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的长城

p01

p02

长城,因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公里而被形象的成为“万里长城”。

今天,当我们登上北京八达岭长城时,可以不由自主地体会出“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感慨与豪迈。因为它建筑的雄伟与博大,不仅呈现着我们祖先在军事防御设施上的胸怀和睿智,更是作为现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工程而成为世界上留存体量最大、分布最广的文化遗产,并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长城究竟有多长?从十六世纪开始,全世界的很多人都曾对长城的长度进行过计算和推测。有人基于文化的探索而给出几千公里的结论,也有人基于历史的研究而推算出总长超过了5万公里。

直到2006年,由国家文物局组织启动的长城资源调查项目,才开始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对长城进行系统性的考古调查与研究。经过近五年的调查、统计和认定,为我们绘制出了迄今为止最为精确的全国长城分布图。根据调查显示,我国境内历代长城总长度为21196.18公里,分布于北方15个省份、97个地市和404个县域,包括长城墙体、壕堑、关隘、城堡、烽燧(烽火台)等遗存共计43721处。其中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余公里,而我们今天所认知的明长城,实际起点为辽宁虎山,终点为甘肃嘉峪关,自东向西经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十个省份的156个县域,总长度为8851.8公里。

长城的主体风貌究竟是什么样?在绵延2万余公里的长城中,像北京八达岭长城那样由砖石砌成的雄伟建筑仅仅只有377公里,而绝大部分长城则是根据地域环境不同,采取“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则,在草原、坡地以黄土夯实而成,在大山隘口以片石垒砌而成,在沙漠、戈壁则以柳条、芦苇与砂砾铺筑而成。也就是说,我们今天熟悉和宣传的长城,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典型长城。

宁夏自古以来就是中原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相互争夺的边地要塞,素有“关中屏障,河陇咽喉”之称,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从地理位置来看,宁夏南部山区是汉唐关中政治中枢的北部屏障,宁夏北部的黄河灌区则与内蒙古高原相连接,是北方游牧民族袭扰、南下的重要通道。从地质构造来看,我国南北走向的大山不多,而六盘山、贺兰山皆为南北走向。六盘山是关中西出北上的军事屏障,而贺兰山不仅是干旱、半干旱区的重要分水岭,同时也成为了守御疆土,防范游牧民族袭扰的天然屏障。

宁夏长城最早建于战国,其后,秦、汉、宋、明等朝代相继增修。据勘察资料显示,宁夏境内长城全长1507公里。其中明长城1300公里,可见墙体518余公里,敌台489座,烽燧237座,关堡25座,相关遗存13处。明长城在宁夏分为东边墙、西边墙、北边墙和固原内边墙等4处骨干长城。因各朝长城在宁夏广泛分布,而使宁夏享有“中国长城博物馆”的美誉。

长城在宁夏,就像一条矫健的巨龙,越群山、经绝壁、穿草原、跨沙漠,起伏在峻岭之巅,蜿蜒在沙漠之边,盘踞在黄河之岸。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宁夏长城中,雄伟壮观而又人迹罕至的部分。

宁夏长城分布图

p03

贺兰山,位于宁夏和内蒙古交界处,北起巴彦敖包,南至青铜峡,南北长220公里,东西宽20—40公里,主峰海拔3556米。

由于历史上的宁夏是边地,而南北走向的贺兰山不仅是天然屏障,而且自古以来就成为守卫宁夏平原,防范内蒙鞑靼和瓦剌袭扰的兵家必争之地。所以,贺兰山作为历代的军事防御区,长城修建和扩展完善在这里就从来没有停止过。

宁夏西线长城(即西边墙)是指分布于贺兰山山间的长城墙体。位于山前冲积扇平地或山口处的长城多以黄沙土夹杂小石块夯筑而成即夯土墙,而位于群山高耸处的长城则借助山势、壕沟,再加之石块垒砌而成。嘉靖十年(1531年)建筑,全长百余公里,分布有敌台70余座、烽燧130座、狼烟台200余座。

三关口明代长城,作为宁夏西线长城(即西边墙)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银川市西40余公里的贺兰山南部,修建于嘉靖十年(1531年),重修于嘉靖十九年。此关口是宁夏与内蒙古左旗的交界地,同时也是两地的主要联系和交通要道,其中银川与巴彦浩特的省道和高速公路也由此穿关而过,自关口处可看到残段长城遗址。“三关”即从东向西,设头道卡、二道卡和三道卡,后人称之为三道关。

p05

p06

p07

p08

p09

p10

p11

p12

p13

p14

p15

p16

p17

p18

p19

p20

p21

p22

p23

p24

p25

p26

p01


p02

城堡,作为长城的重要附属设施,主要是为戎边的将士提供居住和训练之用,即为屯集军队的驻所。一般而言,军城相比于官府所在的州城和县城,规模相对偏小。明代的军城根据等级、规模、人数不同可分为镇城、路城和堡城,镇城和路城为军事长驻之地,一般的士兵平日多住在堡城之中。

宁夏东线长城(即东边墙)修筑于明成化十年。始于银川市兴庆区临河镇横城村,于盐池县苟池东北3公里处进入陕西定边县的周台子,全长180公里,分布有敌台508座、烽燧67座。

宁夏东线长城由于地处特殊的平原、荒漠过渡地带,为防止游牧民族袭扰,必须建有连续的长城加以防御,并部署大量的将士加以守卫。因此,这里的长城在建筑上有别于其他地区长城的设置,其显著特点就是:一里三台,五里一铺,三十里一堡,六十里一城,这里的城堡密集度堪称西北乃至全国长城之最。

在今天的宁夏吴忠市盐池县,作为东线长城的重要附属设施——城堡,共分布有8 座。分别为自陕西定边县进入宁夏30里至“花马池古城”(今盐池县城);再30里至“高平堡”,再30里至“安定堡古城”;再30里至“英雄堡”,再30里至“兴武营古城”;再30里至“毛卜喇堡”,再50里至“清水营古城”;再30里至“红山堡”,再30里至横城,抵达黄河岸边。

热闹的军营、嘶鸣的战马和撞击的兵戈,都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500多年的风沙侵蚀,再加之20世纪50年代的人为损毁,使得今天的城堡显露出更多的孤寂、悲壮和苍凉。


宁夏长城分布图


宁夏东线城堡分布图


p04    花马池古城,即今盐池县城。旧城建于明正统八年(1443年),始在塞外花马池北,即今内蒙古鄂托克前旗北大池北侧。天顺年间(1457年—1464年)改建今地。20世纪50年代以后,砖石大量被拆。21世纪以来,政府重视保护,收集旧城转,修复南墙,并成为人们休闲、观景的好去处。


p05


p06


p07


p08

p9      高平堡:位于盐池县城西30里处的十六堡村,始建于嘉靖十年(1531年),城平面为方形,边长约250米,城墙以黄土夯筑而成,高3—7米,东墙辟门,门外设有瓮城,城四隅有角台,城内有大量砖瓦即瓷器碎片。据《嘉靖宁夏新志》记载,高平堡为明代长城沿线的城障之一,为屯兵之所。


p10


p11

p12      位于古城的南侧不远处,古王高速(古窑子—王圈梁)和307国道穿越而过,与不远处的古长城相伴并行,伸向远方。


p13


p14    安定堡古城:位于盐池县西北60里处的安定堡村东2公里处,其东、西、北三面有城墙环绕,城门面南,设有瓮城。古城东西长600米,南北250米。古城原为砖包城,20世纪50年代后城砖被拆除,现城内荒芜,遍布砖瓦残片。


p15


p16


p17


p18


p19


p20    英雄堡:位于盐池县西90里的高沙窝镇英雄堡村南1公里处,又名永兴堡,始建于弘治七年(1494年),平面呈“凸”形,东西长257米,南北宽133米,城墙以黄土夯筑,城门面南,门外设有瓮城,城内中部和北部有建筑基址,地面有大量砖瓦和瓷器残片,现大部分城墙已被风沙所掩埋。


p21


p22


p23


p24


p25


p26


p27    兴武营古城:位于盐池县西120里处的高沙窝乡,正统九年(1444年)都御史金濂始建此城,古城东西长约600米,南北宽约480米,西南两面有进出两门,各带瓮城,城中有一土墩,为昔日点将台,城墙保存完好,四隅有角台,墙顶有马面。


p28


p29


p30    兴武营古城是长城沿线的重要城障,有“灵夏重地,平庆要藩”之称。


p31


p32    毛卜喇堡:位于兴武营古城西30里的长城内侧100米处,始建于明嘉靖年间,隶属于兴武营守御千户所。城墙保存完好,城门面南,带有瓮城,门前10米处有古庙台一座。现城内荒芜,残砖碎瓦遍布。


p33


p34


p35


p36


p37


p38


p39    清水营古城:作为万里长城二百关之一,清水营古城位于灵武市东北方向约38公里处的宁东镇清水营村,因北靠明长城,东依“清水河”而得名,始建于明成化七年(1471年),古城为方形,边长300米,四角有方形角台,角台之上城楼已不复存在,但基础尚存。东城墙有大门,城门外套以瓮城。原城墙内外两侧均“翁以砖石”,显出雄伟壮观。后因人为原因,砖石皆被拆除,古城内外砖瓦遍地,一片废墟。


p40


p41


p42


p43


p44   清水营古城,不仅是重要的军事屯兵城堡,同时也是明代中期西北地区最北面十分重要的商贸场所。


p45


p46


p47


p48    红山堡:因位于红山而得名,东至清水营约30里,西至横城约30里。红山堡作为明长城防御体系中的一个城障,始建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外观呈正方形,边长300米,设东门一道,有瓮城,门向南开。进入城堡,原有房屋基址虽经风雨侵袭,仍依稀可辩,城堡西北台地处,还可见到大量的残破砖瓦和建筑构件碎片。


p49


p50


p51


p52


p53     现如今,红山堡已成为国家4A级名胜——水洞沟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重大遗址之一。


p54


p55

p56    穿过城堡,跨过戈壁,蜿蜒而上的宁夏东线明长城(即东边墙)。


p57


p58

p59


p60    位于黄河岸边的横城堡遗址

p01

p02

宁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北方的边防前线,素有“关中屏障,河陇咽喉”之称,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自战国时期,到秦、汉、隋、明各个朝代,都曾在宁夏修筑过长城,因而宁夏也享有“中国长城博物馆”的美誉。

北岔口长城,作为宁夏西线长城(即西边墙)的一部分,位于青铜峡市以西约40公里的贺兰山南麓营子山,呈南北走向,西临内蒙古自治区,南起广武乡芦沟湖,北至邵刚乡磨石口,全长40.6公里,始建于明成化十年(1474年),所处地势险要,地形复杂,山势险峻,自古为军事要塞。特别是北岔口北侧和营子山上,由数层纵横交错的石砌、墩台、壕堑、关隘、城堡,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军事防御工程体系。

整个长城的构筑走向完全借助于地形和山势,盘旋峻岭,起伏山谷,铲山为墙,设关为口,充分体现出古代建设者的军事才智。它的巍然险峻更是对《满江红》中“驾长车踏破贺兰缺”的最好阐释。

北岔口明长城分布于贺兰山间,蜿蜒连绵,气势非凡,似一条巨龙向南北方向延伸,由于远离人类活动区,是宁夏境内明代长城保存最为完整的一段。

和北京八达岭用砖石修建的长城相比,宁夏土长城更具有西部典型的残破之美、壮阔之美和苍凉之美,并被专家誉为宁夏长城的“八达岭”。

宁夏长城分布图

p04

p05

p06

p07

p08

p09

p10

p11

p12

p13

p14

p15

p16

p17

p18

p19

p20

p21

p22

p23

p24

p25

p26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