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痉证精选的药方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内科学,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痉证病的症状,根据症状精选选了18个药方.供有缘人对症选药方.
痉病是由于风、寒、湿、痰、瘀等阻滞脉络,心、肝、胃、肠热邪炽盛,'或阴虚血少,元气亏损,筋脉失濡,拘急挛缩,甚或邪扰神明引起的以颈项强急,四肢抽搐,口噤戴眼,角弓反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性危重病。痉病可见于外感病,亦可出现在内伤杂病中,西医学的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破伤风及各种病因引起的脑膜炎、中毒性脑病、脑血管病、脑脓肿、脑肿瘤、脑寄生虫病等疾病患者出现痉病表现
一.邪壅经络证:头痛,项背强直。恶寒、发热。肢体酸重。舌苔白腻、脉象浮紧。
1.羌活胜湿汤。
羌活6克 独活6克 藁本3克 防风3克 炙甘草3克 川芎3克 蔓荆子2克
1.如经中有寒湿,身重腰沉沉然,加酒洗汉防已5克,轻者再加附子3克,重者则加川乌3克。
痉证加减:
1. 若得之失血,产后,正虚邪中,或素体气血不足,内外交感,则应视其具体脉证,以祛邪为主,稍加扶正之品,以兼顾正气。或以扶正为主,酌加祛邪之品。可酌加葛根、白芍,顾护津液,以防辛散伤津。
1.刚痉证:项背强直,口噤不得语,甚至四肢抽搐,恶寒较重,发热,头痛,无汗,苔薄白,脉浮紧
2.葛根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葛根12g 麻黄9g 桂枝6g 生
姜9g 炙甘草6g 芍药6g 大枣4枚
上7味,以水1000ml,先煮麻黄、葛根,减200ml,去白
沫,再下诸药,煮取300ml,去滓,温服lOOml。覆被似汗。
注:临证本方用量宜尊张仲景师之原意,即葛根之用量大于
麻黄,麻黄略大于桂枝。
(功效]解表发汗,生津舒筋。
(主治)
主证:发热无汗,恶风,身痛,项背强几几,口噤不得语,
小便少,苔薄白,脉浮紧。
副证:或喘,或下利,或呕吐。
(临证加减}
1.葛根汤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一般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采用平肝熄风、清热开窍之剂。根据当时临床症状,病属于风寒
束表,卫阳被遏,兼之季节虽在三春,而阴雨连绵,气候寒冷似
冬,辨证求因与《金匮要略》之刚痉相似,故采用辛温之葛根汤
治疗,每昼夜服药2剂,昏迷口噤用鼻饲。一般在服药10小时
后神昏转为烦躁,再转为清醒,面色由苍白转红润,阴证转阳,
营卫得和,若药后有汗其效更速。治疗中症状消失最慢者为项
强。如有动风之象,因邪化热窜人经络所致,需加入平肝熄风之
药。[江苏中医,
2.柔痉证:项背强直,发热不恶寒,头痛汗出,苔薄白,脉沉细而迟。
3.栝蒌桂枝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栝蒌根15g 桂枝9g 白芍9g
生姜9g 大枣4枚 炙甘草6g
上6味,以水900ml,煮取300ml,分温三服,微取汗。不
汗者,食热粥。 .
(功效}解肌祛邪,舒缓筋脉。
(主治}柔痉。症见项背强直,肢体拘急,发热不恶寒,头
痛汗出,苔薄白,脉沉细而迟或兼弦。
(临证加减)
1.痉病:发热汗出,恶风身痛,身体强,背反张,脉象涩
或沉迟等;若兼血虚加当归;若身痛较重加秦艽、防风;若渴
重,加重栝蒌根之量至30g。
2.小儿慢惊风:气虚加党参;脾虚加白术;血虚加当归;
阴虚加石斛。
3。本方加秦艽、当归、川贝母、葛根、忍冬藤治柔痉。
4。本方加白术、当归、党参治小儿急惊风。
5。本方加葛根、当归,治席汉氏综合征感受风寒.
6.天花粉(栝蒌根)、麦门冬、知母、石膏、甘草。水煎
服。治燥火灼肺,口渴身热,二便赤涩,喘咳气逆,面赤唇焦,
咳痰难出,名栝蒌根汤。[脉因证治]
7.栝蒌根、胡黄连、黄芩各七钱半,炒僵蚕、白藓皮、炒
大黄各五钱,牛黄、滑石各二钱半。共为细末,每服二钱,不拘
时竹叶煎汤调下。治风热口中干燥,舌烈生疮,名括蒌根散。
3.湿热入络证:身热,筋脉拘急,或口噤,甚则角弓反张,胸脘痞闷,渴不欲饮,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宣痹汤加秦艽、地龙、丝瓜络、威灵仙等。
4.宣痹汤
防已15克 杏仁15克 滑石15克 连翘9克 山栀子9克 薏苡仁15克 半夏9克 晚蚕砂9克 赤小豆9克
1.痛甚者,加姜黄6克、海桐皮9克。
二.热甚发痉证:口噤切齿,项背强直,甚则角弓反张,手足挛急。发热,神昏谵语。胸闷、腹胀、便秘。苔黄腻,脉弦数。增液承气汤。若伤津发痉,无腑实之证,亦可改用白虎加人参汤以消热救津。
5.增液承气汤
玄参30克 麦冬24克 细生地24克 大黄9克 芒硝4.5克(包)
痉证加减:
1. 如抽搐较甚者,可酌加地龙、全蝎、钩藤等熄风通络之品。
2. 昏迷谵语者,可酌用安宫牛黄丸。
3. 若伤津发痉,无腑实之证,亦可改用白虎加人参汤以消热救津。
6.白虎加人参汤
知母18克 石膏48克 炙甘草6克 粳米12克 人参9克
1.热盛动风发痉证:壮热头痛,神志昏迷,口噤抽搐,角弓反张,舌质红絳,苔黄燥,脉弦数。
7.羚羊钩藤汤。
羚羊角4.5克(刨细丝,先30分钟) 霜桑叶6克 川贝12克(去心) 鲜生地15克 双钩藤9克(后下) 滁菊花9克(后下) 茯神木9克 生白芍9克 生甘草2.4克 淡竹茹15克(先煎)
加减:
1.气分热盛而见壮热汗多、渴欲冷饮者,加石膏、知母等以清气分之热;
2.营血分热盛而见肌肤发斑、舌质红或降者,加水牛角、丹皮、紫草等以清营凉血;
3.兼腑实便秘者,加大黄、芒硝以通腑泄热;
4.兼邪闭心包、神志昏迷者,加紫雪或安宫牛黄丸以凉开止痉;
5.抽搐不易止息者,加全蝎、僵蚕、蜈蚣等以熄风止痉;
7.高热不退,津伤较甚者,加玄参、天冬、麦冬等以滋补津液。
8.若无羚羊角,可用山羊角或珍珠母替代,但用量宜大。
痉证加减:
1. 神昏谵语或神志昏迷可加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或紫雪丹,以清热透窍。
2. 壮热汗出,口渴喜冷饮,是兼气分热盛,或加石膏、知母以清气热。
3. 兼腑实便秘者,可加大黄、芒硝以攻下热结。
4. 热盛动血,斑疹显现,舌质红絳,可加犀角、生地、丹皮以凉血解毒。
加减:
1. 口渴饮冷者,加生石膏、知母;
2. 便秘者,加大黄、芒硝;
3. 神昏肢厥者,加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或紫雪丹。;
4. 痉甚或反复发作者,加全蝎、蜈蚣、僵蚕、蝉衣。
临证参考本证治疗重点在于凉肝。因为痉之所由原为邪热传入厥阴,热极动风。羚羊角为凉肝熄风圣药,价格昂贵,质硬而重,治疗每以3~6g磨汁锉末冲服,肝经热盛发痉,为热极病重之证,治疗宜积极,力求速效,以防热盛伤阴致肝肾之阴精衰竭而转为热盛阴伤,实中有虚,或阴亏热存,虚风内动之反复发作,机转复杂的痉病。因此,病之极期用药需频服,根据病情每2~4小时服药一次,直至热减痉止。神昏不清者,应鼻饲给药。
2.肝经热盛 证候 高热头痛,手足躁动,口噤骱齿,项背强直,四肢抽搐,角弓反张,舌质红绛,苔黄燥,脉弦数。常用方羚羊钩藤汤化裁。
3.阳明热盛 证候 壮热口渴引饮,汗出,腹满便结,项背强急,手足抽搐,甚则角弓反张,舌质红,苔黄糙,脉弦滑或弦数。常用方
8.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化裁。
生石膏48克、知母18克、生大黄9克、芒硝4.5克(包)、生地黄24克、玄参30克、麦冬24克、羚羊角粉5克(另煎)、钩藤12克
加减:
1. 痉甚者,加地龙、全蝎、蝉衣、天麻;
2. 腹满者,加枳实、厚朴;
3. 发热身重,头疼痛沉者,加苍术、佩兰、羌活;
4. 神昏不醒者,加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或紫雪丹。
临证参考本证邪热与阴伤并存,故清泄热邪与养阴并用。生石膏用量宜大,可用至100一--2509。无论有无腑实均可使用大黄、芒硝,有腑实可通便泻热,无腑实可畅通里气,泻热导邪外出,用量依病情而定,可用至15~30g,且大黄必须后下,以增强泻下之力。阳明热盛发痉者,病势仍较急,尤其腑实内结者,伤阴耗液,消灼津精更甚,当急下存阴,可每日2剂汤药,每隔4~6小时服1次。
4.心营热盛 证候 高热烦躁,神昏谵语,项背强急,四肢抽搐,角弓反张,肢厥,舌绛苔少,脉细数。常用方清营汤化裁。并送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或紫雪丹。
9.清营汤
犀角2克(磨汁冲服)(可用水牛角120克代,先煎)、玄参9克、生地黄15克、麦冬9克、丹皮6克、黄连5克、钩藤9克、连翘6克、竹叶心3克
加减:
1. 高热者,用赤芍、生石膏、知母
2.抽搐甚者,加金银藤、全蝎、蜈蚣、地龙、僵蚕、蝉衣之类;
3. 痰涎壅盛者,加天竺黄、胆南星、竹沥;
4. 便秘者,加大黄、芒硝;
5. 肢厥深者,合化斑汤加减,并服安宫牛黄丸。
临证参考:
本证为心营热盛所致,患者神昏多较重,抽搐频繁,属痉病中最重者,多不能口服药液,应尽早插胃管建立给药通道。选择“三宝”,要结合证情。对于窍闭不甚者,选用 紫雪丹,窍闭重者选用至宝丹,热毒极盛者使用安宫牛黄丸。必须注意,“三宝”终究为大寒之品,不可过用,以神清为度。服用丸药方法,先用少许汤药化开药丸,使之成稀糊状,由胃管灌入,每次1丸,每日2次,重者每小时灌服1丸。本证多见于温病的极期阶段,除痉、昏外,患者尚有高热,此时,对高热的处理十分重要,高热不降,痉难止,神难醒。因此,应采取综合措施,尽快降温。
本证为心营热盛致痉,治疗时宜辨其营血热毒深浅轻重,亦可分别采用化斑汤、清瘟败毒饮、神犀丹化裁。对本证之肢厥,须与亡阳脱证之四肢厥冷相鉴别,治疗迥异,若症见神昏,四肢厥冷,抽搐项强,体温下降,甚至降到常温以下,但口唇干燥或见血痂,舌苔黄燥少津,脉数或促者,证系热深厥亦深者,治疗当重用清热凉血、熄风透窍之品,如化斑汤合安宫牛黄丸。若症见四肢厥冷,体温下降,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舌淡,脉细弱或细数或弱而沉者,证属亡阳脱证,当予急服独参汤、生脉散,甚或静脉点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
10.安宫牛黄丸
(《温病条辨》卷1)
[异名] 牛黄丸(《温病条辨》卷1)、新订牛黄清心丸(《重订通俗伤寒论》)、安宫
丸(《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吉林方)。
[组成] 牛黄一两(30g) 郁金一两(30g) 犀角一两(30g) 黄连一两(30g)
朱砂一两(30g) 梅片二钱五分(7.5g) 麝香二钱五分(7.5g) 真珠五钱(15g) 山
栀一两(30g) 雄黄一两(30g) 黄芩一两(30g)
[用法] 上为极细末,炼老蜜为丸,每丸一钱,(3g),金箔为衣,蜡护。每服一丸。
大人病重体实者,日再服,甚至日三服;小儿服半丸,不知,再服半丸(现代用法:口
服,一次1丸,小儿3岁以内一次1/4丸,4—6岁一次1/2丸,一日1—3次。昏迷不
能口服者,可鼻饲给药)。
[功用] 清热解毒,豁痰开窍。
[主治] 邪热内陷心包证。高热烦躁,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口干舌燥,喉中痰
鸣,舌红或绛,脉数,以及中风神昏,小儿惊厥,属邪热内闭者。
11.至宝丹
(《灵苑方》引郑感方,录自《苏沈良方》卷5)
[组成] 生乌犀 生玳瑁 琥珀 朱砂 雄黄各一两(各30g) 牛黄1分(0.3g)
龙脑1分(0.3g) 麝香1分(0.3g) 安息香一两半(45g)酒浸,重汤煮令化,滤去滓,
约取一两净(30g) 金、银箔各五十片
[用法] 上药丸如皂子大,人参汤下一丸,小儿量减(现代用法:研末为丸,每丸
重3g。每服1丸,一日1次,小儿减量)。
[功用] 清热开窍,化浊解毒。
[主治] 痰热内闭心包证。神昏谵语,身热烦躁,痰盛气粗,舌红苔黄垢腻,脉滑
数,以及中风、中暑、小儿惊厥属于热痰内闭者。
[病机分析] 本方所治各种病证皆为痰热壅盛,内闭心包所致。心主神明,温热之
邪炽盛,灼液为痰,痰热闭阻心包络,故神昏谵语,身热烦躁,痰盛气粗;而中风、中
暑、小儿惊厥,皆可因热痰内闭,而见神昏谵语,身热烦躁,痰盛气粗,甚至时作惊搐
等证。
12.紫雪丹
紫 雪
(苏恭方,录自《外台秘要》卷18)
[异名] 紫雪丹(《成方便读》卷3)、紫雪散(《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
[组成] 黄金百两(3.1kg) 寒水石三斤(1。5kg) 石膏三斤(1.5k8) 磁石三
斤(1.skg) 滑石三斤(1.5kg) 玄参一斤(500g) 羚羊角五两(150g)屑 犀角五
两(150g)屑 升麻一升(250g) 沉香五两(150g) 丁香一两(30g) 青木香五两
(150g) 甘草炙八两(240g)
[用法] 上十三味,以水一斛,先煮五种金石药,得四斗,去滓后内八物,煮取一
斗五升,去滓。取硝石四升(2kg),芒硝亦可,用朴硝精者十斤(5ks)投汁中,微炭
上煎,柳木篦搅勿住手,有七升,投在木盆中,半日欲凝,内成研朱砂三两(90g),细
研麝香五分(1.5g),内中搅调,寒之二日,成霜雪紫色。病人强壮者,一服二分
(O.6g),当利热毒;老弱人或热毒微者,一服一分(O.3g),以意节之,合得一剂(现
代用法:口服,每次1.5—3g,一日2次。周岁小儿每次0.3g,每增1岁,递增0.3g,
每日1次。5岁以上小儿遵医嘱,酌情服用)。
[功用] 清热开窍,镇痉熄风。
[主治] 温热病,热邪内陷心包及热盛动风之证。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痉厥,口
渴引饮,唇焦齿燥,尿赤便秘,舌质红绛苔干黄,脉弦数有力,以及小儿热盛痉厥。
[病机分析] 本方所治之高热、神昏、痉厥等证为温热之邪内陷心包,或热盛动风
所致。心主神明,为君主之官,若温热毒邪,不经汗解,直陷心包,侵扰心神,必然导
致神志异常;轻者烦躁不安,嗜睡谵语,重则意识丧失,呼之不应;邪热炽盛,充斥内
外,则见高热;热盛伤津,则口渴唇焦,尿赤,便秘。肝为风木之脏,热盛引动肝风,
风火相煽,则为痉厥。小儿热盛痉厥,当属急惊风,亦为邪热化火,内陷心包,引动肝
风而致。
5.真阴耗伤 证候 手足蠕动,。时时发痉,伴形消神疲,心中憺憺大动,舌干绛或光绛无苔,脉虚数。常用方三甲复脉汤化裁。
13.三甲复脉汤
炙甘草18克 干地黄18克 生白芍18克 麦冬15克 阿胶9克 麻仁9克 生牡蛎15克 生鳖甲24克 生龟甲30克
加减:
1. 时时欲脱者,加五味子、鸡子黄敛阴滋养阴液救脱;
2. 喘而气短者,加人参、沙参、五味子;
3. 心悸者,加茯神、人参、小麦;自汗者,加龙骨、小麦、人参。
临证参考本证属温病邪热久羁,真阴耗损。或久病真阴匮乏之证,治疗以滋填潜镇,所谓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但临证时须注意邪气强弱,对于邪盛者,虽阴已亏,仍不可用此滋补纯厚之方,否则可留邪于内,而应以养阴清热熄风为法,去厚味滋腻之阿胶、五味子、白芍、龟甲、鳖甲,加玄参、丹皮、黄连、知母、天麻、钩藤等。壮火尚盛者,不得用定风珠、复脉汤,邪少虚多者,不得用黄连阿胶汤,即是此意。
6.痰瘀内阻 证候 头痛昏蒙,神情呆钝,或胸脘满闷,呕吐痰涎,或痴呆、失语,精神异常,手足颤动或四肢抽搐,项背强直,舌质紫黯,苔白腻,脉弦或弦滑常用方三甲散加减。
14.三甲散
生鳖甲10克、穿山甲10克、地鳖虫10克、僵蚕10克、全蝎10克、白附子10克、桃仁10克、赤芍10克、胆南星10克、菖蒲6克、白术10克、葛根10克
加减:
1. 余热未清者,可加青蒿、白薇、地骨皮;
2. 阴虚明显者,可加生地、白芍、阿胶;
3. 痰热甚者,加全瓜萎、天竺黄、黄芩、竹沥等;
4. 抽搐频繁者,可加羚羊角粉、天麻、钩藤;
5. 瘀象明显者,可加地龙、乌梢蛇;
6. 痰浊壅盛者,可加皂角刺、半夏、胆南星、枳实;
7. 气血亏虚者,可加生黄芪、当归等。
临证参考本证型多见于内伤诸痉,血气不调,病久入络,及外感致痉之晚期。痰瘀滞络之外,多兼有气血阴阳之不足,临证治疗宜审虚实缓急,遣方用药。标实急者,除选上方加减外,尚可选用恽铁樵之安脑丸(金钱白花蛇、全蝎、白附子、薄荷、梅片、独活、川乌、天麻、雄黄、麻黄、牛黄、麝香)。痉势缓解,宜根据本虚特点,予补阳还五汤或三甲复脉汤等,随症加减。
7.虚风发痉证:时时发痉,手足蠕动,心中憺憺大动。神倦瘈疭,脉虚数,舌干絳,苔少。大定风珠或三甲复脉汤。
15.大定风珠
生白芍18克 阿胶9克 生龟甲12克 干地黄18克 麻仁6克 五味子6克 生牡蛎12克 麦冬18克 炙甘草12克 鸡子黄2个(后下) 生鳖甲12克
1.喘,加人参;
2.自汗者加龙骨、人参、小麦;
3.悸者加茯神、人参、小麦。
4.兼低热者,酌加地骨皮、白薇、知母、丹皮以退虚热;
5.有痰者,酌加天竺黄、贝母、制半夏以清热化痰。
16.阿胶鸡子黄汤
陈阿胶6克(烊化) 生白芍9克 石决明15克 双钩藤6克 大生地12克 炙甘草2克 生牡蛎12克 络石藤9克 茯神木12克 鸡子黄2个(另包)
1.抽搐较甚者,加羚羊角以熄风止痉;
2.阴虚阳亢者,加龟甲、磁石以滋阴潜阳;
3.兼有虚热者,加知母、丹皮以清热。
三.气血两虚证:项背强直,四肢抽搐。头目昏眩。神疲短气,自汗。舌淡红,脉弦细。
17.八珍汤加减
人参6克(焗服) 白术6克 茯苓6克 炙甘草3克 酒当归9克 熟地9克 白芍6克 川芎4.5克 生姜5片 红枣3枚
1.心悸失眠者,加酸枣仁、柏子仁等以养心安神;
2.胃弱纳差者,加砂仁、神曲以消食和胃。
痉证加减:
1. 头晕、虚烦失眠者,属心阴虚,虚火上扰,可加炒栀子、淡竹叶、菊花、夜交藤以清热安神。
2. 纳呆腹胀,是脾胃气滞,可加砂仁、鸡内金、陈皮等以理气健脾和胃。
3. 大便溏薄、面色苍白,舌质淡,脉细,属脾阳虚,可加桂枝、干姜、饴糖以温中健脾。
4. 怯寒肢冷,大便泄泻,脉沉细无力,加附子、肉桂以温补肾阳。
气血两虚 证候 项背强直,四肢抽搐,伴有头目昏眩,自汗,神疲气短,舌淡红,脉弦细。常用方以
18.十全大补汤化裁。
人参6克(焗服)、炙黄芪12克 、熟地黄12克、当归9克、生白芍9克、生白术9克、川芎6克、茯苓9克、天麻9克、钩藤12克、生甘草6克
加减:
1. 腹胀纳呆者,加陈皮、砂仁;
2. 心烦失眠者,加炒栀子、夜交藤;
3. 心悸梦多者,加龙骨、牡蛎;
4. 便溏者,加干姜、草果;
5. 肢冷腹泻者,加肉豆蔻、制附子。
临证参考若气虚较重,症见短气、自汗、心悸者,可急予独参汤以防脱。若遇因大量出血致气血虚损发痉者,应急予输血救治。对于阳虚致痉者,可重用黄芪,加熟附子治之。本证重点在虚,一般痉抽不重,不需多用熄风止痉药物。此外,药属补益,煎煮时间以较久为宜。
痉证验方, .
1.仓公当归汤:当归,防风(各18铢)、独活(一两半)、麻黄三十铢、附子一枚,细辛半两,以酒五升,水三升,煮取三升,服一升。口不开者,格口内汤,叶服当苏,--N/b汗,三服大汗。主贼风口噤,角弓反张痉者方(从所列药味和服法疗效看,当属治刚痉之方)。(《备急千金要方》)
2.白虎汤加全娱蚣:张锡纯用以治小儿温病发痉,兼惊者加朱砂、铁锈水、生龙骨、生牡蛎等,热者加羚羊角、青黛,痰盛者加节菖蒲、胆南星,有风者加全蝎、僵蚕(《医学衷中参西录》)。
3。如圣饮;治刚柔二痉,痪疯同治(《证治汇补》)。羌活、黄芪、川芎,柴胡,芍药、人参,当归、甘草,半夏、乌药4.当归补血汤: 治出血过多,筋无血养,四肢挛急, 口噤如痉(《证治汇补》)。
黄芪、当归、防风,羌活、甘草、水煎服。
5.防风当归饮。 治发汗过多,发热头摇, 口噤反张,祛风养血(《证治汇补》)。 防风、当归、川芎、生地等分水煎服
6.荆芥穗微炒为末,每服三五钱,以大豆黄卷炒,以热酒汰之,去黄用汁调下。治新产血虚发痉,汗后中风,其效如神,方名卿举古拜散(《证治汇补》)。
7.《千金要方》载宜服小续命汤。 .
8。附子一两(生)甘草半两、桂心半两,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皂荚子大小,每服不计时候,以暖酒研一丸,拗开口灌之,治中风口噤不开.
(二)针灸
1。《千金要方》.针耳前动脉及风府神良。
2.《针灸大成》,身体反折,脊反折,哑门、风府。口噤不开,颊车、承浆,合谷。
3.《针灸学讲义》.①泻少商、风府,大椎,昆仑、合谷,补血海。②严重的泻十宣,人中、百会. .
其它疗法
1.口服中成药
(1)安宫牛黄丸(旭日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1次1丸,1日1次,急救用药。用于温热毒邪入里,逆传心包引起的高热、惊厥等。
(2)紫雪散(同仁堂牌、李时珍牌、旭日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1次1.59,1日2次。用于邪热不解,传入心包所致神昏谵语,狂躁不安,颈项强直,急热凉风。
(3)安脑丸(蒲公英牌,黑龙江延寿制药厂):1次1~2丸,1日2~3次。用于高热神昏,抽搐惊厥。
(4)瓜霜退热灵(林源牌,吉林省敦化市制药厂):每次3~4粒,1日3~4次。用于痰热高烧,惊厥抽搐等症。
2.注射液
(1)醒脑静注射液(锡药牌,江苏无锡中药厂):1次10---20ml静脉注射。用于流行性乙型脑炎引起之昏迷抽痉等症。
(2)清开灵注射液(地坛牌,北京中医药大学制药厂):1次20~30ml,稀释于10%葡萄糖注射液200ml或0.9%生理盐水100一--200ml中。用于治疗热病神昏,高热抽搐等症。
(3)生脉注射液(华西牌,华西医科大学制药厂;戎州牌,四川宜宾制药厂):1日40---lOOml静脉滴注。用于气血两虚,阴虚之痉病。
(4)参附注射液(999牌,四川雅安制药厂):1次40~80ml静脉点滴。用于阳虚之痉病。
3.单验方
(1)七叶一枝花汤路边荆15--30g,七叶一枝花6~8g,鸭跖草90~120g。先将路边荆、鸭跖草煎汤,再将七叶一枝花磨水兑服(或研细末吞服)。用治流行性乙型脑炎。
(2)海金沙根汤海金沙根(或藤)、紫花地丁、钩藤、金银花根(或藤)、白菊花、生石膏各15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3)水牛角50~100g,地龙9g,先煎水牛角,再入地龙共煎。每日1剂,分2次服,连服7~10天。用于血热生风之痉病。
4.食疗方
(1)西瓜汁加白糖适量代茶饮。适用于火盛发痉病。
(2)银花9g,牛蒡子15g,煎汤去渣,加扁豆18g,淡豆豉9g,粳米60g煮粥食。每天1剂,连服数剂。用于流行性乙脑初期
(3)鲜荸荠250g,苋菜50g,冰糖适量。将荸荠洗净去皮,与苋菜、冰糖同放锅内,加水适量,煎煮30分钟。吃荸荠喝汤,不拘时间,少量频服。适用于热盛痉病。
(4)狗干菜30~60g,菊花30g,冰糖适量。煎水代茶饮,连服数天。用于热病发痉。
(5)人参lOg,陈皮6g,紫苏叶6g,砂糖30g,加水1000ml,熬至500ml,去渣,澄清,任意代茶饮。适用于气血两虚之痉病
(6)江鳔(石首鱼鳔)15g(炒焦),蜈蚣1对(炙研)为末,每次3g,用防风、羌活、独活、川芎各6g,煎汤调下。适用于金创痉
5.外治法
胆星、天麻甘草黄连、朱砂、全蝎、僵蚕各3g,人工牛黄3g,冰片0.59,用水调,或薄荷汤调擦胸背。用于止痉熄风。
6.针灸
(1)火热发痉取大椎、曲池、合谷、委中、阳陵泉、三阴交、阴陵泉等穴。
(2)气血两虚取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血海、曲池等穴。气海、关元用补法,余穴平补平泻。
(3)金创发痉取太阳、风池、大椎、曲池、三阴交、八邪、八风、颊车、地仓。太阳以三棱针点刺放血,八邪、八风直刺,平补平泻2分钟即出针,余穴平补平泻。
(4)热盛致痉取大椎、百会、印堂、人中、少商、合谷、十宣、涌泉、阳陵泉等穴,强刺激。
痉证现代研究
痉病以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等临床表现为特征,主要涉及了西医的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以及破伤风等病。应用中医理论辨治上述疾病,采用中药为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了显著疗效,现将近年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一、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
乙脑的发病特点,与中医之暑温、湿温基本一致。因此,治疗乙脑发痉,多依卫气营血辨证或三焦辨证规律,以温病理论辨证论治。舒友元等报道将乙脑分为卫气同病型、邪燔阳明型、气营(血)两燔型,应用加味白虎汤(生石膏50---150g,肥知母、大青叶、青蒿各lOg,板蓝根15g,川黄连5g,粳米20g,甘草6g)加减治疗78例,结果痊愈69例,好转4例,死亡5例(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3,<1>:34~36)。陈杰以白虎汤合大承气汤加减治疗乙脑30例,并设西药对照组30例,两组均用西药对高热、惊厥、呼衰进行对症处理。结果治疗组痊愈27例,好转但病残2例,1例死亡。对照组则痊愈20例;病残7例,死亡3例(山东中医杂志,1997,(1>:27)。王志英等以清气凉营法治疗乙脑40例,其基本方为大青叶、生石膏、白茅根各30g,银花lOg,知母15g,大黄、赤芍、丹皮各lOg。热甚加连翘、鸭跖草;动风加羚羊角、钩藤;痰盛加陈胆星、法半夏;神昏加安宫牛黄丸、紫雪丹或至宝丹。并设对照组32例,用安乃近、病毒唑。两组均配合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等。结果两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分别为1.10±0.54、2.25±2.45日,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四川中医,1993,(3):22~23)。李桂莲以乙脑1号、2号治疗191例乙脑,乙脑1号为鲜牛筋草62g,沙氏鹿茸草、生石膏各30g;2号为鲜牛筋草62g,大青叶、板蓝根各31g,沙氏鹿茸草、野菊花各15g,石菖蒲、蝉蜕各6g,各浓煎至lOOml。入院时两方并用,体温控制后,停1号。对高热、抽搐、呼吸衰竭等症均结合西药治疗。恢复期以忍冬藤、丝瓜络、扁豆衣、玄参、生地各9g,竹叶6g,西瓜翠衣31g,浓煎至lOOml,1日1剂,分2~3次服。结果治愈154例,好转20例,总有效率为91.1%(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6,(2>:37--.38)。冯仓怀报道以清心开窍通腑法治疗本病,暑入阳明型用白虎汤加味;暑入心营型用清营汤加味;暑热动风型用羚羊钩藤汤加减;卫营同病型用银翘散加减;热闭心包、血络瘀滞型用犀角地黄汤加味。以上均用安宫牛黄丸1~2丸/日。暑兼寒湿型用新加香薷饮加减。均对症予以物理降温、脱水、支持及纠正酸碱电解质紊乱等法。治疗40例,临床治愈3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5%,平均退热时间为3.6日(陕西中医,1993,14(3>:105)。李书魁以清暑化湿法治疗乙脑42例,药用藿香、生石膏、银花、连翘、栀子、菖蒲、郁金、知母、板蓝根、甘草。抽搐者加钩藤、僵蚕、全蝎,水煎分3~4次口服或鼻饲,对照组42例,两组均用物理降温、病毒唑、地塞米松、10%水合氯醛灌肠及安定、苯巴比妥等治疗。结果两组分别痊愈30、18例,好转10、13例,总有效率95.24%、73.81%(P<O.01),治疗组疗程及降温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中西医结合实用临床急救,1996,3(9>:410~411)。于新芳报道以病毒唑合安宫牛黄丸治疗乙脑52例,设单纯西药治疗对照组51例,治疗组痊愈率高于对照组(.:P<o.05)(中西医结合实用临床急救,1996,10(3>:452~453)。王远义治疗乙脑35例,病在卫气者以银翘散合白虎汤加减,在气营分别以白虎汤合清营汤加减,病在营血者,以清瘟败毒饮为主,内闭外脱者用人参15g,附子6g,煅龙牡各30g(先煎),恢复期用三才汤加减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达94%(湖北中医杂志,1996,<1>:23)。
临床上常据病因病机,选用对证中成药。如热结阳明者用诸承气汤加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痰热蒙闭心包者根据痰盛或热盛的情况,可分别选用牛黄抱龙丸、苏合香丸、玉枢丹、安宫牛黄丸等。通过不断实践,各地均总结出一些协定处方,并将汤剂改为针剂供肌内或静脉注射。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从1968~1971年用“复方板蓝根注射液”共治乙脑患者650例,治愈率为90%。杭州市传染病院用“乙脑一方”治疗乙脑1717例,其中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336例,病死率仅为3.8%。上海中药一厂将安宫牛黄丸改制成醒脑注射液,可静脉注射,对抢救昏迷及痉病患者方便及时有效。乙脑病中反复出现痉病表现,是病情危重之兆,有可能转为脱证,危及生命。治疗时,尽快控制高热,迅速解除惊厥,适当选用全蝎、蜈蚣、僵蚕、蝉衣、地龙、天麻、钩藤等镇痉熄风药,对控制病情有帮助(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此外,谢国忠报道以中药穴位敷贴法治疗乙脑高热抽搐者。治疗组40例,药用生地龙、蜈蚣、吴萸,按3:1:1比例研末,以食醋调糊,外敷双侧涌泉、气海和大椎穴,每穴取药糊3~59,敷料贴穴固定,24小时更换。对照组30例,与治疗组均采用西医常规对症治疗,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显效18、8例,有效16、14例,总有效率85%、73%(P<O.05)(国医论坛。
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
流脑好发于冬春季节,属中医春温范畴,绝大多数病人都有项背强急(脑膜刺激征)表现,较重者可出现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符合中医痉病的临床表现。
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从1966年开始,进行了中医治疗流脑的临床观察。按中医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将病人分为卫气同病、气营(血)两燔、气阴衰竭、热郁化风等证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又将传统的口服汤剂,制成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剂。从19676--1971年共治疗各型流脑245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以清热解毒为主要治法,其处方由银花45g,贯众30g,板蓝根30g,龙胆草15g,钩藤30g,甘草10g等10味中药组成,制成300%灭菌水溶液,按每公斤体重6--30g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进行治疗,提高了疗效(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1985,400)。曾建军报道以化痰止痉汤治疗痉病18例,主症以四肢抽搐,角弓反张,头痛目赤,身热烦渴,喉间痰鸣或喘促气短为特征,药用全瓜蒌、浙贝母、天竺黄、杏仁、黄芩、地龙、生石膏、栀子、竹沥(冲)、鲜芦根、枳实、大黄、甘草,疗效满意。认为痉病是由于阴阳失调,阳动阴不濡,筋脉失养所致,或痰湿郁久化热,火热夹痰引动肝风或痰热窒塞经隧,筋脉失养而成(四川中医。
三、破伤风(又名金创痉)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破伤风取得较好疗效。毕亚初报道治疗破伤风186例,其中124例,用蝉蜕12g,僵蚕、钩藤各20g,蜈蚣3条,炙全蝎3g,防风、荆芥、制白附子、黄芩各10g,甘草6g为主之中药治疗,同时设62例对照组,两组均用镇静、解痉等对症治疗。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治愈117例、50例,死亡7例、12例(湖北中医杂志,1996,<3>:15)。赵竞生报道中西医结合治疗112例,治疗组采用以蝉蜕、半枝莲、 蜈蚣、僵蚕、全蝎、地龙、胆星、白附子、甘草、羌活、葛根、芒硝、白芍、黄芩、大黄为主之汤药治疗,恢复期以补气血、健脾胃通络为法治疗。轻中重型均予相应剂量破伤风抗毒素(T.A.T)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o.01)(湖北中医杂志。
医案选粹】
案一
虞恒德治一,妇,年三十余,自小形瘦,月经后,忽发痉口噤,手足挛缩,角弓反张。虞知其去血过多,风邪乘虚而入,用四物汤加羌、防、荆芥,少加附子行经,二帖减半,六帖安全。
(选自《名医类案》)
案二
陶X×,女,7岁。发热数日,忽然昏迷不醒,目闭不开,两手拘急厥冷,牙关紧闭,角弓反张,二便秘涩。
诊视脉伏不应指,口噤、舌不易察,面色晦滞,手压其腹则反张更甚,其腹必痛。
《金匮》:“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著席,脚挛急,必骱齿,可与大承气汤。”此为厥深热深的反映,议用急下存阴法。
炒枳实5g 制厚朴5g 锦纹黄(泡)lOg 玄明粉(泡)lOg
抉齿连续灌服,药后一时许,扰动不安,呻吟一声,泻下粘溏夹血的粪便极多,痉止厥回,更进一剂,热退神清。但口渴甚,腹部阵痛拒按,显然“胃家实”也。
杭白芍lOg 炒山栀5g 淡黄芩5g 川黄连3g 炒枳实5g 牡丹皮5g 天花粉7g 锦纹黄(泡)7g 飞滑石lOg 粉甘草3g
复诊方服至三剂,渴止,二便畅利而痊。
(选自《李聪甫医案》)
案三
姚××,男,3岁。寒战发热无汗,手指发凉,倏然目窜齿齿,手足搐搦,项背强直,角弓反张。
诊视指纹青滞,口噤不易察舌。寒伤肌表,腠理闭塞,痰壅肺膈,筋脉牵引,病发刚痉。法当辛轻散表,苦温祛痰。
川羌活2g 北防风3g 双钩藤3g 白僵蚕3g 胆南星2g 明天麻2g 炒枳壳3g 信前胡3g 南杏仁3g 广橘络3g 九节蒲2g 薄荷叶1g 生姜汁(分冲)3滴。
一剂呕出痰涎而苏,两剂热絷絷汗出,热退神安。
(选自《李聪甫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