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乱华的罪魁祸首是司马懿还是曹操?司马懿表示:这锅他不背

五胡乱华的罪魁祸首是司马懿还是曹操?司马懿表示:这锅他不背

原创呓语君2021-05-26 10:17:27

西晋末年,西晋王朝在经历了“八王之乱”后百姓苦不堪言,上层统治阶级愈发的贪婪腐败,官员普遍出现生活糜烂,这给予了北方的游牧民族可乘之机。面对游牧民族的进攻,腐败且虚弱的西晋王朝,毫无抵抗之力,这使得北方出现了五胡十六国的局面,北方的汉族数量急遽减少,出现了汉族史上最大的一次灾难。

对于这场灾难,谁才是罪魁祸首,谁才是导致这场灾难的最大责任人,历史上的说法是不一而同。有人说是司马懿,有人说是司马炎,因为他采取了“分封诸王”的方式,引发了中央集权的衰弱,诸侯并起,以至于陷入到了严重的内耗,给予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机会。

也有人将这个罪责归功到贾后及外戚身上,毕竟他们是“八王之乱”的重要主导者,或者引爆点。然而在这众多的答案中,却出现了一个和西晋相隔了几代的名字,曹操。五胡乱华罪魁祸首不是其他人,是曹操。那么,这到底是为何呢?

能臣与奸雄

曹操,作为三国历史上,重要的参与者,影响主导了几十年的三国局势,是当之无愧的一代奸雄。当时的三国名士许劭对曹操的评价是:“君乃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耳!”而曹操对此的表现,是欢喜的,在他看来这是褒奖,并无过错之处。

近年来,有很多人因为一些原因,逐渐喜欢上了曹操,并不断的为曹操洗白翻案,认为曹操并不是什么奸雄,而是英雄,是政治家、军事家、诗人等。但是在曹操心中,他对自己“奸雄”的称谓,是默许和认可的,这好似真的没有什么好争论。

根据曹操一生的功绩,称呼他为大政治家、大军事家,这也不为过。但称呼为英雄,是欠妥的,这一切要源自于他的“道德品质”。无论是在西汉还是在东汉末年,当时的社会环境,讲究的是道德,看重的也是道德的。这也是在看三国人物计传的时候,经常会看到“某某...举孝廉为官”,“孝廉”所指,便是有才干和品德之人,这是汉朝取仕的重要途径。虽然曹操也是举孝廉出身,但反观曹操的一生,“孝廉”与他是名不符实的。根据他的所作所为,大野心家、大阴谋家、奸雄、不道德,更符合曹操的形象。

在历史上,对于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大致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偏向于奉献型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第二类是索取型的“前人砍树,后人遭殃”的砍树者。

曹操属于后者,做事急功近利,看到的是眼前的利益,而不顾未来的后果,虽然短期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却遗留下了严重的隐患。短期内实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实现了北方统一。但却用阴谋和功利,破坏掉了汉朝积攒几百年的社会根基。以功利心取代道德,这是曹操的做法,西晋作为曹操的继承者和徒弟,全盘继承和接受了曹操的理念,这为西晋王朝的短命埋下了种子。

不讲道德的曹操如何就成了西晋的埋葬者

曹操,本姓夏侯,字孟德,小名阿瞒,出生在沛国谯郡。名字单字一个“操”,为操守的意思;孟德所指是孟子倡导的品德,所以说,曹操的名字的含义非常好。其父曹嵩曾为宦官曹腾的养子,故才有了曹操的“曹”姓的由来。

汉代选拔官员,“举孝廉”是一个重要的选拔手段,但能够被举荐者,除了才干和品德之外,门第也是非常被看重,特别是东汉末年那个时代,阶级基本固化,门第也就显得更加重要。曹操通过其父亲的关系,成为了宦官阵线的一员。

虽然汉朝末年的宦官权利很大,但权利和门第还是有所差别的。况且宦官之后这个标签,也并不是非常光彩,所以曹操想要通过选拔,主要还是靠自己奋斗,通过习武参军的方式实现向上攀升。

因此,曹操对于这种不务实而务虚的人,看重品行、诗书,而不追求实干、效率的社会风气极为反感, 所以,在许劭评价他为“乱世之奸雄”时,才不以为忤,反以为然,甚至表现得洋洋得意。

本身反感迂腐和古板并无过错,可惜曹操却将这种反感无限的放大,以至于后来,出现了矫枉过正的现象。从对这种迂腐的反感,发展到了反对道德本身,由敌视人不配德,放大到了敌视德不配人,仇视道德。

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沉淀,东汉末年之所以会出现重视品德的社会形态,根源在于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

刘秀作为中国历代帝王之中唯一出身于太学生的皇帝,大力推动儒家文化的治国思想,对于手下官员的任命,注重品德和才干,如三公九卿之位,首选必为宿儒。重德行轻功利,对于社会发展,宁可徐徐图之,也断然不会启用功利家。同时,又崇尚节俭,受到了百姓的爱戴。东汉与西汉虽然同为刘姓后人,但王朝理念早已完全不同。

这是东汉政权之所以能够建立和稳固原因之一,在刘秀的推动下,重品德成为东汉时期重要的社会风气,没有了汉武帝时期的“天子一怒浮尸百里”,推行的德政。而这也正是东汉末年,贪官横行,朝政腐败的情况下,百姓心中,依然“心存汉室”的根本所在。朝廷依旧是好朝廷,坏的的中层的官员、是宦官、乱臣贼子。

董卓之乱,让东汉就进入到了分崩离析之地,中央政权彻底失去军事威慑力。董卓被杀后,王允成为了东汉王朝最后的救命稻草,但很可惜,在王允天马行空的一番神操作之后,非但没有挽救东汉王朝,反而让汉朝王室的根基,受到了致命的打击。自此,汉朝皇室彻底失去了话语权。

然而诡异的是,在中央政权陷入衰落之后,本应该陷入到诸侯争霸的时代,曹操开创“挟天子以令诸侯”时代,刘备扛起了“帝室之胄”的大旗。在最终的诸侯之中,他们成为了笑道最后的枭雄。这是因为他们的“王霸之气”吗,显然不是。

根本原因,在于汉朝王室虽然失去了话语权,但此时的百姓,对于“帝室”还很尊崇,社会的秩序仍然存在,讲道德依旧是社会的主要形态。

所以,无论是曹操还是刘备,在扛起汉室这杆大旗后,出现了大批的追随者,在天下百姓看来,刘备和曹操都是拯救汉室的人,只不过方式和方法不同。比如曹操阵营的荀彧,刘备阵营的关羽,都是汉室忠诚的追随者。在他们看来,各自主公的所作所为都是对的。

这与西晋末年的“五胡乱华”有着本质的区别,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东汉末年皇室在失去军事、朝堂的权利之后,社会依旧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反观西晋王朝,在中央政权依旧掌控一定军事实力的时候,社会几乎就已经进入到了一种无序的乱世。

诸侯割据,各自为政,内耗不断,民心丧尽,早已不复一个完成的王朝,利己的功利主义成为社会的主流,这是西晋混乱的根源所在。

而造成这种以品德为基础社会形态的崩塌,由重视品德到利己主义的开创者,正是曹操。曹操自己标榜和自豪的便是“奸雄”或者“枭雄”。

曹操的发家史,靠的是擅长阴谋诡计的谋臣和敢于拼命的武将,只要能够完成既定的军事目标,至于这个人是否具备对应的品德,曹操是不关心的。而且,用其一生的时间在推广,把整个社会推上了抛弃道德、只求功利的危险可怕的邪路。

比如,对杨修、孔融等正直的知识分子的迫害,对荀彧这个心存汉室的旧臣进行抛弃。所以,曹操周围形成了一个不讲道德、不讲政治理念,只争现实利益的军阀集团。

在政治上,曹操拥有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手段,如果曹操沉下心来治理国家,对于其他诸侯而言,“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将是很大的可能。但曹操不然,他扛起了汉室的大旗,做的是利己主义,采用的是阴谋论,实行纵横捭阖、联甲倒乙,消灭异己,扩充地盘。天下人说他“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并没有冤枉他。

虽然,曹操也为此做出了争辩,说:“设使国家无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但这是曹操的自吹自擂,天下没有曹操乱得一塌糊涂,有了曹操也并没有出现太平,哪一年没有战争?

随后,曹操又解释说,自己原本也想辞职,但是又担心交出权利后,特备是兵权之后,遭到他人陷害,国家再次出现动乱。最后,曹操决定为了汉室,为了国家不能做出妥协,绝不“慕虚名而处实祸”。

说来说去,曹操的权利不会交出去,无论如何议论,落得如何的名声,他都在所不惜。那么,这是真的为了汉室江山吗?如果,将兵权真正地交给了汉献帝,结果也许会改写,第一个臣服的就是刘备,本就无名无分的孙权,也会独木难支,国家短期内将会出现名义上的统一,剩下的就要看汉献帝到底有没有能力,维持中央的权威。

所以,曹操说为了汉室江山,为了国家社稷,这是站不住脚的。

在军事上,曹操为了取得胜利,也从未占到国家的角度出发,也从未认真地为国家培养一批卫国保民的子弟兵。而是更注重实 利,尽量地收编一些剽悍善战的现成队伍。不追求他们的纪律,也从不管他们是否是土匪,只要能够打胜仗,其他的都好说。

青州兵是黄巾军中的精锐,乌桓兵是东北游牧民族的骠悍骑兵,他们心中有大汉皇室吗?没有,但曹操就是靠着这些精兵悍将打下了江山。

言传身教的曹操

曹操正是靠着,这种政治阴谋与军事镇压的手段,不断地壮大,成为了一个庞然大物,主导了三国的大势,从短期效果来看,他是成功的,然而对未来而言,却是一场灾难。在军事和阴谋两者之间,曹操对于阴谋更为内行。所以,最终造就了一大批的野心家和阴谋家,影响到了他的子孙和大臣,这是取祸之道。

1)合谋代皇后

曹操的一生,到底有多少个女儿,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有据可查的有三个。公元213年,曹操将他的三个女儿都嫁给了汉献帝,封为贵人。不久之后,曹操想再拥有一个国丈的身份,于是就谋杀皇子二人以及当时的伏皇后,让曹节成为了皇后。在这个过程中。谋杀皇子二人及其母伏皇后的事情,曹节必然是参与了的。将女儿如礼物一般,说送人就送人,而且还与她们参与阴谋。这不就等于手把手的教导子女后代,如何使用权术,如何利己。

2)曹操的传承者曹丕

曹操的儿子有25个,其中被曹操影响最深的就是曹丕。多疑、残忍、不讲品德、讲权术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据《世说新语》载:“曹公之屠邺也,令疾召甄,左右曰:'五官中即将(指曹丕)已将去。’公曰:'今年破贼,正为奴(指甄氏)。”这个甄氏是袁绍此次袁熙的妻子,是一个非常出名,且多才多艺的女子,曹操为了得到这个美人,不惜攻城略地,甚至屠城。但在攻城之后,正准备召见甄氏的时候,被下属告知,曹丕已经提前过去了,并私下纳了甄氏为妻。上演了一出父子间争风吃醋的戏码,最后是先下手为强的曹丕胜出。

在《后汉书·孔融列传》也存在于此相近的记载:“曹操攻屠邺城,袁氏妇子,多见侵略,而操 子丕私纳袁熙妻甄氏。”大意也几乎相近。

从这两处记载中,看到的是屠城和奸杀掳掠。这就是曹操的精兵悍将,这就是曹操的军纪,这就是曹魏集团顶层人物的风采。曹操与曹丕可以为了一个女人而争风吃醋,那么,其他的将官呢?这种上梁不正的风气,只会让下属们模仿和学习。所以,此时曹操集团,已经没有伦理道德可言,与东汉推行的品德至上,已经南辕北辙。

曹丕作为曹操的后人,几乎是全盘继承了这种理念。如上述的甄氏,曹丕在刚得到甄氏的时候,对其是异常的宠爱,不久之后,又亲手虐杀了这个自己掠夺来的女子。哪里有什么道理和正义可言,对甄氏如此,对待自己的亲兄弟也是如此,冷血、阴谋诡计从未缺席。

曹丕是曹操的嫡出子,是次子,在其上有个长兄叫曹昂,另外还有两个亲弟弟,分别是曹彰和曹植。他们四兄弟之中,曹昂在跟随曹操征战的过程中战死沙场;曹彰是出了名的“黄须儿”,一员难得的虎将,在军中累有战功;曹植虽然也曾经跟随曹操征战,不擅长战场厮杀,却颇有才名。

所以,在曹操晚期,继承权就成为了他们兄弟间的矛盾点。但曹丕没有选择光明正大的竞争,而是选择了阴谋。曹丕先是在枣蒂中下毒,毒杀了曹彰。而对于曹植也是多次进行陷害。真正的历史,并不是如“七步成诗”那般,被曹植的文采所折服,放过了曹植。

而是靠他的母亲,拼死守护着曹植。明言警告曹丕:“汝既杀我任城(指任城王曹彰),不当复杀我东阿(指东阿侯曹植)!”最后,曹丕不愿将事情闹大,这才打消了取曹植性命的计划,而是将其长期监禁了起来,让曹植免于被谋杀的命运。

而更让人不耻的是,在曹操死后,曹丕立马就迫不及待地将曹操的姬妾据为己有,被母亲骂为“不如猪狗”。

这也再一次证明,东汉时期推崇的品德,已经在曹魏统治阶层荡然无存。权术、阴谋、互相残杀、利己主义等成为了主流,曹魏如此,西晋亦是如此。曹操父子残害汉室皇室,压迫汉献帝、杀皇子、杀皇后,司马氏对待曹操的后人,更是有样学样。因为,他们有着同一个老师,就是曹操。

3)自食恶果的曹魏

公元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让位,上演了一出禅让的闹剧,还扬言说:'舜、禹之事,吾知之矣。'但他哪里知道尧舜禹真正的含义,他所看到的是表象和结果,内在的包含品德、仁义、天下为公的理念,都不是他所考虑的范围,典型的利己主义已经跃然纸上。

公元265年,同样的戏码就上演在了他的子孙身上,两次闹剧几乎是如出一辙。有的是更阴险刻毒。主导上演这个闹剧的人,正是曹操一手培养出来的司马家。晋之篡魏,主导者是司马懿,可谓是曹操的嫡传弟子,执行者司马炎也是获得了祖父的真传。

不讲道德的曹操

阴谋、权术、利己主义的“阴谋治国”术,这直接导致了人心瓦解,国本动摇。更严重的是,朝臣及中层官员体系的崩溃,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在中国历史上,以德取仕,主张选贤举能,是盛世和稳定的基础,但是曹操他们却公开推行“坏人治国”的做法,这严重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则。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自孔孟之争就由来已久。好人亦不可能做得成好事,坏人肯定会做坏事。任何时候,一旦“恶”不受监控,被无限放大的时候,接下来的将是一场灾难。

曹操对此,却毫不在乎,他要的是结果,注重的是能力,而不是一定选择有道德(贤者)有能力(能者)的人。

如,在公元210年至217年,七年的时间,曹操就发布了三次求贤令,即“魏武三诏令”。公开表示:“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意思就是说,即便是存在不仁不孝或者德行存在亏损的人,只要有才干和能力,就都可以推荐。试想,用这些不仁不孝之人,国家会治理成什么样子,有赋税、有钱财,这就是功绩,百姓的死活,谁来管理。这样的王朝民心还会存在吗?十年如此,百年如此,西晋末年还有何民心可言?

再说,兵者,如果将这把国家利器,交给了一个品行有亏的人手里,想要打造一个保家卫国的子弟兵,是不可能实现的,能培养出来的要么是军阀,要么是私兵,更可能是穿着军服作恶的土匪。但是曹操,对此,选择放纵,却也有着他自己的底线,那便是掌控。

如,周不疑事件。据《零陵先贤传》载:周不疑字元直,零陵人。幼有异才,聪明敏达。太祖(曹操)欲以女妻之,不疑不敢当。太祖幼子仓舒(曹冲)夙有才智,谓可与不疑为俦。及仓舒卒,太祖心忌不疑,欲除之。文帝(曹丕)谏以为不可。太祖曰:“此人非汝能驾驭也。”乃遣刺客杀之。

另据《北堂书钞》载:曹操攻柳城不下,图画形势问计,周不疑进十计,攻城即下。

话说,周不疑是曹操的儿子曹冲的好朋友,在智力方面与曹植更是不相上下,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但是在曹冲死后,就派人将他刺杀了。杀他的原因有几点:

  • 曹操想用女儿笼络他,结果被拒绝,这让曹操觉得没面子,所以他有取死的理由;
  • 他与曹冲是好朋友,因为曹冲死了,在曹操看来,他也不应该活着;
  • 他的才干过于突出,担心自己死后,曹丕不能驾驭,为了消除未来的隐患,他有取死之道。

真正造成他被杀的,应该是第三条。

重才而不重德,这是曹操的信条,也是他的做事准则。曹操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后人,想要成功,就要果断、心狠手辣,要想早成大事,就要在用人方面,不拘一格,要敢于用亡命之徒。既要破格用之,又要受到自己控制,让其为自己卖命。

这种用人准则,几乎已经类似于黑社会性质,如此网络而来的人才,如何能够治理一个文明的国度呢?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种思想却占据着整个社会,并主导着这个社会,“八王之乱”正是在这个基础上爆发,更是直接导致了之后“五胡乱华”的悲剧。

结束语

魏、晋两朝,宫廷秽乱,骨肉相残,官贪吏暴,民生凋零。西晋的八王之乱,同室操戈,混战20年,几乎耗尽了国力,终于召来北方游牧民族的大举入侵,中原残破,赤地千里。曹操的所作所为,直接导致了这一场滔天大祸,祸延天下后世。

但曹操也因此成为了后世野心家的老祖宗,一些经典的著作,更是被奉为野心家的宝典。但这却是违背中华民族精神的行为。在人类历史上,秩序是社会稳定的根本。为了维护秩序,就一定会存在一些行为规范,而这就是道德。

在我国历史上,虽然道德的标准,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的出现变化,但是,讲道德,重道德都是一个重要的标准,是传承千古的大道理,抛弃道德,天下就会大乱。敢于公开抛弃道德的人,总会被天下人所唾弃。这值得借鉴,同时也值得反思!


ENT

图片源自网络,侵必删!

如果您有其他的看法,请在评论区,留下你宝贵的意见。

欢迎探讨转发!

分享!

关注!

收藏
举报
1 条评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