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人们在这天要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舞狮子、耍龙灯、走百病......以祈盼新的一年顺遂安康。今年元宵佳节,没有川流不息的热闹和欢腾,却有万家灯火的团圆和相守。还有一群防疫工作人员,默默坚守岗位,护全国人民安康。阿尔贝·加缪自《鼠疫》里写:“即使世界荒芜到被鼠疫笼罩,只要有一丝温情尚在,绝望就不至于吞噬人心。”从前,人们把每个满月的日子,都称为“望月”,元宵节作为新年的第一个满月,所以被称作“初望”,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怀着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人们在这一天要吃一种与圆月相似的食物——元宵。元宵小小的,圆圆的,麻溜溜挤在一起,好像一家人,平平安安地聚在一起。
灯火初上,屋子里萦绕浓浓烟火气,元宵在热锅里翻腾,起锅盛入碗里,就像是一轮明月挂在如水的夜色里。
有家的地方,才有团圆。有家的地方,才有爱和美好。元宵节,最温暖幸福的事,莫过于同家人聚在一起,吃碗热气腾腾的元宵。
以前,我们总以为这样团聚的日子还有很多,还很漫长。时光渐渐往前,漂泊在外,回家的路越走越长,能陪伴父母的时间越来越少。这时才发觉,最向往的团圆,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古时候,在正月十五这天,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街市巷弄灯火璀璨,人们怀着欢喜的心情结伴而游。
小孩儿捧着自制的萝卜灯、面灯、纸灯,各种各样,五彩斑斓。小伙伴约好满大街跑,看花灯。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
人们把谜语写在花灯上,称为“灯谜”。走在廊亭转角处,抬头便能望见悬挂在纸条上记着灯谜的纸,晚风中飘飘荡荡,甚是好看。
灯谜的内容多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上自天文、下至地理,经史辞赋、包罗万象。”,且诙谐幽默、寓意深远、耐人寻味。
更有耍龙灯、舞狮子、踩高跷等叫人眼花缭乱的活动,目光所及之处皆是灯辉交映。爆竹声、喧闹声、欢笑声在耳边此起彼伏。人们溢于言表的欢喜与朦胧的灯火交相辉映,把黑夜照得通亮。其乐融融的氛围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拉越近。相熟的人抑或是陌生人,同在一片月色下享受欢聚时光。
灯火象征着希望,象征人们对人间太平的美好祝愿。今年因为疫情,我们看不见烟花点点星如雨的场景,别忘了在家里为自己点一盏灯,也在心里,点燃新的希望。
元宵节也被称作“中国情人节”,是一个极浪漫的日子。于是才会有诗人笔下“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问帘底纤纤,甚时重见,不解相思,月华今夜满”;“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样朦胧而深情的诗句。
这一夜,少男少女们心中萌生的浪漫和婉约,借由一片羞怯的月光,静悄悄溢出来,洒在长安月下人声鼎沸的大地上。
电视剧《大明宫词》中的太平公主,便是在14岁的年华,在这样一个元宵夜晚,第一次遇见薛邵。
“昆仑奴仅仅是一张面具,面具后面的人脸通常是不同的......”夜幕初临的长安城,花灯盏盏,人潮涌动。她眼里却只有月光倾泻,桃花飞转。面具下的这张脸孔,投影进了她的眼里,从此也投进了她的心波。
这样的元宵夜太浪漫,不禁惹人联想,薄雾掩映下的月光也变得格外温柔,将情人们眼里染上一层罗曼蒂克的色彩。于是目光所及之处,所有人、事、物都较往日更添一分缱绻、温柔、纤尘不染。
周用在《走百病行》中写:“姨姨姥姥领小姑,撺掇梳妆走百病”。寥寥几笔把“走百病”的场景生动活泼表现出来。
古时候的元宵之夜,妇女们三五成群,结伴出游,她们一边赏灯散步,一边遛弯“走”除百病。墙角、桥头、郊外都能看见她们的身影,直到夜半才归家。
“走墙”、“摸钉”、“过桥”等程序的背后,寄托着妇女们的心愿,她们期待来年身体安康,百病皆无,也渴望青春常在,永不衰老。可贵的是,这一个个愿望里,饱含人们对自然的深沉敬畏和对生活的虔诚祈盼。
疫情当前,我们不能像往常一样结伴出行,街市注定无法有“花市灯如昼”的气氛。但能够平安在家,吃一碗暖暖的汤圆,已经很不易。
虽然疫情仍未散去,但节日的庆典还会延续下去。2021年第一个月圆之夜,无论此刻你是“家人闲坐,灯火可亲”,还是“独在异乡为异客”,都要心怀着一份憧憬和希冀,相信病疫会散去,美好终来临。
-特别鸣谢摄影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