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万饰

从现有的考古出土资料来看,玉、剑结合物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西周始见的玉剑饰,只有玉剑柄,春秋战国晚期,玉剑首、玉剑格、玉璏、玉珌四样俱全的玉具剑逐渐形成。

至汉代达到极盛,魏晋南北朝逐渐衰落,唐宋时期的墓葬中几乎没有出土记录,但在明清时期,由于好古之风盛行,古玩商们为了牟取暴利,仿制了一大批伪品,有的制作之精,几乎乱真,不过在制作工艺图纹琢磨等方面,仍有不少破绽。为避免无谓的争议,所有图片均来自馆藏。

河南三门峡,西周

1、剑首

形状圆而薄,似小璧而无“好”。与汉相比,较小亦薄,有纹饰的一面较大且外缘外撇内略凹,边棱锋利,里面正中有圆圈一道,深且生硬,垂直工整,正面纹饰分内外,多涡纹,阴刻线条,细小而工整,细视有紧密的毛道,外缘有蚕纹和勾云纹两种,蚕纹为多。

河南下寺,春秋匕首柄

湖南长沙,秦 剑首

云南李家山,战国

浙江杭州,战国

浙江杭州,战国

浙江余姚老虎山,战国

重庆涪陵,战国

重庆涪陵,战国

玉云纹剑首 玉云纹剑首,战国,外径5.3cm,厚0.7cm。清宫旧藏。

此剑首玉质青白色,呈薄片状,中心有圆孔,一面花纹较复杂,环孔有一周6瓣柿蒂纹,其外又有两周阴线勾云纹。另一面以双阴线分为内外两区,内区素而无纹,有3个隧孔,外区饰“丁”形勾云纹。 玉剑首中以圆形剑首最为常见,但像这种两面饰花纹的作品并不多见。

2、剑格

玉剑格数量较少,一般多为铜质。其特点为较窄,边棱锋利,地子平,光泽强,凡宽者大都皆是后人仿制而作佩件者,其时代多元、明之作。(后仿特点:其穿孔处一般皆在市寸一分五左右,还没有见到孔有二分之大者)战国时代剑格中空,由剑茎套入扁圆的洞约市寸之分强。因此认为近于三角的剑格多是元明时代仿制而作的装佩戴饰品,绝非战国、汉代之物。

重庆涪陵,战国

浙江杭州,战国

山西太原春秋,环首,刀饰

山西侯马,战国

湖北曾侯乙,玉首削刀,战国

江苏六合,春秋

山西太原,春秋

玉兽面纹剑格 玉兽面纹剑格,战国,高2.2cm,宽5.5cm,厚1.7cm。清宫旧藏。

剑格为新疆和田玉质,青白色,截面为菱形,两端薄,中间厚,两面均饰兽面纹。兽面为粗眉、凸眼,鼻以下不明显,兽面两侧饰勾云纹。作品中部有通孔,用以置剑柄。全器边棱锋利,光亮度强。

3、玉璏(zhi )

形状一般较小皆在二市寸以内,越过此尺寸者实不多见,长方孔较高于汉代。孔底面也较薄。整体皆有弧度,但不大,两端勾度很小,长方形孔是以钻形工具开成,拉磨的痕迹很明显。纹饰多是勾云纹和兽面纹。玉质以白中微黄,和近于青色者为多。

湖南长沙,秦

山西太原,春秋

重庆涪陵,战

重庆涪陵,战

4、玉珌(bi)

(在玉具剑的四件饰品中,玉珌出现较晚,目前所知最早的一件出自战国中山国王墓,器型简单光素无纹)

上宽下窄,常见有大小两种。多见以小尺寸者居多。其制是短、宽、薄,两侧锋利;大者较长,仍是通身及两侧以较薄,为其时代特征。下部正中有一圆孔,还有一种圆孔两侧另有两个斜穿小孔,但这种小孔有原钻的和后钻的。后钻的其用意无非是备系绳以佩戴。纹饰以勾云纹为主,特点:棱角方硬,勾云中细视其时有兽面纹状。战国、两汉皆有无纹饰的素。

河北荆州,秦

湖南长沙,战

江苏六合,春秋

绵阳,战国

山东淄博,战国

山西太原,春秋

重庆涪陵,战

重庆涪陵,战

汉代玉具剑

多为圆饼形,背面多光素或阴刻装饰纹,并有穿孔和沟槽。正面则突破了战国时仅有的几何形图纹,而常以高浮雕的蟠螭纹取胜。

(汉代剑首:因用铁盛行,铁剑比铜剑大,则剑首比战国的略大一些,玉具剑的剑首亦比战国时的大;通身棱角较柔圆,正面外缘边弧度很小,背面的圆圈宽而浅,不是战国时那样垂直,亦缺乏锋利之感。在圆圈内时有二个斜穿孔,此是后人为了佩戴而作,且有将正中凸起的涡纹全部去掉,只留外缘的蚕纹或勾云纹,更易于佩戴,而改变为璧;其实是两面的面积,有大有小,凡一面有纹饰者之小璧即是剑首后人而改制的。纹饰仍以蚕纹和勾云纹为主,其形制卧蚕纹较大,亦较稀,且稍逊于战国时代之锋利。阴刻线条有毛口,并有跳刀之痕迹。跳刀并不是在此种器物上之新发现,而是这一时期的时代之特性。)

广州南越王,西汉

广州南越王,西汉

广州南越王,西汉

广州南越王,西汉

广州南越王,西汉

广州南越王,西汉

广州南越王,西汉

广州南越王,西汉

河南芒山,西汉

湖南长沙,西汉

湖南长沙,西汉

南阳百里奚出土

江西南昌,西汉

陕西咸阳,西汉

陕西龙岗寺,西汉

汉代的玉剑格,装饰趣味极浓重,同时为了构图的需要,在剑格中部逐渐凸起一脊如鼻梁,俯视如菱形状,这可能是为了突出常用的兽面纹装饰的立体效果。中间穿孔有长方、椭圆、菱形状等。还有的剑格造型,上端中部琢一缺口,下端中间略微出尖。在装饰方面,手法亦多种多样,有的一面饰兽面纹,一面饰卷云纹,有的一面浮雕一螭,另一面饰几何纹,有的两面均饰相同的纹饰,或整体光素无纹等。

(汉代剑格:形状与战国基本相同,一般总是比战国的体积大,剑格中部也较厚,此时的玉质以白色为多,棱角圆滑,纹饰以勾云纹为多,纯素者亦有之。扁圆洞孔占全部面积的三分之一强。

广州南越王,西汉

广州南越王,西汉

广州南越王,西汉

广州南越王,西汉

广州南越王,西汉

广州南越王,西汉

湖南长沙,西汉

江苏扬州,西汉

江苏扬州,西汉

陕西长安县,西汉

玉璏:

玉璏是装饰在剑鞘一侧并与革带发生关系的一件器物。造型一般为长条形,与战国基本相同,但在器体上逐渐加宽增长,装饰手法也日益丰富多彩。不但在平面上常琢满各类规整细致的谷纹、云纹、蒲纹等几何形图案,而且还在的一端装饰一象形兽面纹,甚至在整个平面上,阴刻、浮雕或透雕一只或两只生动活泼的蟠螭纹。(汉代玉:面积逐渐加大,上面较平,长方孔上下的厚度,呈下略薄,上而微宽,有的快接近于相等。两端的勾度较大,面上边沿有起边和阴刻线条两种。两种中以起边者为多。长方孔仍是以钻形工具开成,有明显的拉丝痕迹存在。两边均宽于底边,东汉的方框就长了)

广州南越王,西汉

南阳百里溪M1出土西汉玉剑璏

广州南越王,西汉

广州南越王,西汉

广州南越王,西汉

广州石头岗,西汉

河北邢台,西汉

湖南长沙,西汉

湖南长沙,西汉

湖南长沙,西汉晚期

江苏东阳,西汉

江苏徐州,西汉

江苏扬州,西汉

江苏仪征,西汉

江西南昌,西汉

江西南昌,西汉

山东济南,西汉

山西朔州,西汉

陕西长安县,西汉

陕西西安,汉

玉珌:

在汉代的玉剑饰中,玉的琢制最为精彩,不仅造型变化无常,而且装饰纹样生动优美。

(汉代的玉珌bi:形状比战国时代一般常见的都较大一些,亦有长短两种形式,器身略厚于战国,但失去棱角生硬之感,上顶有平形和弧形两种,以弧形居多。纹饰仍以勾云纹为主。云头角有方有圆。前期云角方,后期始渐圆。且越晚的其棱角和纹饰更失去硬锋利之感,此时亦有素出现,还有少数凸雕螭蟠出廓者。)

广州南越王,西汉

广州南越王,西汉

广州南越王,西汉

广州南越王,西汉

广州南越王,西汉

广州南越王,西汉

南阳市M208出土西汉玉剑珌

广州南越王,西汉

河南芒山,西汉

河南芒山,西汉

湖南长沙,西汉

江苏徐州狮子山,西汉

江苏扬州,西汉

江西南昌,西汉

山西朔州,西汉

陕西西安,西汉

总体观之,玉珌的造型,俯视两端均呈橄榄形,在与剑鞘末接触的一端多有穿孔,有的是只有一个圆穿,有的是并列在一条直

线上有三个小孔,中间一孔略大,而且垂直,两侧的小孔斜透使之三孔相通。正视呈梯形,中腰略收,面上饰有形式不同的图案花纹。早期多为兽面纹和卷云纹,汉中晚期还经常采用了浮雕和透雕蟠螭及龙和凤鸟等精巧的装饰手法和制作工艺。有的还根据玉料或构图设计的需要,使玉呈现出不规则的长方形、梯形等状,随物而琢,更富有变化。

通过对汉代玉剑饰的观察梳理,我们不难发现,汉代所见的玉剑饰,大多以装饰高浮雕的蟠螭纹为主要特色。虽然这些螭纹有时也出现在玉璧及其他玉器上,但是,玉剑饰上的螭纹更加生动活泼。

河北定县穆王,东汉

河北永州,东汉

江西南昌,东汉

浙江安吉,东汉

江苏南京,东晋

江苏南京,东晋

江苏南京,东晋

江苏南京,东晋

北京明代

昆明,明代

昆明,明代

昆明,清代

昆明,清代

昆明,清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