半岛 创下年销售额35亿元佳绩,成为安徽省单项目销售冠军……自此,蓝光以改善为主,且以雍锦系为爆款的改善产品线,火遍中国。这也反向支撑了蓝光全国化战略的快速落地。
其二,单独有一款爆款产品系,其实很难做区域深耕、城市深耕。比如核心城市拿地决定了你必须做高端产品线,比如在市场竞争中, 手握最好的牌并不一定能打 赢, 而牌面最全的人反而胜算更大, 可以运用更多对战策略, 占领更大市场份额,这就好比田忌赛马的智慧,例如,在一个高端改善型需求市场已经相当充分的城市, 蓝光 “以高打高” 反而容易碰壁, 而如果拿出具有更强竞争 力、 更精准适配客户需求的产品, 以差异化和精细化的曲线进 入方式, 反而更能赢得市场和客户。而这就是蓝光全产品系的逻辑。
其三,在进入全面改善时代后,房地产的核心价值点正在发生迁移———即从居住的物质层面转向生活方式、人文关怀和人居服务的精神层面,比如除了房子,基于物业、 教育、 健康、 智慧服务等服务内容被今天的客户说关注和在乎,也因此,蓝光的产品力,服务力必须持续进化,甚至拓展更多的教育、医疗、服务等多个领域。蓝光强调,从某种意义上说, 在未来的行业竞争中,谁拥有更多的业主,谁拥有或能支撑更多的综合服务,谁便手握更多的筹码生存和发展。
事实上,单就蓝光的服务而言,蓝光在2018年盖洛普客户满意度调查中,实现销售服务满意度92分,达到行业标杆;而物业服务满意度89分,也达到地产行业优秀水平。
千亿之后,蓝光也将面临新的挑战,特别是伴随未来不确定性的乌卡时代,蓝光除了战略4.0追求高质量发展之外,还提出一个超级奋斗者概念,蓝光相信,在未来乌卡时代,有好战略还不行,还要成为超级奋斗者,才能在变化中活得好,活得久!
何为超级奋斗者?第一,要有超级的梦想和追求; 第二,要有超级的战略思维和路径; 第三,要有超级的投入和超级的付出; 第四,要有超级的人才和超级的回报。其实,这也是一种杠杆思维。
未来蓝光,作为超级奋斗者,“千亿后时代”的篇章,又将翻开崭新的一页!
【温馨提示】对蓝光模式有不同观点,欢迎加老潘微信dczcnc交流,请注明城市公司姓名,非诚勿扰!
END
专注地产50强之变
地产总裁内参
努力为地产总裁提供“有嚼头”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