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是工具,不是你的教育目的 | 周末对谈

题图是加葱今天拍的深圳与陶理拍的伦敦一瞬

本周末的问题由陶理提议,是由阅读《学术与社会》公众号最新一期的《博士论文》引起的漫谈:
《博士论文》第86期 程猛:高考能否让寒门子弟乘风破浪?
另外我在和加葱聊完后,在写这篇推送的文稿之前先听了「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公众号推出的音频节目,也引起了一些思绪:
替考只是一个症候,是谁在决定他人的命运?| 随机波动015
我们的音频在这里👇
这期结束后有两周会暂停更新陶理和加葱的周末对谈系列,不要太想我们哦~想我们的话可以听听往期的周末对谈。因为我们各自都有旅行计划,也想暂停用口说话,而是用笔书写,目前都挺有这股劲儿写自传的。然后预期可以在7月底回来。
没错,也就是我的生日周!超开心我又要成长一岁了~)
以下为陶理写下来的思考:
前两天连续更新了两篇「每当我读不下去的时候,我就想想他」、「没有一个人真的理解我」,我都有好好写相应的摘要,但估计挺多读者忽略了,我在这里先贴出来:
做研究靠什么续命?
那你理解你自己吗?尤其适合来自乡村的高考考生以及掉头发的研究者们
今天我给这篇写的摘要是:
那你的教育目的是什么?做个人啊!
我对于人的理解,是离不开我总在念叨的康德这句话:
人是目的本身,不是工具。
So act that you treat humanity, whether in your own person or in the person of any other, always at the same time as an end, never merely as a means. (Kant 1785: 429, italics removed)
my source:
https://plato.stanford.edu/entries/persons-means/#KantRoot
简单来说,你不仅自己要做个人,也要看见其他人,他们也是和你一样平等的存在啊。
这里可以脑补我摇着旗帜呐喊:Eachforequal(每个人为了每个人的平等)搞起来!
然后今天也真是特别巧的,今天是我之前定下的“中国人口日”到“世界人口日”的活动截止日:“这些刻板印象,就由我来打破,3、2、1”
发布这篇推送也准备顺带邀请看到这里有想打破的刻板印象可以来和我分享。
好了,说我在对谈过后的三点思考小结——
  1. 认识自己需要借镜,否则你怎么在一片人群中看见自己。

    不仅是照照自家浴室里的镜子顾影自怜、照看仪容,也就是说你不能关起门来只有自己在那进入一个角落。你对自己的认识也是以人为镜,以下雨后的池塘为镜,以一本书为镜,还可以通过「地理教育用爱发电」字幕组翻译的两个视频:

    分分钟都是问题的讲座,到底有什么值得看的?

    看完这篇,我对乡村教育的( )被打破了

  2. 可以选择接受自己无法改变的过往,但没有必要合理化。

    或多或少我们都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有过迷茫,甚至可以至今迷茫困惑。我真觉得这是很好的,一直觉得自己都特别对,特别明白的人,我会觉得得是极其肤浅狂妄自大才可以做到。意识到自己的无知以及边界,说明你至少开始去摸索着要思考,要走出舒适区了。

    我是这样(留守儿童、江苏3+2考生、考研读博)成长起来了,也并不意味着其他人就可以也继续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同时也并不意味着我要维护我所经历过的一些并不该得到辩护的内容。

  3. 不放弃自己人生的所有权,可以开始于思考自己的书写。

    don't just give away your ownership, start by writing and thinking over the experiences in your life. 怎么突然开始一言不合就用英文了呢?因为我意识到自己作为地理教育研究者的ownership(所有权),就是因为我在有些思考但又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时候读到了David Lambert教授关于curriculum making (我现在翻译为课程制作)以及GeoCapabilities (地理可行能力)项目的内容,就和我自己的思想碰撞💥产生了火花,当然也不只于此,我还有更多可以感谢的经历,暂不赘述。

    我之所以专门提到这个就是因为这是一个小小的起点,让我意识到我作为一个人拥有的看上去会很少,很受限制,但是我还不是毫无选择的、只能被动接受的。我依然在很多事情上可以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我意识到自己是对自己持所有权的时候,我就不会怨天尤人,我会看到可能其他人、可能一些体制有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但我不会指望改变即将发生,我会让自己去成为我想要看到的改变、或维护想要守住的底线,当然我可能失败,有可能成功,但我能做的就是尽可能详细记录下我在这些探索过程中的所有细节,或许多少年以后,会有人可以从我促成的改变或失败的尝试中看出新的东西来,体悟或提炼出属于ta的思考,如果愿意写下来或者讲述,又可以继续去传播,跨越时空去促成更多的对话,而我们人类文明与社会发展很多时候,也就是这样一点点演进的。我也知道很慢,但可以的。

这个视频是我2015年时添加的英文字幕版,我因为换过电脑,然后我保存文档不是很有条理,所以找不到原版视频以及文档了,就先这样给大家看着吧。
如果真的很想了解David Lambert的相关思想以及文章,可以搜索他的一些学术著作来仔细研读,毕竟七月是夏天最适合学习的月份呀!

以下为加葱写下来的思考:
寒门贵子的乘风破浪
程猛博士认为“循规者”有三类,第一是中产阶级子弟最终找到中产工作;第二是工人(农民)阶级子弟,学业成就低,最终找到工人阶级工作;第三类是工人(农民)阶级子弟,高学业成就,最终找到中产工作,实现阶层突破。
第三类“循规者”,正契合了我的成长经历,依靠读书,经历了村小学-镇初中-市重点高中-省城211大学的求学过程,最后在一线城市做老师。由于这种特殊经历,具备乡村与城镇、农民与城里人、工人阶层与中产阶层的双重结构。
同时,我也面临着双重文化身份的困惑:在外地,我自认为异乡人,不完全认同城市文化;而回到家乡,由于长期求学的脱节,某种程度上存在对宗亲关系的疏远,家乡人情关系的淡薄。
不过我似乎对“农村出身”的身份有较强的认同感,一方面是家庭和睦、家人质朴的品格对我成长的耳濡目染的影响,另一方面是传统地方文化,如宗族、民俗、建筑、戏曲、饮食等等给我很大的滋养。因此,很庆幸,自己虽然具有这种阶层突破的经历,但拥有相对阳光的心态,对于程博士提到的一些阶层突破者存在的“暗面”问题,在我这里似乎不甚突出。
尽管有不少人通过读书、高考实现了阶层的跨越,但不可否认,我们的教育、高考仍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我们不是否定高考,而是希望高考、教育在制度上更加的规范、合理、公平,尽可能地为不同孩子的成长助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