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的类型及治疗...

来源:北京中山医院/超声

编辑:小超人

胆囊息肉的疾病类型是如何划分的? 胆囊息肉是指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样突起的一类病变的总称,又称“胆囊隆起性病变”。

临床上所指的胆囊息肉包括有由胆囊炎症所引起的黏膜息肉样增生胆囊黏膜细胞变性所引起的息肉样改变胆囊腺瘤性息肉以及息肉样胆囊癌等。胆囊息肉在病理上有良性息肉和恶性息肉之分。

正常的胆囊是一个小袋子样的器官,囊壁很薄,也就1到2毫米,也很平整光滑。如果因为某种原因,胆囊壁上向胆囊腔内长出一个小的突起,就好像平地上隆起一个小土丘,超声科医生就称之为“胆囊息肉样病变”或“胆囊息肉”。也有的书上说是“胆囊隆起性病变”。在超声的广泛应用之前,这一病变大多是在胆囊切除的标本上发现的。

胆囊息肉疾病类型划分:

在临床上,一般可根据胆囊息肉的性质: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胆固醇息肉:此种类型的息肉最为多见,但它却不是真正的息肉。而是胆汁中胆固醇的结晶集结在一起所形成的桑葚状改变,其直径大小多为1厘米以下。

(二)增生性息肉:此种类型的息肉仅次于胆固醇息肉,多见于中年妇女,60%的患者会伴有胆囊结石。它是胆囊的一种增生性改变。其直径大小多为0.2—0.5厘米。

(三)炎症性息肉:此种类型的息肉是在慢性胆囊炎或胆结石的基础上形成的。其直径大小多为1厘米以下。

(四)腺瘤性息肉:此种类型的息肉属于真性息肉,可合并慢性胆囊炎和胆结石。多见于老年人,其直径大小多为0.2—2厘米。在临床上,腺瘤性息肉可发生出血、坏死性改变,有的甚至还会演变为乳头状腺癌。

(五)淋巴性息肉:此种类型的息肉比较少见,多有淋巴组织增生的改变,其直径大小多为0.1—0.3厘米。

胆息肉40%的患者均无明显症状,其隐散性较强,不被人们发现,只有在B超体检时才发现。

一般,症状出现时有右上腹疼痛感,并向右肩及右后背部放射,常有腹泻、恶心、呕吐、厌油等消化不良症状,极少数患者有发热、黄疸。

主要体征为右上腹区压痛,较明显,对人体影响主要表现在消化系统异常,肝功能异常,并有8-15%患者癌变。

胆囊息肉中最常见的是胆固醇性息肉,和胆固醇的代谢紊乱有关。胆固醇性息肉常是多发,并且较小,大多在3到5毫米,一般不超过1厘米,不会很快长大。在观察过程中,息肉的数目可以有变化。有些息肉甚至可以脱落,随着胆汁排出。

但是偶尔也有单发的,只有一个息肉,直径也可以大于1厘米,不常见。

胆固醇息肉不会恶性变成为胆囊癌,但是有时可以形成胆囊结石。如果没有自觉症状,不需要治疗。

其次是炎性息肉,是因为胆囊的慢性炎症引起,所以常发生在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的情况,不是真正的肿瘤。需要治疗的是引起炎性息肉的病变,而不是炎性息肉本身。

真正的肿瘤性息肉是胆囊腺瘤,有一定的恶变率,需要警惕。一般具有以下特点的胆囊息肉样病变恶性变的可能性大,需要积极治疗:

1.息肉直径大于1厘米

2.单个息肉

3.息肉的基底较宽

4.并发胆囊结石

5.女性患者

6.息肉位于胆囊颈部

以上是对胆囊息肉的简单介绍,另外还有一些少见类型的息肉样病变,因为太少见,不做介绍了。

专家指出,胆囊息肉患者需要定期的复查息肉大小,最好早发现早治疗,避免胆囊息肉增大或者恶化。目前对于没有恶化的胆囊息肉,一般采用保胆取息的方法治疗,取出息肉保留胆囊,安全不复发,可以避免胆囊切除的风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