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家谱之数字化家谱之(一)
来源:王大良的《家谱文化知识与编修技巧》
数字化家谱,由于方式不同,一般包括多种含义。其中之一是借助计算机技术,把已有家谱的图表文字全部扫描下来,或转化为能被计算机识别数字符号,制成图像版、文字版、图文版、供使用和阅读、活传播、保存、翻印、下载、出版、检索、分析。另一种含义是直接把编修家谱所需要的信息数字化,编成家谱。还有一种含义是把数字化家谱放在互联网上,或在互联网上直接使用或编修家谱。由于上述含义都与家谱和由计算机而来的数字化、网络化有关,请目的也都是更便于发挥家谱作用;特别是这样的家谱已与传统家谱不同,为了加以区别,通常称为数字化家谱或数字化网络家谱、数字家谱、网络家谱。
一、家谱的数字化和网络化
数字化家谱之所以出现并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一方面得益于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也是传统家谱的某些局限造成的。传统家谱在记载家族源流、传承家族世系上的确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在编修、续修、保存、查阅等方面都存在局限性,能接触到家谱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在传统社会里,编修一部完整的家谱工程浩大,非倾一人一家之力可轻易完成,不仅要耗费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和时间,而且一旦成谱也不容易修改,即使当日出生的婴儿也要等到30或60年后,续谱时才能入谱,时间跨度长,资料保存困难,遇到战乱或政治原因等还会造成资料丢失或续谱延误。续谱时还要把旧谱翻录一遍,工作量大且可能出现新的错误。同时,所修或所续家谱由于是手工抄写或纸质印刷,数量极少,也难以抵挡潮湿、虫蛀、老化等侵害。加以动辄数册,重大数十斤,分散收藏,传播范围有限,既不便于携带也查阅困难。由于编修或续修、收藏等都不容易,家谱的作用也始终难以充分发挥。加上在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变迁,人口流动等的速度不断加快,家族观念、血缘亲情关系逐渐淡化,许多相对重视家谱的传统乡村被消失,由乡村流向城市的年轻一代又几乎不重视祖传的家谱,在城镇出生和成长的人只有为数不多的人知道家谱,见过家谱的人更少。年老一辈小心保存,年轻一辈则很难接触到家谱。因此。许多人仅反记得祖父的名字,完全不知道曾祖以上的事情。即使偶尔有人见到家谱,也觉得跟自己没多大关系。东北一位收藏家谱的人曾说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说他曾听到有一部珍贵家谱保存在一位老人手中,当他千方百计找到这位老人时却来晚了一步,家谱已随刚刚去世的老人遗体一起烧掉。这样不重视或不知道家谱为何物者并不在少数,说明家谱离当代人的生活已经很远,家谱传承遇到了危机。当然,上述这种现象也引起过一些有识之士的忧虑,一位热衷于家谱网络化建设的人曾很有感触的说“一直觉得'五百年前是一家’这句话很搞笑,现在看着家谱上亲人的距离就这样随着岁月翻转而一点一点地拉远,顿时觉得这句话十分沉重。”为了克服这种危机,从根本上解决传统家谱的上述局限,借助于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把传统家谱数字化,网络化,进而编修数字化家谱,让更多的人知道家谱、了解家谱、利用家
谱,增强同根、同宗、同胞、同族意识,便成为这个时代的新现象。
与传统家谱相比,通过数字化和网络化而形成的家谱不再需要重复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修谱过程大为缩短,续谱容易,查询、保存、携带、传承方便,体例、版式灵活,易于修改,也不再有因潮湿、虫蛀而造成的纸张损坏等问题,还可以根据需要制成作电子版、纸质版、电子书。同时,家族成员及与族人、祖先之间的关系都可以编成数字化的世系图,通过点击便可清晰了解自己与先辈们之间的关系。如有新增族人,可以随时在其中添加。与家谱相关的资料还可以集中在一起,建成数据库,每个人都可以浏览、查阅,家谱的使用功能也得以大大扩展。此外,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声音、视频、图像等多媒体技术、家谱论坛、网络互动、在线交流、掌上查阅、电子邮件、博客、网页、网站等也可以引入到家谱的数字化和网络化领域,家谱软件、掌上家谱等也都得以开发,全球范围的族内联系连和除外信息交流,信息联通等都得到实现。每个人只要把自己的肖像资料等上传到网络中的相应位移,相聚位置还可以被制成多媒体家谱,其中可以包括家族成员相册成员,印相机成员,录音机等新的家谱内容,形成家谱数据库,在上述基础上海可以建成综合性的网络家谱交流平台及家谱编修数据上传纸质家谱编排脸谱共修网络书记霍城家谱研究等功能,与边休息一生特殊需求的加速,加错中错,中青组织提供向,线下人员管理及综合编修系统可见,通过家谱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传统家谱的局限几乎全被客户利用,也完全被覆盖功能又被大大扩展,传统家建议得到全面升华。
通过数字化和网络化,家谱被赋予了更多的功能,具有了更多的实用性和便捷性,通过这种方式,即可在网络上直接查阅、保存和修改、充式、管理家谱,又可随时生成纸质家谱,大量减少传统修谱方式中费钱、费时、费力等弊端。相信,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更加普及,家谱数字化,网络化的编修和管理将成为未来家谱文化发展的趋势。
202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