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鹰来熬
抢工总是难免的
几乎所有项目到了最后关头,面临着竣工交付、开业等“死约会”式的节点,总难免抢工一劫。原因有以下几个:
其一是主观原因,无论开发节奏多么的从容,时间多么充裕,都会由于主观上的重视度不足、计划安排失当,造成前松而后紧,我经常把这种本可以规避的抢工定义为是“作 [zuō] ”来的。
第二是客观原因,毕竟时间是项目最核心的资源,时间意味着资金成本的复利式的不断累积——经常遇到有公司形容利息支出的情况:一天就从公司开出几辆奔驰云云。
现实中,我见过不少公司为了减少几个月的空档期,意愿节约财力和管理成本,宁愿玩命抢工实现早开业。
“收口”是最容易出故事的阶段
最后抢工阶段,交叉施工是必然的。
抢工抢的是资源:最重要的是时间,包括施工时间、电梯运货时间等等;其次抢的空间,就如当年北京CBD最后的万达雨棚施工,与雨水管、小市政、景观相交叉,大家相互抢时间和空间——雨棚的架子刚刚搭好,就要给幕墙施工让路拆除了。
抢工拼的是人力:到了最后阶段,基本上是人困马乏,只能靠多上“怂人”来解决问题。当年的长春红旗街和淮安的两个场子,就是靠中建二局调集千余人抢工才得以顺利开业的。
抢工比的是意志:到了最后阶段,多数已经“熬”得差不多了,就需要再努力一下、再坚持几天,这时比的是呀紧牙关——中国人咬紧牙关之日,就是完成任务之时了。
抢工更需要讲方法:到了最后阶段,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至关重要,于是我就专门“发明”了一个三表法(后续专门文章介绍),推动团队之间的配合、协调。
万万不能动不动就抢工
抢工带来了时间节约,同时带来了相当多的副作用,比如成本超支、质量下降,抢工期组织失当还经常出现消防、安全事故,甚至牺牲员工的生命。
抢工自古就不是什么值得夸耀的事情,管理大师德鲁克就讲过:抢工是领导者管理无能的表现。
即便到了非抢不可的时候,抢工也需要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不能拖得过久——工给确定的抢工日期最长不能超过2个月,人的精力一定是有限的。
到了最后关头就是一种熬鹰(熬鹰是老北京话,是训练猎鹰的方式之一。意指不让猎鹰睡觉,熬着它,使它困乏,最终配合主人的调动)。
工程收尾阶段,就需要把自己当鹰来熬,最终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