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里描写了400多种异兽,古人感兴趣的是这8种神龙|应龙|神话|烛龙
在《山海经》中,也记载了很多的异兽,足足有400多种。活在天上,掌握着行云布雨;身长几万里,凡人一眼望不全身子。这是古代人对龙的基本了解,为了形容龙的神秘,人们说“神龙见首不见尾”。早在7000多年以前,中华民族就已经开始崇拜龙,并且封建社会的帝王都称自己为“真龙天子”,因此自古以来,龙在中国神话和民间的地位都是很高的。不仅如此,在古代“天书”《山海经》里也记载了8种龙,分别是烛龙、应龙、青龙、夔龙、蛟龙、蟠龙、金龙、虬龙。
烛龙《山海经.大荒经》:“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它的另一个名字又叫烛九阴,传说是钟山之神。睁开眼就是白昼,闭上眼就是黑夜;吸气就是冬天,相反呼气就是夏天。
应龙《山海经·大荒东经》:“应龙处南极,杀蚩尤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这位背上有双翼,据说还参与帮助大禹治水,正是用自己的尾巴画地成江河,才使得江水流入大海。也有描述说,它曾帮轩辕黄帝斩杀了蚩尤。
青龙青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之四灵之一,源于远古星宿崇拜,是代表太昊与东方七宿的东方之神,于八卦为震、巽,于五行主木,象征四象中的少阳,四季中的春季。
夔龙《山海经》里,里面有一句“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有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证明了夔龙的不凡。在商朝和周朝的皇家青铜器上,都能找到夔龙纹。不过也有把夔龙称作夔牛的说法。
蛟龙《山海经·海内经》:“鲧死,三岁入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有人说,蛟龙是最委屈的龙,因为就差一步渡劫就能飞升化龙。它别名黄龙,传说是鲧死后的肉体孕育所化。
蟠龙蟠龙是中国民间传说中蛰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龙,龙的形状作盘曲环绕。
金龙不论在东西方,黄金龙都是尊贵的存在,号称是龙族中的王者。同时因为金龙的尊贵特质,金龙被元始天尊看上了。神仙们的坐骑几乎都是难得的奇珍异兽,作为阐教教主的元始天尊自然要更独特一些,于是他大手一抓,连抓九条金龙,组成了在仙界独一份的九龙沉香辇。
虬龙《抱朴子》曾记载:“母龙曰蛟,子曰虬,其状鱼身如蛇尾,皮有珠。”这最后一种龙,民间对他的形状记载有两种说法:一个是没有角的龙,另一种说法就是有角的小龙。无论《山海经》中的真相到底是什么,至少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山海经》中的每一个秘密,其实都是我们中华文明千年传承的见证者。
那些光怪陆离的神话故事,那些本应该比白雪公主、灰姑娘更加被国人所熟知的故事,如今反而被压在了厚厚的外国童话故事书下,不见天日。殊不知,《山海经》何止是一本神话传说?里面记载的内容非常丰富,有关远古时期的天文、地理、神话、巫术、宗教、物产、民俗、医药、异国等诸多方面的内容都有所涵盖。
在我们中学的语文、地理课本中,有一本《水经注》被大家所熟知,但你可能不知道,这本《水经注》中,有数十处的内容都是参考了《山海经》的记载,足以见到它的伟大之处。著名作家贾平凹说过:中国人的文化思维都在《山海经》里,中国对外部世界形成的观念是怎么来的,其实都是从《山海经》里来的。唐朝的魏征在读过《山海经》之后,也被它的魅力所征服了,并把这本书编写进了史册。
但是想要看《山海经》的朋友们,大多会有这样一个烦恼:原著的《山海经》通篇都是文言文,仅凭描述和书中简单的笔线勾勒,脑海中根本想象不出这个千奇百怪的大荒世界。所以今天我向大家推荐这本《彩图全解山海经》,其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加入了白话文的注解和译文,而且还穿插了专业画师精美的手绘插图,图文并茂的形式下,读起来十分流畅。
一些想象不出来的奇珍异兽,在一张张精美绘图传神的呈现下,显得栩栩如生。有了这本书,你不再需要苦思冥想它们到底长什么样,同时还能可以增加我们阅读时的乐趣。这样一本好书现在只需要68元,一顿饭钱,就能让你领略华夏文明的演变过程。
除了对成年人拓展见识,丰富文化底蕴的角度外;从孩子的科学教育方面,这本精准图画版的《山海经》趣味性十足,故事丰富,能大大激发孩子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