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都没得抄了,自主品牌该如何引领创新?

行业里有句玩笑话。“一台卡罗拉和一台RAV4养活了半数中国车企”。
在中国汽车工业的蛮荒期,诸多自主车企并没有技术积累。汽车到底该怎么造?最开始只有靠模仿,靠复制,慢慢搭建起自己的产品数据库,再跨过技术壁垒,这样既省时间,又省成本。
所以,最开始的时候,合资车企是师傅,而自主品牌是徒弟。

跟随、模仿,在汽车市场快速增长的年代,看不出弊端,基本推出新车就有可观的销量。但如今,汽车市场越来越分化,寻找增量变得越来越困难,如果受惯性思维所限,仍然停留于跟随阶段,很难造出真正的好车。

当电动化、智能化变革的风暴席卷而至,就连合资车企也自顾不暇,在很多方面的技术储备甚至不如自主品牌。

“抄都没得抄了”,更需要中国自主品牌站出来,做自己的引路人,师傅和徒弟的角色是时候要互换了。

在与诸多行业内朋友沟通的时候,前几年流露出的是焦虑,但如今更坚定的是信心,以及积极投身于行业大变革之中的主动思考。

新的十年,更好的十年才刚刚开始,新技术翻涌,颠覆旧的藩篱。每一个敢于正向开发,敢于打破传统,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都非常值得鼓励。

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车企谋略产品定义时,具体应该做些什么?我们总结为两个字,“敢”与“准”。

“敢”判断,敢走不一样的路,不设限,敢担责。

“准”是说,对未来几年的消费需求判断要足够准确。

数字化是金矿,挖一挖总有新发现

“用户需要什么车,那就造什么车”,这是共识,也不是一天两天刚刚提出来的理论。

以前也用常规办法判断用户需求,比如做问卷调研,但主观引导比较明显,而且数据量非常有限,所以得出的结论主观噪音比较大,并不一定准确。

我们都知道,任何一款车,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这就需要进行取舍,首先需要明确究竟该满足哪些用户的需求。

而且,如果我们直接问消费者,究竟需要哪些配置,那一定是“产品配置越多越好”,但这不一定是用户的实际需求,在实际价格与成本面前,又可能是另一种答案。

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这两年一直在提的数字化、网联化提供了新的获取信息的可能性。

首先是车企与用户的沟通变得更加直接。以前中间隔了经销商,很多信息无法数字化,更无法做到网联化,车企并不知道自己真实的用户是如何使用产品的,实际有哪些需求。

但如果用户用车的数据可以直接传递给车企,那么,这就是一座“数据金矿”。只要善于挖掘,就可以分析出真实的用户画像是什么,用户需求的痒点、痛点是什么,然后再进行针对性的产品优化。

然后是服务模式的有效创新。可以这么理解,未来的汽车,车企将会充当一个平台的角色,相关产品有基本的硬件,有基本的造型、空间,但在软件层面却可以有非常个性化的设计。

就像现在的智能手机,外壳、造型、芯片、摄像头等硬件的差距并不大,主要区别于软件层面的功能体验。

与之类似,汽车在提供平台的基础上,再引入第三方服务商,寻求服务模式上的创新,用户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定向选择服务,包括可以采取包月付费的模式细则。

这样的话,汽车这个贯穿了100多年的机械集合体,将会在功能体验上变得非常柔性化。无论用户需求如何改变,产品都有可能满足相应的需求。

场景思维向前,配置堆砌向后

场景思维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一再提醒我们不能陷入惰性怪圈,认为汽车升级就是做配置叠加。在很多时候,“堆砌”的做法反而容易画蛇添足,以为用户需要,但实际体验很差,再多的配置也会被弃之不用。

比如,自动启停功能,实际体验非常鸡肋,很多人习惯上车后将其关掉。再比如,很多车型搭载的驾驶辅助功能,陈述一堆英文缩写,但消费者听不懂,而其启动步骤繁复,学习成本过高,最终仍会沦为闲置配置。

为什么特斯拉的辅助驾驶的用户使用率很高?除了因为它硬件和算法出色,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直观易上手。向下拨两下拨杆就能开启,中控屏可以清楚地看到环境感知示意,如果不小心多拨了几下拨杆,还能“意外”触发彩虹模式的彩蛋。

这种确定性+小确幸的体验,很容易博得用户好感。

另一方面,当汽车供应链越来越成熟的时候,硬件部分逐渐趋同,尤其在电动化之后,性能变得非常廉价。

以前买车,用户可能会看中搭载了怎样的发动机,百公里加速如何,安全配置怎么样。但现在,很多都是标配了,硬件性能差距不大,那么,消费者转而更看重软件体验,硬件组合也要与功能体验相契合。

就像智能手机,通话功能已经变成了底层功能,那么,汽车的移动功能,也将会成为底层功能。智能手机注重功能体验,汽车也会朝着这个方向转变,只是,越过配置堆砌,更需要有场景思维能力。

我们举几个例子与大家共同探讨。很多智能手机都有语音助手,小米手机的语音形象是“小爱同学”。

平时设定起床闹钟,或者希望它提醒你做什么事,只要唤醒并口头交代一下即可,不用专门点开闹铃或记事本界面,甚至有时候算个乘除法,也可以唤醒小爱帮忙,非常方便。

在车里也一样,如果用户习惯了语音控制,比如调整空调温度,在识别准确且不繁琐的情况下,体验会更好。

第二个例子,新款特斯拉Model S选择了方形方向盘,而且在方向盘上没有换挡杆。

事实上,特斯拉创造的场景是,自动驾驶足够智能,可以自动判断前进还是倒挡,而且,人工很少介入,几乎不怎么转动方向盘了,所以打破常规,选择方向方向盘。

如果最终量产当真如此,而且体验还不错的话,又是一次场景定义产品的思维胜利。目前看,特斯拉还有折中方案,可以选择圆形方向盘,在充电区下方也会有触摸键可以换挡。

第三个例子是五菱宏光MINIEV,这是一款很萌、很便宜,但论各方面性能,却很难称得上优秀的电动车。但它之所以畅销,还是因为适应了场景需求。

一般情况下,长续航电动车在高价格段竞争,宏光MINIEV反其道而行,选择了短续航电动车,而且不需要国家补贴。车身小,有4座,平常主要供2人使用。

这个用车场景非常具体。毕竟,很多人的日常出行半径并不大,也就20-30公里,而且常常一个人或两个人出行,便宜还有点潮流的宏光MINIEV恰好满足了这样的场景需求。

况且,随着电动化越来越普及,充电设施也多了起来,给车辆充电并没有以前那么难了。这个时候,宏光MINIEV的推出时机非常好,提前一两年也未必有如今的向好趋势。

写在最后

当对标式产品开发思路不灵光的时候,很多时候,车企必须做引领,第一个趟进河里,摸着石头过河。如果总结方法论,我们认为需要“两条腿走路”。

1. 数字化、网联化,车企可以与用户直接沟通,也知道用户真正需要什么。2. 场景思维让车企在产品定义上能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有的放矢,摒弃配置堆砌。

引领确实比跟随更难,因为前面是黑暗的,没有其他人走过,自己是第一个,有可能成功,也可能犯错。但如果畏惧犯错,那么永远迈不出走向未知领域的那一步,不会失败,但更难成功。


版权声明:本文为《童济仁汽车评论》独家稿件。欢迎任何形式的转载,但须注明出处为《童济仁汽车评论》和撰写作者。如有任何侵权行为,侵权者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