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德·姜《呼吸》赋予时光以生命,活着就不是浪费空气

不出意料,特德·姜的这一短篇同我们以往介绍过的他的作品一样,很平淡却意味深长,不新鲜但回味无穷,科学家以个体视角审视宏大宇宙,残忍拆解自己却温柔的娓娓道来关于宇宙最终命运的猜想,最终提前预知了结局。

《呼吸》就是这样一个短小却发人深省的故事,讲述了一个非碳基生命的文明世界终将因为宇宙气压差的消失而热寂地故事。我很喜欢文中的一段话:

有人会觉得这样的结果很讽刺:我们的脑研究没有为我们揭示过去的秘密,反而展现了未来的结局。然而我坚持认为,我们实际上了解到了一些有关过去的重要事实。 宇宙的开端仿佛是深吸一口气,然后屏住了呼吸。没人知道为什么,然而不管原因如何,我很高兴宇宙以这样的形式诞生,因为我的存在也要归因于此。我所有的欲望和沉思,都是这个宇宙缓缓呼出的气流。在这漫长的呼气结束之前,我的思维将一直存在。

这其实就是对生命和文明的最高赞语,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能力就是我们能够去推理过去的时光所发生的事情以及未来的时光可能发生的事情,为此我们也承受着痛苦,即我们一眼可以看到自己的命运,可以知道最终生命的尽头是死亡,宇宙的尽头也是死亡,即使尽头代表着寂静,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要承受各种忧悲恼苦,为此我们不断给自己构想出美好的末世、来世和天堂,这就是人类智性对死亡追问的一个产物,随之而来产生灵魂观念,进而慢慢发展出现人类文化现象——宗教,而其他动物则没有这个烦恼,更不会出现这些产物。但这并不是不好,一个笔记本上写满了字迹,记录自己脑海中思维风暴的点点滴滴,即便错字连篇也强过一个空白的笔记本,更强过没有笔记本。所以,存在过并为之骄傲,这是我们对抗无奈的命运之最好回答。就像我之前讲过的加缪的《西西弗的神话》,你已知现实是荒谬,你的唯一求生途径就是自始至终的对抗荒谬,直到死亡来临,你即胜利。

特德·姜的《呼吸》也有类似的表述,文中的科学家写下这些对自己生命构造的描述和介绍,期待未来外星文明能够发现,当他们阅读自己留下的一切时,科学家就获得了新生,因为外星文明通过阅读文字的时候,就模拟了科学家的思维,而在读到这个文明留下来的其他书籍的时候,文明的一切都将被还原,这样一来,他的文明也就获得了新生。文中最后的那段是比较高潮的部分:

我希望你不要因为知道了这样的结局就感到悲哀,希望你们的探险不仅仅是为了搜索充当储气槽的其他宇宙,希望你们是在求知欲的激发下,渴望见识宇宙呼出一口气能产生什么结果。因为即使一座宇宙的寿命可以预测,宇宙中生命的多样性也是无法统计的。我们的建筑,我们的美术、音乐和诗词,我们各自的生命:没有一个可以预测, 因为这些都不是必然的。我们的宇宙在滑向平衡点的过程中也许只能静静地呼气,但它繁衍出的我们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却是个奇迹,只有诞生了你们的宇宙才能与之媲美。

探险者,尽管你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去世已久,但我还是要送你一句临别赠言。仔细想想,得以存在便是一个奇迹, 能够思考就是一件乐事。 我觉得我有权告诉你这一点, 因为在刻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就是这样想的。

当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我身上起了无数的鸡皮疙瘩,这是一种因为思想产生共鸣的震动而造成的生理反应,是啊!宏观宇宙、微观文明,我们应该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若干国家、无数家庭,我们应该给时光以生命,而不是给生命以时光。

想想最近比较热议的三星堆,无论是官方说法还是民间的神秘化的猜想,我们都是根据这个文明留下来的遗迹进行还原,试想,宇宙都有结局,何况一粟文明,与其为所谓求存而不断恶化自己的生存环境,最终导致夭折,崩塌和死亡,不如让时间更有价值,而不是让无价值的时间不断延长,只可惜人类文明只有此岸和彼岸,这艘巨轮是没有停靠休息的中间站,彼岸是我们所向望的美好,所以只能加速前进,至于彼岸是否美好,我们无法确定,但是在这个航程中,作为个体的我们却还是有自主选择的余地的,有人信佛,有人信基督,有人信科学,有人信钱,不管如何,只要自己内心确信自己的时间过的有价值,至于选择的方式是什么也就不重要,因为文明会留下遗迹,而多数个体不会,甚至你死后的墓地都是有期限的,子孙后代不给你交钱,你就要被挖出来烧成灰,烧成灰还是要摊位费的,不然就倒垃圾桶了,开个玩笑,但是实际上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思考物质如何长久留存是徒劳的,文中说:这将是压力的终结,动力的终结,思想的终结。但是主角的回答肯定了前两个,否定了思想会被终结,这告诉我们,思维在这个呼吸的宇宙中跳动,你可以直到宇宙的尽头,至少是你脑海中的宇宙。

我们表述的是这样的轻松,可现实是残酷的,是和我们所说所想矛盾的,一旦思维与现实接触,它立刻从高空坠落,在这个社会中艰难的生活也是大多数人的现状,衣食住行这四个字就足够我们奔劳一生,即使摆脱了生活的压力,忧悲恼苦也是每个人无法避开的,所以每当我们仰望星空,想借科幻的帮助来抵挡现实沉重的引力,这时候现实总是能将你拉回来,我也总是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脑海中所思维的那些对精神世界的探索是否只是人类因为现实的苦难而产生的安慰剂?是否是因为物质世界的苦难而选择在精神世界暂避?我们纯粹的为读书而读书的时候,是否就是这样的重复?如果不是为更好的提升自己,以应付在现实世界的方方面面,会有多少人为读书而读书,让自己的思维真正自由的跳动?真实的情况应该是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思维被桎梏,剩余的情况就是看不到思维的状态,亦或者我们在自我欺骗,自觉自己的思维无时无刻的处在自由状态中。如何解决?

有人觉得等退休后就可以了,遛遛狗、养养鸟,晨起锻炼,休闲看书,其实那时候思维已僵化,你解开他的桎梏,他也不会再有太大的动作了,有人觉得等有钱就可以了,自己的时间就会很充裕了,不用每天早出晚归上下班,不用急急忙忙赶路,不用996,其实不然,旧问题被解决新麻烦又不断发生,所以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我深思解决之道,做各种尝试,要么成天睡觉,要么成天看书,要么创业赚钱,要么出去闲逛,仍旧无果。但是我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减缓这种矛盾的方法,尽管这个方法看上去有点像佛家的说法,也有点像之前很火的畅销书《断舍离》,本质是绝对不一样的,不代表放弃或者干脆不尝试做一些事情,是做一件事情的时候简单点,别主动把事情搞得太复杂,遇到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处理,这样的话我发现我离自己的思维能够更近一点,我能看到更真实的自己,而思维也能暂时的得到解脱和自由。在我20多岁的人生时光中,我在试图寻找解决之道,这不是我主动,是思维求生的本能,而不是肉体求生的本能,毕竟在现在的这个社会,你只要肯吃苦、肯努力,是饿不死肉体的,但是精神的空虚却是能饿死灵魂的。

《呼吸》文中也内涵着这种思考,即现实世界和思维世界的矛盾,主角知道一切终将结束,但他选择留下遗迹的印刻使自己的思维在未来可以通过被阅读的方式重生,这是他对抗现实命运的方式,我们当然不能通过这样的办法去对抗,有人可能会说想那么多干什么?想的越多烦恼就越多,实话,但是这是不受控制的,比如文中主角的世界的其他个体并不知道最终的命运,也没有思考过自己的结局,他们当然没有额外的关于这方面的烦恼,但是他们确实永远无法照见自己思维的真正模样,也就更没有可能真正的认识自己,他的同事也没有一个人敢于自我解剖,他是勇士,以这样的方式真正的认识到了宇宙,也真正的认识到了自己,从微观的运行机制看明白了整个宏观的宇宙状态,这不就是在告诉我们要敢于自我解剖吗?我们很多时候都是不敢去认清楚自己,其实这些话说起来像鸡汤,事实是,很多东西出生就决定了的,一个人的性格是会决定他所接触的信息范围,也就注定一个人是否有机会能认清楚自己,所以有人爱多想,不是他能控制的,有人不爱多想,也不是谁都能决定的。我认为不想是一种逃避,逃避如何解决困境,暂时逃避了,等下次遇到同样事情的时候仍旧无法解决,往复循环,而有些人一直想,困境无法逃离,问题无法解决,反而不断增生烦恼和产生更多的麻烦,我觉得究其原因是在没有认清楚自己的前提下多想所造成的。这就是认清楚自己的重要性。

下面我们聊一些关于宇宙的话题的,我之前说过,科幻并没有科普的义务,但如果能在故事引人入胜的前提下做到科普的功效,这就是作者的一种对科学精神的关怀,通过《呼吸》短文我们可以很容易明白作者的用心,这是用一个非常美妙的故事向我们科普关于宇宙学的一些理论,宇宙大爆炸、熵增、宇宙膨胀等,只不过换了一种描述方法,而人类是用热量、量子等语言来表示,短文最后作者借主角的视角也是在讲述科学探索的精神,而这一切的背后是人类的人文精神。

宇宙真的很大,人类现在能观测到的最远的天体大概距离我们有300亿光年,也就是说宇宙至少有300亿光年的大小,至于更大的宇宙是否有,目前只能说没有证据可以绝对证明,人类的科学与技术水平有限,所以现在我们的宇宙叫做可观测宇宙,因为我们不论朝宇宙的哪个方向看去物质的总量都是差不多的,这个在天文学里叫做“各向同性”,也就是任意方向都是相同的,等等,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就是宇宙的中心呢?因为你向任意方向看去都是一样的啊,假设你在一个圆形的操场,如果你不是在中心,怎么能任意方向到你的距离都是一样的呢?正常想来是这样的,这和当初认为地球是太阳系的中心是一样的,当时的人们认为,如果地球是自转且围绕太阳公转的天体,那么我们手上扔出去的苹果就不会落到我们的手中,这就说明地球是不动的,当时的人这样思考问题是很合乎情理的,毕竟牛顿还没出世,惯性力的解释还没出现,所以人们就开始为地球上的现象去找各种合理解释,比如风是风神吹出的气,我们可以看下面的当时西方的世界地图里四角有吹风的人,中国古代对为什么会产生风的解释也是差不多的。

而对于宇宙的观察结果是各向同性,如果你根据现象去分析,得出的结果就是,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不然你没有道理看到任何一个方向都是一样的,所以,仅是从眼睛看到的现象上去分析,这样分析出来的结果离事实可能会很遥远,我们人类的智慧就是我们有从逻辑上去分析现象的能力,这样我们才么能一步一步的接近事实。

下面我们提一个词叫做“第一性原理”,两千多年前, 亚里士多德这样表述第一性原理:在每一系统的探索中,存在第一性原理,它是一个最基本的命题或假设,不能被省略或删除,也不能被违反。这个“最基本的命题和/或假设”就是第一性原理!

最著名的就是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他把最基本的命题或假设定义为公理和公设,想必大家听到这里很熟悉三体中的黑暗森林法则,那个法则也是由两条不证自明的公理加上假设推出整个学说体系。

公理:指在许多科学分支中所共有的一个不证自明的假设。
公设:指在科学领域基础中,某些未经证明而被接受的附加假定,此类假定称为公设。
公理与公设差别:公理是许多科学分支共有的,而各个科学分支中的公设则是不同的,公设的有效性必须建立在现实世界的经验上。

所以公理、公设 和/或 假设被叫做第一性原理,在此基础加上逻辑的演绎推理,最终成为思想和学科体系。

下面我们说天文学的第一性原理,就一言以蔽之:“我们不特殊”,我们简单说以下为何强调人不是特殊的呢?因为过去西方基督教神学创世论的影响,人们认为自己是上帝的宠儿,既然是宠儿,那么所处的地球自然是一切的中心,而后来地心说破灭,日心说被提出,科学的开始萌发并茁壮成长起来,这一路都是在和宗教走不一样的一条对世界的解释通道,这套通道叫做哲科思维模型+伽利略实证科学,所以一开始走的就是和宗教背反的路,那么宗教既然说人是特殊的,科学肯定说人不是特殊的,不然你研究个什么劲呢?直接按照宗教那套对世界的解释不就可以了么?这实际就是我们之前节目讲过的神学突现论和哲科的还原论。

所以你看,如果人类不特殊,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对于我们看到的各向同性的宇宙现象最合理的解释就是这个宇宙太大了,远远大于我们的观测范围,以至于我们看到的各个方向是一样的。

有人可能会说,宇宙不是461亿光年吗?怎么成了300亿光年,461亿光年是我们接收到宇宙爆炸后,再过了38万年后发出的光,也就是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这是宇宙诞生的时候的光,而更远的光还没有传到地球,我们只能说461亿光年是我们实际看到宇宙最远的地方,而300亿光年是我们观测的天体最远距离,如果用引力波来表述的话,我们如果探测到了宇宙大爆炸开始时候的引力波,那么最远观测范围就会增加4亿光年。但是宇宙到底有多大,这个问题还是没有答案,并且随着人类的科学和技术发展再上几个高度,这个问题也不是我们能够解决的。

哈勃望远镜的一大贡献就是发现遥远的星系有红移现象,这叫做多普勒效应,后来人们发现,真实情况是时空加速膨胀导致的星系间互相远离,且离得越远,速度越快,在天文学里,有一个词叫做“退行速度”,也就是说一个天体因为宇宙的膨胀而远离我们的速度,这个速度可不是天体本身的运行速度,而是宇宙空间的变化,也就是这个膨胀的宇宙空间带着天体一起远离,所以在我们地球的观察视角下,这个天体的远离地球速度超过了光速,实际上是空间远离我们的速度超过了光速,而天体本身和它所处的那片空间相对速度并没有超过光速,所以没有违背相对论里的有质量的物体无法超过光速的理论。所以我们知道有超过光速的两个物体但却不是本身的速度超过光速,一个是曲率飞船,另一个是远距离的天体远离地球的速度,有关于这方面更多的内容,请回顾往期的节目,有很多与天文学相关的讲述,链接都放在文末,喜欢请转发。

刚才提到的退行速度不只和宇宙膨胀速率有关,同时和距离有关,同样的宇宙膨胀速率,距离我们越远的地方,退行速度会越快,这就是我上面为何说是远距离的天体。接着说,既然如此,这个天体传出的任何信息,不论地球人等多久的时间,这个信息都没有可能传送到地球,由此天文学又出现一个词叫做“表观视界”意思就是未来最远可以看到的界面,在《三体》中也有对此相关的表述,就是我以前解释的很啰嗦的“光锥”。

“光的传播沿时间轴呈锥状,物理学家们称为光锥,光锥之外的人不可能了解光锥内部发生的事件。想想现在,谁知道宇宙中有多少重大事件的信息正在以光速向我们飞来,有些可能已经飞了上亿年,但我们仍在这些事件的光锥之外。”
“光锥之内就是命运。”
林格略一思考,赞赏地冲斐兹罗连连点头,“将军,这个比喻很好!”
“可是智子就能在光锥之外看到锥内发生的事。”
“所以智子改变了命运。”斐兹罗感慨地说。

还有一个知识点就是黑洞视界,这个大家应该也有了解过,这里就不赘述了,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计算出,我们人类目前的极限能力就是620亿光年,超过这个距离的天体和空间,其退行速度将会超过光速,如果宇宙膨胀还在继续发生,并没有像气球漏气之后开始大收缩的话,这个范围就是我们科学技术水平发展到最高的情况下能看到的最远的极限。也就是说人类探索宇宙大小的终极极限就是620亿光年,大于这个范围的真实宇宙的所有物质和天体我们都无缘再瞥见,我们也永远无法知道宇宙的大小。所以科幻还是很美好的,可以让我们抛弃这些现实的沉重,想像人类如何在这个宇宙内遨游,甚至是多个宇宙间穿行。

但是你要说一个问题的最终是没有答案和结果,于是这个问题就没有意义了,那当然不是了,人最终难逃一死,我们都要不断思考人生的意义,死亡的意义,我们还要为生而活得精彩,所以宇宙也一样,即使我们知道最终的结果是如此,这个问题最终没有答案,但是我们可以给这个问题划定最终的边界,也就是说根据已知的各种信息和变量加入模型中去分析宇宙的变化和对未来的预测,在这个过程中知道更多关于宇宙的秘密,关于宇宙方方面面的上限和下限,这是我们人类作为宇宙中目前已知的智慧生物所能做的最智慧的事情,这也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对世界的另外一种追求,这个追求代表了我们人类这个生物种群在宇宙中留下的最美的符号。

当然了,这些天文学的研究你我并没有真实的参与其中,但是我们深知,人类文明,人类的世界的每一个个体都是其中的一分子,你是否与之有关取决于你是否关注这些领域,是否思考过与之相关的问题,是否曾仰望星空,而非一定从事相关职业,否则这个世界就是割裂的,既然我们身体的每一个原子都来自宇宙,并且最终形成生命,我们至少要了解一下我们所处的世界和宇宙,这也是认清楚自己的其中一条路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