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辅周:辨证论治的真谛是什么?

一、病证论治

伤寒本寒而标热,故治用辛温,汗出热去;温病本热而标寒,故清热必兼透达。

外感病重在辨表里寒热,内伤病重在辨虚实阴阳。

张菊人先生改银翘散为银翘汤,说北方室外天寒地冻,室内却炉火不熄,如此,则寒郁于外,热固于中,银翘散中辛温的荆芥,升提的桔梗皆非其宜,当去之,加黄芩、栝楼。蒲老说:此固一说也,但不可视为定例,蒲老用银翘散,治风温初起,无汗畏风者,怕它透达之力不足,还要加葱白呢。葱白辛润,汗而不伤,和麻桂羌防不同,表解热透。蒲老一般不用苦寒药,用白虎汤亦嫌早,常用鲜芦根、鲜竹叶,衄者再加白茅根,此名“三鲜汤”。

沈钧儒先生的公子,感冒发热,午后为甚,倦怠,纳少,口淡,尿少,自服银翘散,药后热不退,反增便溏。外感当分六淫,当辨何邪而区别治之。区区感冒,也不是只分风寒、风热那么简单。此乃阳气不足之体,感受寒湿,湿为阴邪,治当芳香淡溜,间可用刚,凉药伤中阳,湿就更难化了。蒲老用平陈汤合三仁汤,二剂,即汗出,尿畅,热退。

湿温或温邪夹湿,最容易见到湿热郁遏,阳气不能通达。徒清热而热不去,湿留之故也。叶天士说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常用芦根、通草、薏米、茯苓皮、滑石、竹叶。通阳不在温,是因为湿热混在一起,热在湿中,故与杂病不同,不能用温药如桂枝、肉桂、大茴香通阳,小便利,则湿去热孤。利小便的药味淡,所以蒲老把它概括为“淡以通阳”四个字。

表未解未可攻里。即使表已解,热邪入里,当清,苦寒药也不要过量,在阳气不足之体,宁可再剂,不用重剂。否则,热中未已,寒中又起,粗工之用药也。不能看“炎”字两个“火”,就攻其一点,不计其余。

辨证论治的真谛是什么?

是“一人一方”,病同,其证也同,也未必用同样的方药,还要看体质、时令、地域、强弱、男女而仔细斟酌,不要执死方治活人。

麻黄汤不是发汗峻剂,大青龙才是发汗峻剂。大青龙汤的麻黄是麻黄汤的一倍,石膏用量也不宜过重。药罐子有多大?那么多量怎么煎?有人动辄就用今制“半斤、一斤”。再说,是药总有利弊,不能只看到石膏清热之力,而不怕它伤阳损胃。
热邪与燥屎相合,不得已而有承气之设,仲景先生于此谆谆告诫:一服利,止后服,得下余勿服。一次会诊,一小儿食滞,发热,已经用过许多抗生素无效,不食,腹胀,但鼻准光亮,一医主张用大承气。蒲老说脾虚之质,鼻准光,必自利,不必用下,不妨消导。但他坚持,正在讨论时,护士来报,拉稀便了。

王清任一生苦苦探索医学真谛,其精神可敬。他的活血化瘀方,如血府逐瘀汤,果是气滞血瘀,用之多效。但强调气血,将七情六淫一概抹煞,就未必得当。其方,有效者,也有不效者,未如所言之神。如说通窍活血汤可治十年、廿年紫脸印,多少服可见效,实际用之无效。

曾见有人久病恶寒,人着单,彼着夹,人着棉,彼衣裘,冬天生着火炉,犹自呼冷,此真阳虚也。可考虑用玉屏风散,加附子、姜、枣,剂量不必太重,阳气复振,营卫和谐,或可见效。

有人三天两头感冒,前人称为数数伤风,可用玉屏风散,营卫不调者合桂枝汤。辛温峻汗,表阳愈伤,病愈不解。苦寒则伤中阳,脾胃一倒,病变蜂起。肾盂肾炎,临床颇常见。因其尿频尿急,蒲老常用五苓散合二妙汤,加大茴香一个,琥珀五分,以解膀胱之困,肉桂只用三、五分而不宜多。

二、调养摄生

有很多病,只宜调而不宜治。与其药石杂投,损伤胃气,不如不服药。蒲老自己就有痰饮宿恙,多年来,蒲老一直不服药,中西药一概不服。惟注意调饮食,适寒温而已,虽然衰弱,但又多延了一些岁月。

20世纪60年代初,蒲老在广东从化温泉疗养,有人来访,他有多种慢性病,终年西药、中药不离口,每次吃—大把药,而日见消瘦,饮食不思,餐后还有腹胀。蒲老说,药石杂投,本已见弱的脾胃如何负担得起?脾胃一倒,就不好办了,蒲老建议他不妨减少用药,他顾虑重重。蒲老让他先减—点试试,果不其然,减一点,各方面的感觉反而好一点。最后他终于甩掉了终年吃药的包袱。

希冀吃药来健康长寿,无异于痴人说梦。治病用药无非是借药性之偏,来纠正机体的阴阳之偏。从古至今,未见有吃药长寿的。

三、辨证之要

《金匮要略》论恶阻,说若有医治逆者,到了第三个月还呕吐不止的,则绝之。楼英说其意是摒绝医药,和之养之,以待胃气来复。古人说“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就是说,这样仍不失为一个中等水平的医生。要是把医生分作三等,蒲老说自己只能算中等之中。学拳三年,敢打天下;再学三年,寸步难行。孙真人也说过:学医三年,便谓天下无可治之病。行医三年,始信世间无可用之方。罗天益说,医之病,病在不思。医生所思的,就是辨证论治,而非其他,蒲老坚信唯物论辩证法,不向机械唯物论投降,蒲老也这么教他的学生。学生们总怕蒲老保守,不给他们秘方、验方,蒲老说:“我没有什么秘方、验方,我用的都是古人的方,要秘方、验方,去查书嘛,我教你们的是辨证论治”。他们又说:“辨证论治,难哪!”蒲老说:“孙悟空七十二变,是他掌握了变的方法。不要偷懒,学嘛,没有快捷方式可走的”。有位广东来的进修生,在门诊跟蒲老抄方。有一天,病人少,她说:“蒲老,可不可以让我给你把个脉?”蒲老说:“好”。诊毕,她皱着眉头,说:“有结代脉。”蒲老说:“是结脉?是代脉?”她想了一下,说:“是代脉”。蒲老说:“你不错呀,能看出来。”她说:“三四动止应六七,蒲老你不会出事吧?”蒲老说:“那你就过六七天再看。”过了六七天,她再诊蒲老的脉,还是那样。蒲老说:“你看,我不是活得好好的吗?痰浊瘀血阻滞心脉也会出现脉结代,未必就'三四动止应六七’。”眩晕,有虚有实。蒲老会诊过一位梅尼埃病患者,先后采用过滋水平肝、熄风潜阳、泻肝和胃未愈,脉滑,苔腻,蒲老认为其本属阴虚,标为痰热的辨证不错,用药则须斟酌。既挟痰热,便当清化热痰为主,早用滋腻,会助痰热,清泻肝火,亦非其治。蒲老建议改用温胆汤加味而愈。子宫脱垂,古称阴挺,多由劳倦气虚不能固摄所致,蒲老常用补中益气汤。补中,健全脾胃;益气,增强功能。每用加鳖头一个,炙酥入煎。

四、用药之巧

有人说,古方中用人参的,就一定要用人参,蒲老却说不一定。他举了一例,仲景生于汉代,那时辽东尚未开发,故白虎加人参汤、理中汤所用人参,皆是党参。四川的泡参,也很好,其色白中带黄,其味甘淡,入脾肺经补气,加之其体疏松,补而不壅,补气而不留邪。若嫌力薄,可以多用点嘛。蒲老在成都治一血崩妇女,以补气摄血为大法,泡参用至四两而效。泡参其价甚廉。梓潼凤凰山的桔梗,长卿山的柴胡,也都是很好的药。这种柴胡,叫竹叶柴胡,色绿,用茎,北柴胡用根。三物备急丸是仲景方。其功在攻下冷积而止腹痛。伤于生冷瓜果,积久不化,非一般消导药可效。有人病此,求治于某老,其用药,无非楂曲平胃之类,服二十剂无效。此病非攻不能去其积,非温不能已其寒,蒲老用三物备急丸的大黄、干姜,不用巴豆,改用刚阿魏而效。巴豆猛峻,不可轻用,即使用,也要注意炮制方法——去油用渣,并严格掌握用量。蒲老有个学生,素来用药谨慎,一次处方开巴豆五分,患者服后即暴吐剧泻不止,所谓“一匕误投,覆水难收。”后来蒲老调治了许久才好。

对某些慢性疾病,蒲老推崇煮散,即把药碾成粗末、混匀,每用五、六钱,水一盏,煮七、八分钟,去渣,适寒温饮之。一日一、二次,不伤胃气,药效出易于发挥,犹如轻舟速行也。便秘勿轻言泻下,如肝失疏泄,用四逆散,气机升降复常,大便自通。脾虚运化不好,蒲老用甘麦大枣汤而效。或有人以为这样的治法神奇,其实不过“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而已”,何神奇之有!用药要丝丝入扣,不多一味无谓的药,不少一味对证的药。

中药丝丝入扣,不是多而杂,用药杂乱,是初涉临床者的通病。原因一是病机不明,用药不能击中要害。二是急于见功,这样就势必见一症用一药,甚至用几种药,这就成了唐

书说的“广络原野”。瞻前顾后,用—味热药,怕太热,加一味凉药;用一味泻药,怕有伤,加几味补药。曾有学生治一个气喘病人不效,来找蒲老,还说是不是没有按老师的经验加葱白,蒲老看他的处方,一味热药,一味凉药,下面又是一味热药,一味凉药。蒲老就问他,这是寒喘,还是热喘?他不能回答,这就是病机不明,所以用药杂乱。要是寒证,用凉药岂非雪上加霜?用药杂乱,就像打架一样,你这里一拳头打出去,他那里拉着你的手,那哪儿能打得中?蒲老年轻时用药也杂,后来蒲老读叶天士医案,才发现叶天士的用药真巧。古人说“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说到达药,当然还是要向仲景先生学习,他是深知药物利弊的。不识药,对它的利弊拿不准,用一味不行,那就多用几味,这样能不杂乱吗?

舌诊是祖国医学诊断疾病的特点和宝贵经验,是望诊中不可缺少的重点部分。病之“经络”、“脏腑”、“卫、气、营、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皆必形之于舌,舌为辩证的重要依据。

舌质与舌苔是两回事,不浮起为舌质;浮起为舌苔,苔刮之能脱。舌质为脏气的表现,浮胖娇嫩属虚,坚敛苍老为实。病是苔之根,苔为病之苗,有诸内必形诸外,视舌苔可知六淫之轻重浅深。舌质及舌苔亦是病情寒热及深浅依据。舌之润燥辩津液之存亡,不拘何色,但以润为津液未伤,燥为津液己耗。

舌体强硬者,外感热病为邪热炽盛,热入心包;杂病多为中风之征兆。舌震颤者,久病为虚,新病多为热极生风;舌短缩者,反映病之危重,舌红绛短缩,肝肾之阴耗竭;舌润短缩兼青色,寒邪直中厥阴。舌歪斜多是中风和中风的征兆。

白苔候表邪,舌无苔而润,或白而薄,风寒也,宜温散;舌苔白而燥者,温邪也,宜辛凉法。若舌白尖红,是风热己入气分,病在手太阴,治宜轻清凉解,不宜辛温发表,免伤肺津。白兼边缘红,内热己露,亦宜轻清凉解法,忌温散发表。

黄苔候里证之热邪,若黄苔带一分白,即有一分表邪末尽。如纯黄无白,邪方离表而纯属里证(伤寒温病同例)。若见白苔中见黄,或微黄而薄,是邪初入阳明里,犹带表证,必微兼恶寒,宜凉解,不可攻下。黄而兼燥,但恶热,不恶寒,是外邪己入阳明之里,或伏邪欲出阳明之表,此时胃家尚末实,宜凉解清透。若舌红绛中仍带黄白等色,是邪气在气营之间,治法宜清营分之热,并宣透气分之邪,两解以和之。如厚黄燥刺或边黄中焦黑起刺,脐腹胀满硬痛,乃里实确证,方可攻下,宜承气法。舌苔边黄中心黒腻,是胃热 动湿邪,中焦痞满,呕吐便闭,治宜苦辛开泄中焦。若舌苔微黄薄滑,治宜轻清透表,开泄上焦,使邪外达而解,不可用苦辛降泄。

凡舌苔粘腻,或白或黄,而口不渴,是湿之证喉。白而粘腻者,为寒湿;黄而粘腻者,为湿热。痞满,苔白粘腻,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为湿邪结于中焦,宜苦温法以开之。若苔黄粘腻,痞闷,呕恶,二便俱不利,此湿热结于中焦,宜苦寒微辛法,以开之泄之。湿遏化热,苔黄而燥,由阴变阳。若心下按之痛者,热痰固结也,治宜苦辛降泄;若发热或潮热,表之不解,清之不应,要知热从湿中来,治宜宣通气分,湿去而热自解。冒雨雾湿邪,或坐卧湿地,发热,自汗不解,虽身热不欲去衣,口不渴饮,舌苔灰白粘滞,法宜辛温和表,湿邪自去,不可误用苦寒伤阳,以滞湿邪。

舌苔粉白边红,是疫邪入膜原,此证变化最速,其势最猛,宜用苦辛温宣透法。

无论伤寒、温病,凡正气虚者,舌必娇嫩而薄,或淡红,或微白,皆可稍佐补药(指益气生津之品),不可过表和误下。若见舌苔黄而厚,白而腻,属内邪未清,不可遽进补药?(指补气、补血之药)。

黒苔辩足太阴之寒热。舌苔灰黒而滑者,见吐利、腹痛、手足指冷,六脉皆沉细,乃太阴寒湿,治宜温脾利湿。若寒饮伤脾者,治宜温中和脾逐饮。若白苔而兼带灰黒粘腻浮滑者,此是从雨露中得之,为太阴之表邪,治宜解肌渗湿。白苔带黒点或兼黒纹而粘腻者,此太阴湿热内结,治宜利湿清热。若黒而燥刺,是阳经热邪(实则阳明),治宜清火解毒兼治阳明。若黒而坚敛焦刺,乃阳亢阴竭,胃汁肾液俱涸,危证(古称不治),治宜救阴增液兼清热,大剂与之,缓则阴涸而死。

红色候少阳内发之伏邪(既伏气温病),伏邪多借少阳为出路。如淡红、嫩红,白中带红,是温邪之轻者;如纯红、鲜红起刺,此是胆火甚,营分热,乃邪伏少阴而发于少阳之表,其证非轻,宜救阴泄热为要,滋少阴之水,而少阳之火自解,大忌风药(风药性燥)。若舌色红而光,其色鲜明者,属胃阴干枯,治法犹可滋养胃阴,宜甘凉之品。又如风温瘟疫等,舌鲜红者,宜从手少阴治,或从手厥阴心包络,即是治心(清营血)。

舌绛(深红)是邪热入营分,舌纯红而鲜,是邪入包络,治宜清开兼芳香透络。若素有痰火,必致痰涎内闭,急防痉厥,宜清开佐清火豁痰之药。黄苔而中绛者,是胃火灼心,用心胃两清之法,治宜苦寒。舌尖赤而有刺,是心火上炎,宜清心泻火法。舌尖赤而黒有刺,乃心火自焚之险证,临床须注意。若舌边红中心白燥,乃上焦气分无形之热,其邪不在血分,治宜轻清凉解气分,微黄,用微辛开泄之法,切勿妄投滋腻血分药,而滞其邪。

绛舌上浮粘腻之苔,是暑湿兼秽,暑蒸湿浊成痰,恐蒙蔽心包,而成神昏痉厥,急宜用芳香逐秽,开窍涤痰之法。若舌苔白,底绛者,是热被湿遏,不得外透,治宜泄湿透热,俾湿开、热透自解。若舌上现红星小点者,是热毒乘心,必神昏、谵语、狂乱,宜用苦寒撤热,佐芳香开窍。舌绛碎而生黄白腐点者,此是湿热之毒,久蕴郁蒸,若胃强能食者,任苦寒重药者可治。舌紫绛不鲜,枯晦且萎者,为肝肾阴涸败证,难治,以救肝肾阴液为要,宜甘咸法。若舌色紫晦如猪肝色绝津液,舌形敛缩伸不过齿,乃肝肾己败,故难治。

紫色候足少阴肾经本脏虚邪,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示正气之虚也。

如见舌形紫而干,口渴,唇燥,外见少阴证者,此肾阴不足,治宜壮水为主。如兼神昏谵语,又当从手少阴治,并清痰火;若舌形胖嫩而色淡红者,外证必见燥扰不宁,六脉迟微或动气内发,腹寒畏冷,或初起吐利,足手逆冷,或格阳躁狂,六脉洪数无根,此皆肾气大亏,真火衰微,治宜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若舌形紫躁,唇焦,齿黒,二便俱秘,此为阴中兼阳,治宜滋阴清热(滋少阴,清阳明),治宜苦寒咸寒。凡舌形圆大胖嫩,不拘伤寒、温病、杂症,皆属少阴虚证。如见舌色紫如猪肝,枯晦绝无津夜者,此肾液己涸;痢病见此色,胃阴己竭,二者俱属危证。若伤寒、温病大便后,舌苔顿去,舌质而见紫如猪肝色者,此元气下泄,胃阴己绝,难治;若舌苔去而见淡红舌质,而有津者佳。

焦紫辩厥阴肝经阳毒之危候。

凡舌苔焦紫起刺,此是阳邪热毒己入肝经,最险之证,大便秘者,急用大清大滋之法,不可用承气法攻下,重竭其阴,此证乃阴伤邪陷,非阳明里实。凡舌苔在肝胆部位(舌心两边),有红紫点者,肝经伏火,大凶之证,急用凉血解毒之法。

青滑辩厥阴肝经阴毒之危证。

凡舌苔青滑,乃阴寒之象,急用苦温法。外证若见面青、唇紫、囊缩、厥逆、筯急、直视等症者,厥阴阴毒危证也。厥阴寒邪,舌亦见青滑,外证无面青,唇紫、囊缩、厥逆,筯急、直视等症者,非阴毒,温之即愈。

辩舌,过分强调以五色分五脏,以部位分脏腑,是机械地使用五行学说。临床测病机之变化,必须平脉辩证,全面细致地综合其他一切具体情况,灵活掌握,才不致差谬,不能孤立地单凭舌诊而决定病情。

望齿:临床望舌必须同时望齿。齿乃骨之余,髓之所养。凡一切热病,若见前板齿干,是邪热在气分,胃阴受伤,治宜清润。若齿黒而干,阳明热极,胃液将涸,治宜急下救阴。若齿白如枯骨无液,乃气液两伤,肾阴枯竭,治宜益气养阴,清热解毒。龈为胃之络,牙龈肿痛或齿纽色红而紫,是阳明胃火上攻,治宜泄热凉血;牙龈不肿,而齿纽似血非血,牙齿松动者,多为肾火上炎,宜壮水为主。咬牙,属热极风动,治宜清热熄风。

望唇:唇属足太阴脾经,又属足阳明胃,唇干为燥,唇裂为热,唇焦热极,唇动为风,唇白无色为亡血,唇青为寒(主中寒),唇反涎出为脾绝。口开不闭,多虚脱,牙关紧闭,多实闭。在临床上,必须结合全身情况来处理,或润、或清、或温、或补,随证施治。

望目:两目赤色,属火,但必兼舌燥口渴,六脉洪有力,此为实火,治宜泻火。若目赤,颧红,六脉沉细,手足心热者,此乃虚火。或六脉洪大,按之无力,亦是假热。若两目黄色,此乃湿热内蕴,欲发黄疸,必兼小便不利,腹满,口渴,渴不多饮,治宜清热利湿。若目黄,小便自利,大便黒,小腹硬满而痛,属蓄血,治宜活血去瘀。若目黄,身冷,口不渴,脉沉细,属阴黄,治宜温脾利湿。若眼眵结者,属肝胆火盛,治宜清肝泻胆;若眼眵稀者,属风,应分别施治,不可纯以火治,勿过用苦寒凉药。若目睛呆滞微定,复转动者,属痰,治宜涤痰。若眼胞上下黒者,亦属痰,寒痰宜温化法,热痰宜清降法。若目色清白,宁静者,多非火证,不可妄用凉药。目不认人,阳明实证,必狂乱谵语,舌苔老黄或黒,唇裂,齿焦,大便秘结,小便黄赤,六脉沉实有力,宜清下。少阴虚证,必六脉沉细无力,郑声,躁扰不宁,二便清利,呼吸气微,额汗冷,难治,治宜回阳。若目 不知人,为肝气绝。若戴眼上视,多属肝风。若目直视,瞳子不动,如鱼眼,猫眼,乃五脏精气 绝。若眼胞下陷,乃脾气绝,以上皆属危证。若目闭不开,乃二阳热甚,必有红丝如网,足太阳为目上纲,热则筋纵,故目不开。瞳子散大,乃少阴水亏,木火过盛,治宜苦泄、酸收、凉润之药,泻肝火,壮肾水,不可用辛燥及大苦大寒之剂,以伤脏气。瞳子紧小,乃阳强伤阴,肝肾二经俱伤,元气衰弱,不能升运,治宜抑阳育阴,不可泻阳,以再伤元气。

岭南的夏天,太阳当空,酷暑炙烤,就像身在“烧烤炉”一般。暑气能危害人体健康,一系列的防暑去病措施自然就应时而生。其中,食用绿豆药膳就是简单易行、方便有效的一种方法。

绿豆又叫青小豆,是人们日常饮食的传统豆类食物。绿豆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可做豆粥、豆饭、豆酒,或做绿豆糕,或发芽做菜,故有“食中佳品,济世长谷”之称。

另外,绿豆还具有药用价值,中医认为,绿豆味甘,性凉,归心、胃经,功能清热解毒、消暑利水,主治疮毒痈肿、暑热烦渴、药食中毒、水肿、小便不利。《本草纲目》云:“绿豆,……益气、厚肠胃、通经脉,无久服枯人之忌。”

现代药理学表明绿豆含丰富的胰蛋白酶抑制剂,可以保护肝脏,减少蛋白分解,减轻氮质血症,从而保护肾脏。还可降压、降脂等功效,对于肿胀、痱子、疮癣、口腔炎、各种食物中毒等都有疗效。

下面精选几款以绿豆为主做的药膳,可助大家平安度过酷暑盛夏:

【绿豆莲藕煲】

原料:章鱼干50克,去皮绿豆100克,莲藕750克,猪骨2小块,盐、油适量。

做法:

1.莲藕洗净去皮;去皮绿豆稍微浸泡一下;章鱼干浸60~90分钟,去衣;猪骨稍微煮一下,滤水备用。

2.将莲藕的一端切开,把去皮绿豆塞进莲藕孔中,然后再把切开的一端,拼回原位,用牙签固定,防止绿豆流失。

3.把之前处理过的原料放在一起,煲煮60~80分钟即可。煲好再下盐、味精调味。

功效:润肺止咳,开胃消食,能清除肠道污物,刺激肠壁蠕动,具有减肥功效。

【绿豆粥】

原料:绿豆100克、粳米250克。

做法:绿豆加水浸泡4小时,除净杂质,放入锅内。粳米淘洗干净,也放入锅内。加入适量水,大火煮沸,小火炖煮。至绿豆、粳米熟透,每日早晚食用。

功效:具有清热解暑、解毒利水的功效,适用于暑热、烦渴、水肿、腹泻、痢疾、痈肿等病证。

【绿豆银花汤】

原料:绿豆60克、金银花15克。

做法:取绿豆加水适量煮熟后,加入金银花 (纱布包),再煮5分钟,去药喝汤食绿豆。

功效:清热解毒;除烦消暑。用于暑热烦渴、小便短赤、热痱、疮疹等症效果良好。

若方中改用菊花15克、桑叶10克(布包),则解暑平肝明目之功效大增,适用于暑热烦渴、头目晕眩者功效良好;

若绿豆与胖大海、青果各3枚共煮汤,则有清热解暑、清利咽喉之良效,对表现为咽喉肿痛、咽干音哑的患者最适用。

食用绿豆还要注意以下情况:

1.绿豆汤不可天天喝;一般成人一周喝2至3次,每次一碗即可,幼儿则要具体依照体质而定,最好先咨询—下医师。

2.绿豆不可过量食用,绿豆中含有的低聚糖容易使人胀气,属于不易消化的食品,过量饮用易损伤脾胃,而女性朋友过量饮用绿豆的话,还会容易引发腹胀、痛经等毛病。

3.不能空腹喝绿豆汤;绿豆较为寒凉,空腹饮用容易对脾胃造成伤害。

4.烹煮绿豆忌用铁器。因为绿豆所含的鞣质能与铁器形成络合物而沉淀,影响绿豆的效果。

本头条号有很多内容只对粉丝开放,如有需要,请加关注

(0)

相关推荐