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县城的前世今生
睢县县城建城的历史,从秦初置襄邑县算起,至今已有2200多年了。秦始皇时第一次建城,约在公元前221年。这次建的襄邑县城,后来称为古城,历经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到北宋徽宗崇宁年间建立拱州城,共使用了1300年。
明朝后期睢州旧城图
黄河之害日益严重,因屡受黄河泛滥的影响,至北宋时期,古城内已经较城外低洼了许多,到处积水,人们自发地向东边襄陵附近的金锁岭和骆驼岭转移,形成了一个新的聚居区,但尚不能称为新城。因为古代中原地区,没有城墙称不上为城。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襄邑迁城便迎来了一次大好机遇,为防止金兵南侵,朝廷为加强汴京周围的防务,在汴京四周的四个重要城市设置了四个“辅郡”,在襄邑县设立拱州,为汴京“东辅”,于是在襄邑城东不远处,另起炉灶新建了拱州城。靖康之难后,汴京失守,金兵占领中原,拱州便失去拱卫汴京的作用,因其北临睢水,便改名为睢州,拱州城则变成了睢州城。时间约在1126——1127年。拱州的名称,大约持续使用了20年。
明末睢州新旧城图
至于城的规模,《睢州志》载:“旧城周围十里三百步。”金元以后,兵燹相仍,已经毁坏得不成样子。经历了几次大的重修。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调 开封坚城卫来守睢州,指挥(官名)吴仲重加修筑,建4个门楼,4个敌楼,巡铺42个。成化十三年(1477),黄河在杞县决口,洪水摧垮城门、城墙,并冲入睢州城内,城内建筑被冲塌无数,"官廨民舍,荡析无余“,一二十年才得以恢复。正德二年(1507),睢州知州宋景对州城重加修治,并重建了四个城门:南门正治,北门通镇,东门永安,西门通汴。
也许是一个城市的宿命使然,距拱州从襄邑迁城四五百年之后,惊人相似的一幕重新在这里上演。黄河多年的恣肆横流,黄水几次冲入城中,又使得睢州城内到处积水,居民只好迁到城南的高岗凤凰岭、鞍子岭之上居住,渐成一个新的聚居区,便是睢州新城之始。而废弃旧城,另建新的睢州城,已是不可避免了。最终睢州旧城重蹈襄邑城旧辙,步了襄邑迁城的后尘。
其实旧城废弃之前,官方对睢州新城的建设已经开始。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开始构筑新的睢州城,它紧靠旧城而建,新城北关即旧城南关,新城北墙即是旧城的南墙。新城城墙长约十二里,高二丈五尺,内土外砖。建有七座城门,城门名称全部和凤凰有关,南门三个,中间是鸣凤门,寓意凤喙,东边是左光门,西边是右光门,寓意为凤凰的左右两个眼睛;东门两个,正东叫朝阳门,东北门叫左翼门;西门叫翙蕤门,小北门叫右翼门。当时新城仅有一条东西大街(即旧城的南护城堤),且中间高,东西两边稍低,所以又被称为“扁担城”。至崇祯四年(1631)对旧城又加以巩固增高。新城旧城并存近百年,新旧两城相连,旧城正方,新城椭圆,新长旧狭,形如“凸”字,像一只向南展翅飞翔的凤凰,因此俗称凤凰城。
不得不提的是,一件看似偶然的不幸事件,冥冥之中加快了睢州旧城废弃的进程。事情发生于崇祯十五年(1642),李自成的军队驱使当地百姓把睢州城墙扒掉,并填平了城濠,为的是要雪上次未能攻下睢州之耻,对睢州城实施的一种报复行动。这种“隳名城”的做法,让睢州城墙尽失,完全没有了对黄水的抵御能力,给睢州旧城的灭顶之灾,埋设了伏笔。当年秋,明朝巡按高名衡为对付围攻开封的农民军,在开封附近扒开黄河堤口,以水代兵,成功地使农民军解围而去。但睢州城却遭了殃,洪水滔滔向东南一路狂奔,直灌入睢州城内,睢州顷刻之间顿成一片汪洋,“所存者仅旧城金锁岭襄陵上数家,新城则东西一街而已。”百姓哭号奔逃,流离失所。
从1558年到1642年,新旧二城并存长达一百多年。从1105年建拱州城算起,到1642年睢州旧城废弃,经历了463年。
旧的睢州城已经荡然无存,年深日久,成为烟波浩渺、芦苇丛生之地。此次洪水过后,面对几成一片泽国的旧城,百姓惊魂甫定,昔日家园不再,原居住于旧城中的百姓遂在新城卜居新址,重建家园,官衙机关和学校先是租赁于民宅,后各安其所,睢州新城又逐渐发展并繁华起来。
襄邑古城——拱州城——睢州旧城——睢州新城,再到今天的睢县县城,一路走来,睢县县城经历了太多的磨砺,有过辉煌的时光,也有过流泪的经历,但千百年来这个城市表现出百折不屈的精神,虽历经磨难而仍奋勇前行,这是历史留给睢县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必将激励睢县人珍惜当下难得的发展机遇,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睢县建设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