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儿子16岁,成绩前三,从来不打也不骂,今天查出抑郁症
李连杰17岁的小女儿Jada,在社交网络上自曝,自己曾有一段长时间的抑郁及焦虑,最近因为疫情隔离,抑郁症再度复发。
Jada呼吁大家,在疫情期间,多留意身边人心理、情绪有没有出现问题。
看着照片上笑容灿烂的Jada,网友们表示不解:有钱有资源又有美貌的人,也会抑郁?
有些网友甚至直接说她“矫情”。
是啊,Jada身为星二代,家境优渥,自己也特别优秀,16岁考进最好的高中,才貌双全的她,是很多人羡慕的对象。
可刚刚17岁的她,却深陷抑郁症的漩涡。
我们总以为,抑郁症似乎只发生在那些生活悲惨的成人世界。
实际上,抑郁症才不管贫富、不挑年龄。
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近10年来,儿童期重型抑郁症的患病率为2%-4%,青春期上升到4%-8%。
我国目前约有20%的少年儿童出现抑郁症状,其中4%为临床抑郁,也就是需要接受临床治疗的重症抑郁。
抑郁症真的没有门槛,也不是成年人的特权。
它就像个魔鬼,游荡在每一人身边,稍不留神就会缠上我们。
为什么连未经世事的孩子,也可能得抑郁症呢?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很容易抑郁?
北京曾有中学校长聊过这样一个事件:
学校有一个成绩名列前茅、品学兼优的男孩子,原本只要按照既有路线一直走下去,考个重点大学不是太大的问题。
在外人看来,正是人生一片向阳的情况下,他却直呼要放弃读书,他对妈妈说:
我不想活了,活着没有意思。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妈妈决绝的回答:
“老师你不用管,他只是给他不想学习找借口。“
后来经过诊断,孩子的心理疾病,已经相当严重。
在家庭关系中,我们总以为,动手动脚才是暴力,但其实,语言暴力和冷暴力,对亲密关系的破坏,往往更长远且致命。
所有夹杂人身攻击的沟通,都是耍流氓。
“你怎么这么笨!”
“你是哑巴呀?”
“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孩子!”
“猪脑子啊,这么简单的问题你都能弄错!”
……
每一句话,都能成为一支利箭,直勾勾地射向孩子心脏。
而让人意外的是,在这样的情境下,更多家长不仅没有应对之策,反而习惯性的将抑郁源头归咎于孩子自身。
你有没有听过类似的话:
我供他吃供他穿,又没有生活压力,怎么就抑郁了?
他要什么我都给他买,给他最好的条件,怎么就抑郁了?
为他放弃那么多,不打不骂的,怎么就抑郁了?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很容易抑郁?
很容易被大家忽略的一点是:这一届的孩子,本身就处于一个更容易抑郁的年代。
以前的孩子,普遍比较“傻”。
没有开玩笑,回想我们这一代人,乃至我们的父母辈,感知能力和现在的孩子对比是相较迟钝的,我们要解决的只是吃饱问题,也就是基础的生存需求。
而信息泛滥时代,一下子接触到了大量的信息,这导致孩子提早开始思考人生——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一方面,是接触到大量信息后,对人生的疑惑,另一方面是应试教育的压迫。
以前父母对我们的要求,仅是你能自己养活自己,吃饱穿暖就行。但是现在经济升级,连带着对孩子的要求也蹭蹭蹭往上涨。
仔细看就会发现,孩子每天去上课的状态,和上班是一样的:老师就像领导,考试就是项目,成绩就是业绩。
不同的是,我们下班还能松口气休息,可孩子回到家,爸爸妈妈也变成了领导。在学校被盯着学习,在家也被盯着学习。
孩子的那根弦被拉得极紧,传道授业的老师会因为成绩,点名带姓的在全班面前批评你;慈祥可亲的爸妈会因为错题,马上变脸对你大发雷霆。
微博一位博主,分享了这样一件事。
有个患抑郁症的孩子去复诊,正在看书,医生表扬她说:“这孩子真用功。”
可没想到,孩子的母亲立刻回道:“用功?假用功!”
医生急到跳脚,却也无可奈何。
这位博主写道:
“家长是真的不知道为什么小孩会得抑郁症,也不理解孩子为什么想死,就是因为你啊。”
而孩子呢?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何谈自信心和自尊心,轻则养成唯唯诺诺的性格,重则堕进黑暗深渊......
原来,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已经发生过不少的悲剧了......
对孩子的痛苦无动于衷,习惯性的恶语相加,终究会酿成一次次的心理创伤,以至于在微博上,告诉父母自己抑郁的话题,竟超过了3亿的关注。
在我们自以为投给孩子的都是光明时,也可能正是因为这份光明,让他们身下产生了阴影。
我们不应该是孩子最亲的人吗?什么时候成为了孩子走向深渊的助推手?
父母的贬低和否定,是最毒的药
适度的压力产生动力,过度的压力只会把人压垮。
我相信每一个父母,都是爱自己孩子的,只是我们看过太多励志的故事,觉得只要挺过去就好了,忽略了自己的行为、话语是在给原本负重前行的孩子加码。
有的时候,父母管住嘴,真的可以救赎孩子一生。这可是带他来这个世界的人啊!杀伤力又何止是老师同学的百倍。
B站一则关于“抑郁症患者”的短片火了,片名叫《灯火之下》,借一个患抑郁症的高中女孩纯子之口,表达抑郁患者的心声,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鸣。
《灯火之下》的主角纯子,是高三学生,也是一名资深抑郁症患者。
对于自己究竟何时患病的,她也说不出个具体的节点来,“其实是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一开始就是单纯的心情不好,后来时间长了,就会因为一件小事持续难受一两周。”
而导致她心情不好的原因也很复杂,“家庭氛围不好,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也有,加之进入高中后学业压力陡然增加......”各种因素叠在一块儿,慢慢就崩溃了。她有时甚至会因为丢了一支笔而大发脾气。
临近诊断的那个月,大概是纯子最难熬的一段时间。
那时她还不知道自己患了抑郁症,只是精神、身体都到达了无法承受的状态,“每晚都会失眠,到凌晨四五点才会迷迷糊糊地睡着。早上六点半就要起床去学校,到了学校就趴在桌子上半梦半醒地发呆。”
更令人后怕的是,她那时候精神已经有些恍惚,上下学路上经常会崴脚、摔跤不说,过马路时甚至不知道躲车,经常被车主骂,“那时候脑子里会有些奇怪的想法出来,后来会仔细地思考这些想法,比如死亡。”
奥里森·马登说:只有欢乐、无忧的环境才能催发能量、智慧与无限的可能性,而枯燥、冷漠与压抑的气氛,只能让孩子的心灵能量寂然,从此窝在某个角落一声不响。
被父母理解的孩子,才有力量逆袭
综艺《少年说》中有一个孩子叫薛晓天,也曾身患抑郁症。
他说,如果不是因为父母,自己根本坚持不下来。
在最痛苦的时候,他想过要不要轻生,但是妈妈拉着他的手说:“咱们娘俩不是说要一起好好活下去吗?!”
他发病的时候六亲不认,会动手去打自己的父母,但是父母一直包容鼓励,让他重燃希望。
他整整休学了一年,但是这一年里,他终于战胜了抑郁,活出了自己。
希望所有父母都要让孩子觉得,面对抑郁,原来不是我一个人。
能拯救孩子的,从来不是多光明的前途,而是来自于父母坚定不移的爱。
有个网友说:
“大概5~6岁的时候,问过自己的母亲:'我的宝物啊,是这个彩色的弹珠,妈妈,你呢?’
她说,'我的宝物呀,是你哦!’
后来长到20多岁,一路上无论遇到什么困难,甚至到了觉得干脆放弃生命的时候,我都会想:怎么能死啊,我可是妈妈的宝物啊!”
当孩子心中有了爱的种子,就会发芽,他们就会在一次次成长里愈加勇敢,找到生活的希望。
即便是在孩子最困难,最孤立,最不被理解的时候,他也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在孤军作战。
正如教育家史宾塞所说:“对孩子的一次喝彩,胜过百次训斥。喝彩和鼓励,可以让自卑的孩子走出泥沼。”
这样,就算孩子成绩不理想,他的人格也会健全,在未来的道路上不因为短暂的失败而放弃自己,不因为别人恶意的评价而认为自己真的差劲。
接受孩子平庸,是当今父母的一门必修课
知乎上有个问题:父母的高期待,会对孩子造成什么影响?
有个高赞回答是:会把孩子压成平庸的废材。
因为家长的高期待,会削弱他们对孩子的激励,导致孩子无法从父母那里获得肯定。
从而让孩子产生自卑,甚至有自我否定的心理。
父母希望孩子成才本没有过错,但是如果对孩子要求太高,很容易物极必反,最后伤及孩子一生。
北京大学副教授蒋承说:
因对教育落后恐慌,导致每对父母都铆足了劲,推着孩子往前、再往前。
父母为了不让孩子输给其他人,便想尽各种办法去推孩子,设法让孩子超过其他人。
可他们忘了,教育不是一阵子,而是一辈子的事情。
让孩子用短跑的方式跑马拉松,很可能没跑到一半,就跑不动了。
就像记录片《没有起跑线》里,一位家长说的这样:
你总想让孩子赢,但如果因过度逼迫,导致孩子心理出现问题,甚至自杀,那最后赢了什么?
接受平庸,还给孩子一个快乐童年,是当今所有父母的一门必修课。
毕竟,比起为了成绩怒吼,孩子需要的是一个轻声细语,好好说话的妈妈;比起孩子的前途,更重要的是全家健康团结,只要孩子已经拼尽了全力,我们便应该客观去看待。
而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无论遇上什么事,抑郁也好,困境也好,无论接下来要面对什么,我们都要给孩子一个正向的善意的回应。
*作者:综合自教育、中学生心理健康等,编辑:亲子帮(ID:qinzibang),致力于为0~15岁儿童打造前沿、权威的家庭亲子、活动平台,为家长提供有指导价值和意义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