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中职称评选过程中的几个关键点!
十七中教师姚燕燕反映学校职称评选的事情引发了网络和舆论的巨大关注,特别是姚燕燕与当地教育局对簿公堂,更是吸足了眼球。作为一名吃瓜群众,我认为事件的起因是职称评选,孰是孰非、孰真孰假,还得从职称评选本身追根溯源。
关键点一:职称评选的依据,到底合不合规?
从当地教育发布的公告来看,十七中教师职称评选方案是在2018年教代会上,由78名教师代表集体举手通过的(包括姚本人,见图片),整个过程公开透明。如果像姚所说的会议表决方式是“不同意者请举手”,那图片中所有的老师都是不同意才举得手吗?那这个方案又怎么会从2018年至今连续三年都在执行呢?到底谁在说谎!
关键点二:职称评选的名次,究竟该如何计算?
从十七中职称方案来看,参评教师总积分有五大项组成,在评选过程中学校始终没有对其中部分项目的积分进行过排名。姚燕燕声称自己“第二名”只是其中一个评选项目的排名,为什么不敢说自己的总评不是第二而是第七呢?其另一个评选项目“教育教学业绩”仅排名“倒数第二”,在教学业绩方面的失分情况要比在民主测评中的失分要多得多,用自己仅有的一个“第二”拒不承认“五项考核”总分,否认整个评选结果,对其他老师真的公平吗?教代会集体通过的评选方案难道是一张废纸吗?就像奥运会中的铁人三项赛,参赛选手只在其中一个项目拿了第一就该是冠军吗?
关键点三:职称评选中的逆袭,真得是差在人际关系上吗?
姚燕燕说,投票环节主要看教师的人际关系,而自己是来教学的,并不是来搞人际关系的。这完全是在偷换概念,难道获得评选资格的都是那些与同事有矛盾、人际关系不和谐的老师吗?这显然不可能。另外,姚燕燕披露自己从12年至今,8年都竞争职称失败,难道这8年她都是倒在了“民主测评”了吗?一名教师,8年竞争职称失败,难道要反思、被责难的就只是学校、教育部门,难道个人不应该反思?
关键点四:职称评选中的年数,是拿到评选资格的理由吗?
姚燕燕说,我教龄24年,连续评选8年,年年被刷下且不说姚燕燕连续评选8年是否属实(当地教育局声明,经调查姚老师连续评选只有7年),但把教龄和参评年数当作职称评选通过的理由,未免太过牵强。
这是一名网友晒出的所在镇中小学教师职称统计表,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30年以上教龄教师累计有69人,高级职称教师只有16人,占人数的23.19%;25年以上教龄教师累计有123人,高级职称教师只有20人,仅占总人数的16.26%。对比这些老师,是不是只有姚燕燕获得职称评选资格才算是公平?才算是合理吗?
关键点五:职称评选中的民主测评,真的只对姚燕燕不利吗?
姚燕燕说,投票环节占分太多、自己在这个环节“成功落选”。从这次十七中职称评选方案来看,民主测评是15分,连总分的十分之一都不到,而且这15分还分3个部分、各5分分值。姚燕燕在处室负责人和学校领导投票中得分排名第6,在考核小组成员投票中得分排名第13,在231名教师投票中排名第12,可以明明白白地看到在学校负责人给她打得分并不低,而是老师和评委们打得分低。而因为结果对自己不利,就不依不饶地说方案就多么不合理、多么不公平,是极端的个人利己思想,如果每个人都是如此,那还要什么规则和制度?还能有公平与合理可言吗?
面对不公,每个人都有权发声,但“直言”和“申诉”的前提必须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规为准绳,而不能抹黑事实、藐视规则。但当前网络舆论有个普遍现象,对个人维权过于同情和纵容,要求行政部门却又过于苛刻和怀疑,在舆论中同情是第一客观被第二,这样很容易主张闹者有理之风,这个现象值得大家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