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大家都在骂这个人,其实他才是一个伟大的人

栖霞山素有“六朝胜迹”之称,在明代被列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有“一座栖霞山,半部金陵史”的美誉。历史上曾有五王十四帝登临栖霞山,历史古迹遗址80多处,荟萃了宗教文化、帝王文化、绿色文化、名人明俗文化、地质文化、石刻文化、茶文化等。

在栖霞山,有一处旅游景点,名为“始皇临江处”。据记载,两千多年前,秦始皇曾来到此地,沿着栖霞山,渡江而下,朝着江北方向而去。此事在《史记》亦有记载:“始皇三十七年,东巡会稽,还过吴,从江乘渡并海上至琅琊。”
公元前206年,秦始皇在统一全国后,车巡天下,先后经洞庭、钱塘、苏州等地,西行至金陵,与江乘驻留,攀登上了当地的栖霞山。到达山巅后,秦始皇曾在此祭拜天地,并命丞相李斯,刻写篆文,将碑石立于山巅,以告示天下。

其实,此次秦始皇登高临江,绝非寻常巡视江河,而是有着特殊意义。此处登高望远,一览四方山河,可充分体现出秦始皇统一四海、傲视万古的功绩,因此,他才令人刻文留石,以彰显自己的雄韬伟略。
所以,在2006年初,当地风景区重新恢复了“始皇临江处”,由一套仿古建筑构成,包括亭台、廊、轩、观景平台等。游人来到这里,可凭栏眺望,远处江河翻涌、百舟争流,山川江河的美景,尽收眼底。

上文可知,“始皇临江处”在栖霞山,而栖霞山又在江乘之地,那么,江乘又是哪里呢?
根据《辞海》记载,江乘为秦时的一个县城的名字,具有悠久历史。秦始皇东巡时,设立江乘,地址在今天的江苏句容市北面。三国时期,江乘地名被孙吴政权废除,至晋朝恢复。隋朝建立后,为了追求新朝新气象,再废江乘地名。
尽管在历史中几经波折,但是,江乘的名字还是流传至今,在许多地方的志书中,都能看到江乘的身影。自古以来,江乘就扮演着重要角色,地理位置重要。它是长江下游重要的渡口,同时又是南北交通要塞,极具战略意义。

在当地历史中,“江乘”是第一个县级行政单位,其县邑治所地址据说为栖霞山附近的西湖村。每当提起江乘,当地必然绕不开秦始皇与“始皇临江处”。其实,除了这些,江乘还有一条横穿栖霞的秦代驰道。
此驰道宽度约十余米,是根据秦始皇“车同轨”的要求,进行宽窄统一。时至今日,在栖霞当地的古老村庄内,还依稀可见秦代驰道遗迹的影子。

那么,何为驰道?
简单来说,驰道类似于现在的“国道”,秦始皇为了追求交通便利,下令以咸阳为中心,修筑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像秦代开凿玩大运河后,便在两侧修建有驰道,种上树木,兴建行宫,便于始皇帝巡游视察。
修建驰道工程十分浩大,单说主要驰道就高达九条,分别通往陕北、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四川等地。其中有一条长达九百公里的直道,由九原起,顺着长城一路修筑至河北地区,而后这条驰道与云阳至九原的驰道相连,被称为:“北方大道”。

1974年,人们在伊克昭盟发现了一条驰道,由于年代久远,该驰道已经损坏严重,难辨真面,不过通过留存的遗迹可以看出,该驰道长约一百多米,宽度为二十二米,断面明显,整体要比路边高出一米左右。并且,修筑驰道的材质为红砂岩土,通常测量好宽窄范围进行填土即可。
根据此直道遗迹远处眺望,可看到南北方向有四个豁口,与此道遥遥相对,连接为一条直道。可见,在当时的落后条件下,秦代人们要完成这么一项浩大工程,要面临怎样的挑战。若是在平地上修筑驰道倒也简单,最怕的就是穿山越岭,不仅惊险万分,且难度极大,极具挑战。
公元前三世纪,秦代为了将道路通往巴蜀地区,不惜耗费人力物力,在崇山峻岭中修筑栈道。正如蔡泽所说:“ 栈道千里,通于蜀汉,使天下皆畏秦。” 至西汉前期,四川地区已有嘉陵、褒斜、谠洛、子午等四条栈道,每一条都是靠无数鲜活生命换来的。

栖霞地区的驰道修建,亦并非一帆风顺。根据秦始皇所走路线,自丹徒至江乘,沿途地势陡峭,多为崇山峻岭。若想在这种地势上修建驰道,难度可想而知。据悉,秦代驰道修建初期,仅在镇江段的攻城,便动用了三千囚犯参与施工。
驰道修建之后,山间尸体堆积如丘陵,可见,修建驰道工程艰巨,死伤者众多。不过,话也说回来,到目前为止除了南阳山区以外,在别的地方还没有找到秦朝“轨路”的遗迹,说秦朝有过非常发达的“轨路网”也就只能是个推测,尽管,这是个非常符合逻辑的推测。

历史上有关秦代驰道的看法,向来褒贬不一,有人觉得它大兴土木,劳民伤财,民怨四起,并不值得提倡。不过,换个角度看待,驰道并非一无是处,如:栖霞山的驰道,将江乘与整个南京地区的经济连接至一起,促进来民间贸易往来,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发展。
并且,借助着交通便利,让当地的文化得以与外界产生交流,对于文化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为栖霞地区拉开了腾飞序幕。
参考资料:
『《南京市栖霞区栖霞山》、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中国最早的高速公路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