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明军后裔——宝秀军屯十二营盘
家乡-云南省石屏异龙湖
宝秀镇 军屯演绎十二营盘
宝秀是隶属滇南石屏县境内的一座古镇,它只是“弹丸之地”,小得不足以引起外人知晓,但若谈论起军屯文化对当的影响,它却因此被人所熟知。
宝秀镇地处石屏县城西10公里处,地名是取境内名胜宝山阁、秀山寺各一字而得。风光秀丽的宝秀镇位于一个小盆地内,盆地内镶嵌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她就是被号称“小西湖”的赤瑞湖,湖畔四周青山蜿蜒,这里的山各有特点,有的如青龙上天,有的似猛虎下山,有的如大鹏展翅,有的如骏马奔驰,结合境内的山形地貌特点,当地百姓编了顺口溜:“龙上天,虎下坝,凤凰飞起马跑下。”
老家-宝秀坝
明军留滇成十二营盘
在宝秀镇中截街,据现年90岁的退休老师吴太祥介绍,元末明初,宝秀为土著僰人所居,民族有彝族、傣族,十二营盘以前是湖泊和沼泽地,多数人主要居住在山脚或半山腰,居住的房屋是用泥土筑成的土掌房。记者获悉,宝秀早在元代就建有古城,据有关史料记载,元末明初,石屏境内仅有当地土著人6000余人,宝秀古城当时究其有多少人居住,没有详尽史料记载。
营盘是军营的旧称,宝秀有十二营盘,历史上无可否认驻过军,那十二营盘缘起何年代?在盘营村,据现年87岁的陈忠海介绍,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明军平滇,留沐英军屯田,其中一支明军浩浩荡荡来到石屏,置石屏屯十六伍,宝秀屯十八伍(每伍5~7人),屯田军伍,就地垦荒种粮,免朝廷军饷。到宝秀的这支明军在军头的带领下,在赤瑞湖畔安营扎寨,择地而居。
在宝秀,明军以宝山一带为大本营,沿宝秀坝子分营驻扎,互成犄角之势,便于相互支援。宝秀有十二营盘,每个营盘就是一个村寨,每个村寨的村名都是以当时驻军军头的姓来命名,如当时军头姓卢,村子名称就叫卢营。当时的村名一直延续至今,在十二营盘,对自己的家族史和村史上年岁的老翁老妪们人人皆知,讲得头头是道。
宝秀十二营盘具体分为中营、团山营、许刘营、盘营、兰梓营、卢营、吴营、胡士营、恒胜营、小陈营、大杨营、小杨营。其中,中营(今宝秀街)为当时军屯首脑所在地。宝秀从军屯开始成为了军事要地,历代统治者都要在这儿设立军事机构。据史料记载,1283年(元至元二十年)宝秀就开始设巡检司。明军进入宝秀后,当时整个十二营盘的最高指挥机关就设置在中营一带,那时在今石屏二中门前制高点还设置有烟墩,烟墩主要是遇紧急情况召集各伍点放烟雾的地点。
明军成为穿军装农夫
采访中记者得知,十二营盘的明军士兵全来自江南中原,他们远离故土,当时军队内陆守军实行“二分守城,八分屯种”制度。他们被长期滞留在当地,亦兵亦农,兵农并举,变成了穿军装的农民。他们与当地女子结婚生子,在这块热土上繁衍生息,最后也成为了云南人。
在恒胜营(今张贵寨),村民武长生从书房的柜子中翻出了《武氏族谱》,族谱上详细记录了恒胜营武姓迁移史。恒胜营的武姓始祖为武元亮,于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随明征南大将军傅友德、左右副将军蓝玉、沐英由应天府(现南京)经四川入云南征伐元朝残余势力。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明军平滇,留沐英将军镇守云南。明军以屯田解决“粮饷难济”困难。武元亮率军先驻守临安(今建水),后作为屯田的军民户落籍沃土片片、芳草鲜美的里人里四甲(今老卫寨)。后因老卫寨生存环境恶化,又辗转迁徙至今恒胜营建房落业。
据查,当时与武元亮一起入滇落屏者,尚有张姓始祖张钧德,卫姓始迁祖卫觉尧,且三者联婚,互为郎舅,有“三郎舅”之称。在十二营盘部分村子,当初军头的后裔们一代代繁衍下来,至今的许刘营,许姓和刘姓还大有人在,但在盘营和吴营两个村子,盘姓和吴姓的人已经找不到,是因为没有子嗣?还是途中举家离开石屏?村中的老翁们无人能解答。
宝秀镇原住居民成谜
对一个村子而言,历史演变记录的是村子的发展与进步,十二营盘也毫无例外。当年明军还没进驻石屏,未到达十二营盘之前,十二营盘是否有人居住?他们是何民族?就此问题,记者走进十二营盘部分村寨,进行了探究考证。经过采访,得出了两种推测,一种说,十二营盘元末明初是湖泊和沼泽地,无人居住,当地的土著人居住在山顶和半山腰;另一种说,十二营盘当时已经有当地土著人居住,只是当时居住的人口不多,只星星落落几户而已。对两种断言究其哪一种正确,如今没有详尽的史料记载,无法考证。
然而,十二营盘的演变史却是明军进驻宝秀后的屯田史。据了解,明军进驻宝秀湖泊和沼泽地后,沿着赤瑞湖畔开始凿土垦荒,在历史长河中,士兵们与当地女子结婚生子,繁衍生息,沧海桑田,当初的茫茫荒草地变成了千亩连片粮田,不毛之地建起了房屋,有了村庄,人丁兴旺,十二营盘就这么孕育而生。
中原汉文化融入宝秀
明朝中后期,战火的熄灭使士兵们得以休身养息,在随后的日子里,屯军的士兵得以解劝甲归田。为进一步扩大屯田,明王朝随后在云南实行“民屯”和“商屯”,屯田制的实施,吸引了很多江南人走进云南,他们把中原先进的汉文化、农耕技术、工匠技艺、纺织加工、印染、食品加工技术、生产劳作经验带到宝秀。
走进十二营盘的村村寨寨,村子中青瓦白墙的房屋建筑风格无不渗透着中原文化,细细端详每间房的每一根柱、每一块砖、每一片瓦,均载满中原文化的印迹。房屋的结构布局、装饰雕刻,瓦当滴水配饰,都渗透了中原文化。在宝秀驻扎的明军多为南京应天人,他们中识文者众,人才辈出,文学、书画、篆刻著述较多,儒家文化就在宝秀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发展下来。农耕文化影响着每一代宝秀人,每家每户都以出读书人取功名为荣,即使富裕的人社会地位也不及读书有功名的人,所以诗书文化一时极为兴盛,出现“两次翰林”张月槎、云南著名实业家陈鹤亭。
600余年来,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军屯、民屯、商屯极大地改变了宝秀的人口结构,古代僰人居住的荒蛮之地融入了中原江南子弟的血液,先进的汉文化促进了边疆的文明与进步。
“钟灵毓秀”十二营盘
毫无疑问,明军的进驻,军屯文化的渗透,无疑是给宝秀十二营盘带来了生机、文明、繁荣。走进今日的宝秀镇,风光秀丽,景色宜人。映入眼帘的首先是明珠赤瑞湖,湖畔田畴连绵,村落密布,十二营盘就分布在天然的盆地之内,村村相连,均被田园包围。
走进十二营盘的村村寨寨,人丁兴旺,百姓安居乐业,人人脸上荡漾着幸福的笑脸。在村中,上了年岁的老翁们均会津津乐道向你讲述家史村史,“我们的始祖是明军某某大将军”。漫步在十二营盘的村寨,双手触摸着斑驳的土墙,回味着老翁们讲述的家史,思绪在长长的巷道中飞扬,一个小如弹丸的边陲小镇,一个个不被外人熟知的小小村落,竟然走进了明军,渗透了军屯文化,这不得不令人赞叹。
异龙湖清晨的海鸥
异龙湖的清晨
异龙湖马拉松♀️跑道
归乡心切
异龙湖木栈道
清晨的阳光
此文刊载于2013年4月8日《春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