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是工具,不是你的教育目的 | 周末对谈
题图是加葱今天拍的深圳与陶理拍的伦敦一瞬
认识自己需要借镜,否则你怎么在一片人群中看见自己。
不仅是照照自家浴室里的镜子顾影自怜、照看仪容,也就是说你不能关起门来只有自己在那进入一个角落。你对自己的认识也是以人为镜,以下雨后的池塘为镜,以一本书为镜,还可以通过「地理教育用爱发电」字幕组翻译的两个视频:
可以选择接受自己无法改变的过往,但没有必要合理化。
或多或少我们都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有过迷茫,甚至可以至今迷茫困惑。我真觉得这是很好的,一直觉得自己都特别对,特别明白的人,我会觉得得是极其肤浅狂妄自大才可以做到。意识到自己的无知以及边界,说明你至少开始去摸索着要思考,要走出舒适区了。
我是这样(留守儿童、江苏3+2考生、考研读博)成长起来了,也并不意味着其他人就可以也继续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同时也并不意味着我要维护我所经历过的一些并不该得到辩护的内容。
不放弃自己人生的所有权,可以开始于思考自己的书写。
don't just give away your ownership, start by writing and thinking over the experiences in your life. 怎么突然开始一言不合就用英文了呢?因为我意识到自己作为地理教育研究者的ownership(所有权),就是因为我在有些思考但又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时候读到了David Lambert教授关于curriculum making (我现在翻译为课程制作)以及GeoCapabilities (地理可行能力)项目的内容,就和我自己的思想碰撞💥产生了火花,当然也不只于此,我还有更多可以感谢的经历,暂不赘述。
我之所以专门提到这个就是因为这是一个小小的起点,让我意识到我作为一个人拥有的看上去会很少,很受限制,但是我还不是毫无选择的、只能被动接受的。我依然在很多事情上可以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我意识到自己是对自己持所有权的时候,我就不会怨天尤人,我会看到可能其他人、可能一些体制有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但我不会指望改变即将发生,我会让自己去成为我想要看到的改变、或维护想要守住的底线,当然我可能失败,有可能成功,但我能做的就是尽可能详细记录下我在这些探索过程中的所有细节,或许多少年以后,会有人可以从我促成的改变或失败的尝试中看出新的东西来,体悟或提炼出属于ta的思考,如果愿意写下来或者讲述,又可以继续去传播,跨越时空去促成更多的对话,而我们人类文明与社会发展很多时候,也就是这样一点点演进的。我也知道很慢,但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